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下的哲学:为了心的解放

(2010-01-22 23:34:44)
标签:

《道德经》

匏瓜

功名

白居易

圣严法师在说服人们面对问题时开示说:“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为什么要放下呢?因为,“任何问题,特别是严重困扰的问题,逃避没用,总要面对它。对感情的问题,宜用理智处理;对家族的问题,宜用伦理处理;即使发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也要用时间来化解。如果是无法避免的倒霉事,能处理当然好;不能处理,去面对它、接受它,也就等于是处理。任何事情发生以后,你处理了,就把它给放下了。”

这正对应了《凤凰网》在一日禅中所说:“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恨,就对爱恨放不下;有了贪心,就对贪心放不下。红尘间种种放不下,我们像背着房子行走的蜗牛一样,活得又辛苦又压抑。正确的放下,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放下自己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部分,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从中解脱出来,把握住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只要随遇而安就能自得其乐;只要放下就能解脱。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

放下不必要的贪恋,是为了聚焦于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唐荣汉先生曾经说,四十岁后,事实上人们正处在人生的下半场,主要的任务不是想着如何获得,而是学习如何放弃。我们要学习放弃自己能力、精力、情感、金钱、权力、名气可以范围的东西,集中精力于我们能力所及、我们可以做到“洁净精微”的东西。

如果我们以此进行观照,发现人生的多数问题,大多起源于心里上的“抓住”之相的执着,比如拼命抓住权力、抓住金钱、抓住名誉不放,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搞得左右上下的关系紧张,搞得越想抓住,越是离真正的“离苦得乐”更远。为此,曾国潘先生曾经认为,只有经历了人生酸甜苦辣后,人们才会真正品茗唐代白居易学习《道德经》后的感悟: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白诗中这种淡泊镇定,自然而为,脱俗凡尘的思想,确实让我们感觉到了白居易先生不仅是在读《道德经》,更是对儒家《易》学已经进入圆融之境。

但是,在当代,在市场经济的熏染中,在滚滚红尘的诱惑中,能够看清楚权力、金钱是一种责任而不仅是权利者,可能不太多。有些人为权而花钱,有些人为钱而恋权者,多是抓得太紧而失去更多。

放下外在物欲的负担,让“心”在眼耳鼻舌身意的重重包围中解脱出来,让心与天地同游,让心回归天然的淡定中,或许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想说的,因为只有做而无功的真人,才是真正自由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