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在自然和社会交错运动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着报复。 新冠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新冠疫情阻断了全球产业链,改变了社交模式,加剧了逆全球化程度,加快了产业迭代,形成大危机,也创造了大机会。面对疫情出现的自然大变化,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引发的社会大变化,世界格局进入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 人们期待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疫苗成功入市,从而对冲自然大变局中的不确定性。 我们相信,全球努力,疫苗成功入市在今冬明春的概率高,但由于境外主要国家抗击疫情不力,疫情在境外还会反复,期待疫苗入市可以打通外循环的一蹴而就的希望可能落空。 疫苗无法完全打通外循环,因为美国大选结果不改其逆全球化过程,美国对中国在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上即使不强化,也难以回到过去三十年(1984-2013)的竞合状态。世界经济因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与金融战,产业链接正在断裂,全球化向逆全球化变化。 面对逆全球化运动,我们只有做好内功,特别是做好十四五规划,加大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对冲逆全球化负能量,即以内循环为主,保持双循环之格局,已经是历史必然。 因此,投资新机会,将存在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引导的人民幸福之大健康产业+民族复兴需要的新产业中。
时间是空间的表现形式。不同时间周期,会出现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的投资机会。通过发现客观时间周期运动,掌握行业轮动机会。 时间周期中,笔者发现,中国历史30年周期明显。 1864-1893年,第一次对外开放,即洋务运动失败,表明在封建体制中中国无法成功进行对外开放。 1894-1923年,第一次对内改革,即戊戌变法失败,期间经历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大等重大历史事件。 1924-1953年,经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内外敌人,真正站起来! 1954-1983年,为中国计划经济运行30年周期,经济周期受计划经济内循环为主导;1949-1953过渡期,1954年第一五年计划,第一部宪法,建立了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1954-1960对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外循;1979-1983确立主要面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外循环。 1984-2013年为中国市场经济建立周期,经济周期受市场因素外循环为主导;对外开放即外循环推进改革即内循环。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大发展,实现了资本主义300年历史发展进程。 2014-2043为中国经济新型常态周期,经济周期由内循环为主、双循环推动。在自然和社会交错运动促成的世界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增速转轨,结构调整升级,价值规律推动科技资产化、知识产权证券化,新机会存在于经济周期变化与政策结构大变化中,十四五规划内循环双循环战略是2035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 利益主体空间博弈关系,主要表现在区域、行业与项目的轮动投资机会中。空间博弈中,双循环推进下六维主体力量博弈面对疫情演化+逆全球化在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企业,地区)、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大变化中,生命安全对大健康需求强烈;外循环受阻下,内循环围绕民族复兴之产业发展强化了东中西平衡,中西部城市或地区在双循环、高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中机会大增。产权(地产)、债权、股权(上市)等资本化过程中,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出现新机会。 国际资本主导的外循环本质,传统产业国家向先进产业国家价值转移。贸易战本质是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在产权、股权、债权、期权等四个层次对中国进行剩余价值转移。国内投资者的目标,寻找具有国际先进技术项目进行投资,将国外产业剩余价值转移国内。美国对华为等打压,本质上是防止中国科技创新实现价值创新,阻止剩余价值向中国转移;美国发动贸易战,本质上是阻止中国商品价值实现;美国发动金融战,本质上是更快速地转移中国的剩余价值。中国1984-2013全面参与外循环,目的也是获得市场、技术和实现价值。 国家政策主导的内循环本质是,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进行价值转移。实现高质量发展 投资的目标,寻找先进产业项目并进行投融资,将国内其它产业剩余价值过来,实现价值倍增。中国当下先进与传统产业比重大体是3:7,先进的资本型绿色产业大体创造新的价值70%,传统产业大体只创新30%。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代表的先进产业市值占两市总市值的30%左右,基本反映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创新者变强。强者恒强者格局正出现,BATJ正形成新循环下的垄断性财团。传统产业正面临A(智能化)、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E(新能源)的赋能,赋能成功者,老树新花,转型成功;无法赋能者只能在内循环中创造性毁灭。因此,寻找在六合(居民、企业、地方资本、产业资本、国家资本、国际资本)竞争中的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赋能成功者,回避或做空传统产业中的边缘者或价值毁灭者。 因此,内循环为主双循环发展投资两大方向即是寻找具有科技创新+资本创新项目;内循环为主选择投资标的三标准是具有承担三责任(生态、社会、经济)+实现三高(效率、效用、效益)的公司;内循环为主选择投资标的四个比较即自身、行业、全市场和全球进行三高比较,从而在国际视角下进行投资;内循环为主选择投资标的四个方向是新工业、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农业等方向;内循环为主选择投资标的用五元方法筛选,即寻找低估值行业+时间周期推动+投资群体喜欢+政策红利享受+业绩增长可观,从而筛选出合乎五大发展理念者项目。智本创新论认为,经济或业绩增长是五元力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结果,即业绩增长与宏观政策、群体心理(大众情绪)、供求关系(周期位置)、估值水平等力量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其中政策对业绩增长有直接影响,周期位置决定了收益高低或风险大小。业绩增长企业可推动估值提升,可在周期不同位置占主导,可引导群体心理,可反作用于政策。合乎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可在五元运行中脱颖而出。
人类具有趋利避凶本性。十四五期间,智本创新认为,八大红利具投资机会。 一是内循环为主与政策红利。2021年建党百年,政治文明与政策创新中的大基建机会;2021年十四五规划,存在时间周期与产业升级形成的新基建大机会;百年磊变局推动生态文明更高发展,人类命运与政策创新形成的新基建大机会;资本市场注册制度革新,即资本市场自我大变局形成的股权投资大机会,即新基建引导股权投资大机会。因此,在内循环为主,时间周期与政策创新将大基建+新基建叠加机会。 二是内循环为主与金融红利。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投资产权(房产)、债权(地方债公司债)还是股权(注册制下中国经济资本化)可能形成共振机会。钱往低处走,谁来吸收货币?就投资谁。1998-2020年22年房地产大牛市,成为中国超发货币的蓄水池,货币是什么?一般等价物?储备手段?清算工具?国家信用背书下,未来的超发货币谁来吸收? 货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悖论下,保值增值成为居民的基本功。新型城镇化+稳定币值需要将继续吸收货币、化解债权达大的金融风险与产业升级需要推动的股权证券化,将大量吸纳货币。税制改革,地方债不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房产税将推动货币向股权迁移。 三是内循环为主与管理创新红利。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股权社会化,社会资本通过注册制度享受资本市场红利。 四是内循环为主与技术创新红利。美国对中国经济杀伤最厉害是什么?除了科技与市场外,粮食+能源+货币体系将是竞争、斗争、博弈的重心。A(智能化)、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E(新能源)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企业,将会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 五是内循环为主与产品创新红利。即面向人民幸福的现代农业+现代医疗和民族复兴相关的ABCDE新基建产品将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 六是内循环为主与市场创新红利。居民消费与投资升级需要、企业转型创新、地方转型产业升级、部委信息技术安全需求、国家发展战略安全需求、国际资本商品货币资本需求六大方向的项目公司值得投资。 七是内循环为主与品牌创新红利。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品质、质量、信用、行业地位。品牌资本化过程可以实现牌费入股、收益权安排、投票权扩展、决策权控制,从而实现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 八是内循环为主与资源创新红利。资源包括不同层次: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意识(理念),资源创新按价值形态可以有不同层次:商品、货币、资本、智本。唯有突破自然资源限制,通过智本型创新之企业,才是未来之星,比如拼音。 小结 世界大变局中正酝酿投资新机会。马克思主义从三大视角观察即时间+空间+人性中发现了新冠疫情催化了逆全球化中的中国投资新机会。这些机会存在于大健康+大基建+新基建中,即大周期+新产业中。 从抗击疫情形成的超发货币看,以商品产权(地产,黄金,艺术品)为代表中黄金特别是金币仍然有机会,地产仍然是吸收超发货币的重要产业。 从抗击疫情形成的超发货币看,以货币信贷形成的债权,地方政府债券杠杆率较高,但如果进行财税改革,地方获得房产税,地方债仍然是吸收货币的重要平台。 从防范金融风险和推动产业升级看,在内循环过程中,注册制度推动的资本股权(期权)扩展将是史无前例的,超发货币未来的主要出口与蓄水池将是资本市场。地产以外,未来吸收超发货币者将是股权。 如何选择在世界大变局中的股权投资新机会呢? 智本创新论认为,可以在具有政策、金融(资本)、管理、技术、产品、市场、品牌和资源创新红利的的行业、地区或项目公司中筛选出三高(效率、效用、效益)者。 (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