今年中考语文试卷结构没变,依然是积累与运用(23分),阅读理解(47分),写作(50分)。但三个新变化凸显了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传统文化积累的考查和引领作用:
一、考查形式的变化:今年对名著的考查不再是粗略考查文学常识或具体情节,而是把《五猖会》作为阅读文本出现,阅读和名著考查相结合,这种细致的考查要求学生真正阅读名著,感受经典文学的美,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对名著阅读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考查题型的变化:在基础知识部分增加了对应用文体的考查,今年首次出现了请假条格式的运用,这样的试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特点。
三、考查侧重点的变化:近几年,《中考说明》多次提到语言的分析能力,今年在题型设置上,赏析类题出现的就比较多,在古诗赏析、说明文阅读和记叙文阅读中都有出现,更加侧重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在考查内容上,文言文考查避开了大家一致认为是重点的篇目,如《口技》《记承天寺夜游》等,而是考了《出师表》;诗词赏析则考查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作部分也没有以命题或半命题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作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更能考查学生以小见大,思考生活的能力,比如可以以衣着体现人物形象、以衣着看时代变迁等。
数学:
每道题都以实际问题或动手操作为背景
|
|
|
□十三中数学教师 张艳飞
从考生轻松的表情看,今年的中考数学比较“人性化”,有些考生甚至用“超级简单”来形容今年的数学试卷。
仔细阅读试卷后,我找到了其中原因:首先,与去年相比,今年数学试卷的题目数量没有变化,具体题目的分值也基本没有变化。所以,经过市一模和各种综合卷“洗礼”的考生在时间分配上会觉到得心应手。其次,今年试卷的文字量进一步瘦身,表述问题的文字少了,从第23题开始基本上都是一两句话直接表述问题,使用图形语言的题更多了,避免了阅读量过大带来的解题障碍或无关信息的干扰。再次,在难题方面作为13分的压轴综合题,第26题精心设计了5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可以综合考查多种数学能力,区分考生数学水平。最后,全卷“起点低,上手易,坡度缓”,给考生创造了比较轻松的答题环境,有利于不同水平的考生都能稳定发挥真实水平。
在今年数学试卷中,应用性问题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每道题都以实际问题或动手操作为背景。所以,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又具备灵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数学战场"战无不胜的法宝。
|
|
难易适中,语境充满生活气息
|
|
|
□十三中英语教师 杨琳
今年中考英语试卷没有孤立考查语法知识、单词拼写的试题,全部是语境清晰的综合试题,在语境下考查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准确把握,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来解决问题。试卷难易适中,将考查内容自然融入到生动的生活场景,讲究思想意义、注重语言质量、凸显文化意识。
听力部分,语言生活化、简单化、情境化,语速适中,第三大题与2013年有所不同,为播放完两遍录音材料后再播放两遍问题。单项选择和词语运用、连词成句,突出基本语法点的考查,覆盖率达100%,与2013年稍有不同。完形填空中心明确,结构严谨,情节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分析和判断,考查重点是语义分析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考查语法,以考查实词为主,让学生研读语篇内容,分析语义,做出选择。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判断、推理及概括能力。任务型阅读难度适宜,增加新题型“完成句子”“找主题句”,引导学生从初读文章、获取直接信息开始,逐步到深层理解,提炼综合文本意义和完成翻译任务。书面表达为回复电子邮件,内容新颖,突出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
物理:
选择题中新增了多选题型
|
|
|
□十三中物理教师 王浔燕
今年物理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题量及试卷结构相对稳定,稳中求变求新,创新的题意题型对学生能力分析提高了要求,新增了选择题中的多选题型。
试题既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又杜绝出现只需死记硬背就可得分的试题内容。试题没有偏题、怪题,整卷试题基础性较强,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选择题和填空题基本上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选题注重了考查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力的概念基础知识的严谨和准确能力,以及利用欧姆定律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32题的变化要求学生须具有良好的理解阅读能力,且能正确总结结论。第34题不再考查灯泡功率,而是变为了“电流电阻关系”,难度适中。第38题是电路图与U-I图像相结合为背景的电学计算题,考查了对于即将升入高中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图像识别与分析能力。
|
思想品德:
试题极具创新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
|
|
□十三中思想品德教师 王玉梅
今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难易程度适中,题型、题量、分值设置都延续了去年的形式。试题既关注热点话题,又贴近学生生活,题目设置有创新,难度也有所提高,考生的总体感觉是问题问得特别灵活。
试题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材料,将材料转化成生动直观的情景。如对广场舞的解读,对粮食十连增、勤俭节约的认识,对保定学院大学生援疆,对网络谣言、雾霾的思考等都体现出学科特色和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如“关于旅游问题折射出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和理解?”这道题强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考查。
试题进一步加大了问题的思维含量,注重对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如“雾霾问题上,希望后代对我们的评价?”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正确理解材料,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用更开阔的视野、辩证思维的方法,明确思路。
|
|
历史:
以基础为依托、注重能力的考查
|
|
|
□十三中历史教师 刘继梅
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在基础知识上更加明确以能力考查为方向。
试卷考点广泛,突出对历史重点知识的考核。从考查内容上看,既有与政治制度、战争和改革有关的政治史;也有与哲学、宗教、教育等有关的思想文化史;还有科技史、社会史。考点涉及中国、世界近现代史4个板块学习主题的内容,覆盖面广,考点密集。
试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改革问题、民族精神、工业化、国防建设、对外交往等诸多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成为今年试题的重要考点。
试题沿用了近年命题素材丰富的特征,以文献、图表、时事新闻、历史论著、人物言论等入题,精心设问,引导学生理解材料,通过对试题材料的精读、分析、思考,判断,去感受历史。如第13、第16、第17等题,都选择有史料价值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然后将与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做出正确判断。第29题选取了与日本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三则史料,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必将促进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另一方面巧妙地比较“低调”地把社会热点问题与主干知识进行了整合,从而避免了历史学习刻意追踪社会热点问题的倾向。
|
|
化学: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
|
|
□十三中化学教师 吕红莉
今年中考化学试题部分,坚持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试题既注重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考查,同时又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考查。虽然试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想拿高分也不容易。试题既要求学生有坚实的基础,又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今年的化学试题提醒同学们:不要认为初中的化学很简单,只要提前先修或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结果不会获得高分。学化学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魅力。
|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