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8生命的力量(26)贸易保护倒逼内需成长(new)
(2009-10-09 14:36:09)
标签:
财经经济国际资本无缝钢管中国 |
为了成功实现反金融危机目标,,G20曾经达成开放市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识。但事实是,2009年前三季度,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特别是美国今年1-9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在今年9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共召回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15次,其中中国产品被召回6次,占被召回产品总次数的40%,居第一位。比如,9月美国对中国实施轮胎特保案,10月6日欧盟宣布对华无缝钢管征收最终反倾销税,美国对华无缝钢管征收百分之九十八点三七的反倾销税,同时加征反补贴税。11月5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6日决定3项针对中国输美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合并调查,涉及产品包括铜版纸、钢铁紧固件以及钠、钾和钾磷酸盐。这些事件表明,美国已然发起针对中国的全面贸易保护主义行动。
大家都明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资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弃道德约束,放肆地诱导美国劳工阶级进行过度消费最后消费不起而引发的,即当前复苏迹象明显的时候,也没有人敢说金融危机已经完全消退不出现反复。金融危机的本质仍然是供求失衡特别是在金融和资本领域供大于求造成的,金融领域的供大于求导致了金融与产业的平衡关系打破。
国际资本是赤裸的利益追求者,当危机发生后,还恬不知耻地宣称,危机是由于中国等国家实践节俭美德的结果而不是美国等国际资本鼓吹的消费至上的结果。因此,当金融危机漫延全球时,国际资本充分发扬了其“青皮”的嘴脸,叫嚣全球失衡的原因是中国储蓄过多,要求中国居民开动消费的力量,进口更多的欧美产品。国际资本对于中国在危机发生后,启动国家资本心百亿美元为单位向欧美进口相关设备的举措却熟视无睹。
老实讲,中国也认识到为生产而生产不是生产的目的,但要为消费而生产,需要首先要求建立强大的生产力量,才能安心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不为之淘汰,高储蓄是新兴经济体被动所为,因为谁都想享受消费的快乐,但上天不允许一个民族国家还没有发达时就躺下沉迷于消费主义。但是,在国际力量博弈关系中,我们曾经说过,一种力量能否发挥作用,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在各种力量关系中如何排列组合,如何做好加减乘除,如果在各种利益博弈中通过承、乘、比、应的关系,处理错、综、复、杂的力量团结、斗争、博弈等,中国的节俭行为,为国库实力和居民的消费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储备”,国家才能迅速迅速启动以积极财政为行色的政府行为,居民才可能迅速在政策引导下点燃住宅和汽车消费的热情,从而为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下的新产能的有效消化提供了最终“出口”。
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无视中国正努力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模式,已经打上门来了,要求我国快速改变以外向型经济增长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既然人家打上门来了,我们已经回避不了,除了正常的国际诉讼外,还得进行内在力量的反思、分析、比较,才能借力打力,化外在力量为内在的功力,我们只能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化解它,从而化阻力为结构调整的动力和压力。根据历史的经验,只要美国出头,其它西方国家就会跟进,因此虽然在G20上大家握手言欢,高兴自由贸易的大旗,但私底下美国佬已经动手,而且在特保案中大打出手,我们可以就此判断:既于反危机的全球自由贸易的联合动作事实上已经破解,我们不能再寄希望于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力量,反过来,我们要挖掘、培育、合成中国内贸的力量,再造一个甚至大于国际贸易规模的内贸易市场,才能将主动权从国际资本的手中收回,从而建立起以我为主、对居民有利的强国富民的经济战略。
如果是这样,我们预期,为了刺激国内消费,迅速培养国内市场,需要国家资本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交通建设、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土地保护、劳工保护上作出贡献;需要机构资本在产品质量、市场网络、销售渠道、形象品牌上做出贡献,只有上述两种力量启动并围绕居民的幸福进行,国内居民的消费欲望才会被点燃,国内三股力量在国际资本的自保作用下形成的反作用合力,可能刚好为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增长上形成合力,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即倒逼机制造就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成长。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有关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通过征收反倾销税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对钢铁、轮胎相关产业形成暂时的不利影响,但如果我们的国家力量、机构力量、居民力量进行有机整合,就会在消费、在医药、在环保等领域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做出贡献,因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本是我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如果在外在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下,我们能够化危成机,化大力气用于产业升级和内部市场重,就有可能从而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形成业绩倍增的产业或者公司,为投资才者形成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