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0517《大学》启示录连载:宁静致远

(2010-05-17 20:08:06)
标签:

宗教

养生

守静

知常

诸葛亮

宇宙

文化

“定而后能静”:心定气静,宁静致远

上海的“静安”寺名称是否与《大学》相关,这要请有关专家再去考证,估计在赵宋时期儒道佛合流后,佛家借用儒家学说起的寺名。

所谓的静,只是过于缓慢的动,或可说是太过快速的动,由于超过了我们肉体感知的“知觉”,只是主观感觉是静。事实上,如果进行“量子”领域,所有物质都是在以波或者粒二重性地高速运动。波粒二重性正是光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入静,无非是将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减速或者停止,而恢复或者发动身体内在的波粒形态的运动,即发动思维的运动,而这种运动,由于有意识地进行“光”的思维[1]与观想,从而实现净化内在躯体的目标。这是进行美好的冥想可以强身的原理,即发动有益于身体的光能,清除体内的非正常运动的波动[2]。因此,入静是一种有益身体的主观能动的行为,正如超过我们听觉器官的频率我们不知道一样,超过其它主观感知的运动,我们也会主观地认为其是静止的。

佛祖在《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如何降服“心”中杂念的问题。要心安住,首先要降服自心,这个自心即由于精神、情感和肉体组成的复合之心,由于情感和肉体的诱惑,自识之心难于降服,如脱缰的野马。要想心安住,就必须降服心情感和肉体的干扰,因此佛祖想出了八戒。通过“八项注意”的学习与训练,心降服了,心自然也就安住了。佛教经典《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多时,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见图表19),这里讲的是,如果去除杂念,深深入定,据说是可以观照万象本相的,但是不是万象本身,而是万象的信息。信息虽然是依赖于物质与能量存在,但信息具备超越时空的特性,否则我们就无法知道古典圣哲的思想了。因此,《心经》中所谓的入静至五蕴皆空,是一种在深度入静下,对物理空间的观想结果,即在深深的物理或者宇宙空间里,其本相是“空”,即是一种波与粒子同一的状态[3]。因此,我们说的静止,不过是对思维运动进行观照的一种比拟。如果将物质分裂至夸克更细的状态,是物质之有还是非物质之空?图表22是到今天为止我们对物质的结构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有与空之间将会融合,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界限会否打破?这是有待将来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物理学、光学、神经科学等科学实验的结果进行验证。

图表19 佛教之静

 

 

道家在分析人能否入静,也是围绕人体信息的调节问题。“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图表20)。老子认为静,不过是一种生生不已,绵绵不绝,极大快速而却像缓慢的动作而已。如果在客观世界上不存在一个静止的“物体”,对客观世界静止的感觉仅仅是一种人类感知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古代圣贤强调的守静功夫,主要是指在心理意识和精神境界上,在形而上的道体功能上进行守静。世界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如果我们将客观规律视同“道”,则其在演化过程中反而是不变的,是“静止”的,运动只不过是道(规律)的外在表现,也是规律的一种平台化表演。入静的极致“虚极”即为“无极”和太极状态,是宇宙混沌状态、天地还没有形成的时期,佛家定义之为“空”,是物质与能量高度统一状态即时空“奇点”,也就是宇宙生成的第一信息,宇宙由此展开其扩张与发展的过程。

图表20 道教之静

 

儒家认为,要入静,先要掌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周期规律,掌握在左肩的顶部出货和右肩的底部入货,这样,不仅富贵可期,而且是风险控制的最好办法。孔子在《论语﹒泰伯第八》中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图表21)孔子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儒家之静,是待机而动,围绕老友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展开工作,是亲民的操作艺术。

 

 

 

 

 

 

 

 

图表21 儒家之静

 

儒家之静,是为了宏大目标,为了形成大气象、大格局的自我训练。“宁静致远”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来的修养功夫,这当然与当代的叫“宁静”的演员可能没有什么关系。有些人习惯于忙碌紧张的工作与生活,一旦宁静无事,反而觉得想干点什么。有位资本市场的弄潮儿,身价已经过了百亿,但每天起早摸黑地看报告、跑调研,结果眼睛视力急剧下降。幸运的是他天天坚持跑步锻炼身体,身体素质尚好。一时他参加了在法门寺的早课活动,在僧人《大悲咒》的梵唱中静立一小时,其内在气场由于其静极而动,出现了下意识的身体摇晃情况,感觉静极生动的妙处,知道原来静也是锻炼的一种方法而且不会受外在环境所约束,随时随地只要安心即可进行静心训练。当然,由于他的居住环境能够充分满足其跑步、网球运动,因此,身体很好。

当然要做到诸葛亮的宁静致远,先要条件是“淡泊明志”,甘于淡泊,享受淡泊,才是“宁静致远”的人生修养意境。但是否真正有一个静止的静境界呢?中华文化中的万经之首《易经》就是强调在运动中争取主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万物都是运行不息的,君子效法天地之道,也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运动中争取主动,因为宇宙万物在运动,时间、空间、环境也不断地在运动和发展中,时空环境组合成的结构也不定地在运动变化中,抱残守缺,就会被动。

图表22 当代科学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同样,人的情绪、思想、意念在不断变化,是处于运动之中,如果发挥良知,通过情景模拟,观察这种运动,将思虑守于这种运动,这个过程思想、意念反而因为观察明照意念的运动而守静了。知止制心一处,渐渐将流动的心识引入规范的观想渠道以后,止水澄波,清风徐来,微波不兴,达到了“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如果静到了与外界隔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到达没有内境外在的不同,天人合一,圆融自然了,当然无论世事如何纷扰,当事者都能够安且静心于自己的空灵世界(见图表22)。



[1]根据《创世记》中的典故,上帝先在黑暗和混沌中创造了光,接着创造了天地、生物和人。“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上帝称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天”,见《圣经》之《创世记》。

[2]净土宗有十六妙观:“第一日观,观落日如悬鼓。第二水观,观大水澄清。第三地观,观冰琉璃。成就地想。第四树观,观琉璃地上,作宝树想。第五池观,观七宝池中,有八功德水想。第六总观,作宝楼阁想。第七座观,观七宝莲华中。第八像观,观一佛二菩萨想第九佛观,观佛相好想第十观音观,作大士形象,佛立顶冠想。第十一势至观。第十二普观。第十三杂观,作佛大小不定身想。第十四,上三品观。第十五,中三品观。第十六,下三品观”,上述所有观想,都离不开形象之光的想象。

[3]瑜伽练习中需要观想身体中七轮指人体经脉系统中七个主要的能量汇集点。相当于中医经络学的穴位。“七轮”知识后流传至西藏被当地密教及藏传佛教所吸收。当代,“三脉七轮”的知识亦随运动瑜伽和藏传佛教而流传至西方国家,并广泛应用于各类身心灵修持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