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公交:从工具到社交!

标签:
杂谈彩虹公交社交产品it |
分类: 产品 |
最近看到《墨迹天气,社交不是良药》深有感触,“彩虹公交”曾试图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工具类软件面临的2大难题:1.用户不活跃,需要时才打开;2.停留时间短,用完就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很自然的想到社交。
墨迹天气的社交切入点很好:拍照分享实景天气,基于此进行互动和传播。但是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没解决好:
1是社区氛围,鼓励用户UGC的同时,图片质量失控,大量相关和不相关的图片充斥在第一屏,热门图片又像是与天气无关、偏摄影的赶脚,而用户群体屌丝居多,大量图片列表让人感觉很费流量,不敢多看也不想多看;
2是社交动机不够强,从需求角度,用户来看实景照片是要看实时天气,特别是看是否下雨,而不是欣赏周围图片,也不是基于这些照片打发时间或交友。
天气确实是刚需,从多少年前就继承下来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可惜这个习惯也是看完自己的天气就换台。想利用社交解决停留时间问题,根本制约还是用户群属性和需求动机。当拥有亿万级用户的时候,目前阶段可以把自己的用户群理解为屌丝用户了,这些人不会消费大量时间玩天气社交,也是这些人给停留时间拖了后腿。简单需求可以快速被满足时,如何挖掘下一步需求对接,是解决停留时间的关键,如果你的天气预报够准,可以在有雨的时候允许分享照片,天气好的时候组织活动...也许社交真不是良药。
彩虹公交在最初的产品规划中也是要做社交,我把社交狭隘的划分为4种:一种是强关系,类似qq微信;一种是LBS社交,类似陌陌;一种是兴趣社区,类似豆瓣;一种是场景社交,就是我们要做的基于同一条线路、同辆车。场景社交可以不需要位置、不需要熟人,只需要对这个场景感兴趣,比如大家都关注某个俱乐部、咖啡馆、公园、景点、图书馆、公司、学校、商圈等等,不管我在不在那里,都可以参与互动。微软12亿美金收购的yammer就有点场景社交的意思,是基于同一个公司。
不管哪种社交,都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为了社交而社交,彩虹公交虽然在朝着场景社交的方向探索,但是始终坚持的原则是:工具为主、社交为辅。作为公交查询软件想做社交也是有原因的:
1、是我们的用户群有3种:出门办事群体最多、旅游其次、上班族最少,但是从目标用户群来看,上班族最多,出门办事的最长尾,上下班的公交族也基本代表了无车族,出门办事和旅游也基本靠公共交通,由于上班族上下班路线熟悉,不需要查公交,每天重复一条线,可能会有闲心获取同路人的新鲜事,而三个用户群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同行社交值得尝试;
2、是社交的背后是用户UGC和用户中心,数据纠错和实时交通信息上报,即数据众包,也是用户UGC的一种形态。通过用户参与和互动解决数据更新和实时交通问题,将为公交出行带来历史性的变革,所以社交系统必须要做。
即便这样,也只是我们美好的设想,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漫长的。没有海量用户,社交和数据众包都玩不起来,特别是图吧没有用户土壤,想做“用户产品”谈何容易。回归公交出行用户的需求本身,除了刚需实时公交,还是有非常多可以做的事儿。(PS:实时公交算是业内的难题,各个地方都不同,很多城市没有实时公交数据或是数据不全或者没有对互联网输出的接口或者价格昂贵。)
为了把工具产品做活:有用户参与、有感情互动、有口碑传播,我们把彩虹公交划分为两个层面:工具层面和社交层面,划分出8个产品阶段,每个产品阶段拆分为2-4个版本,目前在第五阶段:
第一阶段:工具层面:查换乘、线路、站点,地图上显示线路..
第二阶段:工具层面:附近线路和附近站点,地铁口信息和地铁图...
第三阶段:工具层面:步行引导、地图选点、搜索suggest优化、离线地图...
第四阶段:工具层面:到站闹钟、实景站牌改造、碎片阅读..
第五阶段:社交层面:同行分享、用户系统..
第六阶段:工具+社交层面:公交沿线推荐
第七阶段:社交层面:积分系统、用户纠错和数据众包
第八阶段:社交+商业化:不方便透露。
公交查询看似简单的应用,每个功能点看似平常,其实里面别有洞天,比如实景站牌的改造,
实景站牌的本质其实就是站点列表,对彩虹公交来说,这是一个战略性改版,并非简单的模拟车站站牌。当然站牌的需求必须是存在的,然后以此为突破口。
我们注意到,公交、地铁上的用户有一种本能行为:看车上的站牌。每当车辆报站,可能都会下意识的看一眼,但是可能因为坐的远或站牌字太小了,看不清。所以彩虹公交提供这个功能,可以在手机上快速看当前线路的站牌,还可以显示出当前在哪站,行进方向,本身也有趣有用。
这个战略性在哪里?
把线路经过的站点改版为站牌,从样式上来看从竖排变为了横向拖动,但是站牌下方节省出了大量的空白区域,在这里可以做很多事儿:比如用户社交互动、打发闲散时间的阅读、重大事件新闻的通报、直接在站牌上设置到站提醒、在站牌上显示地铁换乘或医院等、站牌上点击可以查看周边标志场所(模拟报站广告)、甚至实时车辆位置等。这里只是存在一个公交社交的可能性,看起来很美,其实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同一个公交车,或者同一条线路跑的20辆520路,并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交用户群,社交需要氛围、需要互动,人少肯定玩不起来。社交互动形态分为2种:“聊”和“说”。“聊”就是IM,“说”就类似微博,公交社交显然要以说为主,所以才能产生基于一条线路的互动小组,同行社交...
想把工具产品做活,直接上社交本身并没有壁垒和竞争力,壁垒在于独特的关系,这种基于场景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缺乏信任感,无法短期建立持续有效的关系,IM式互动会制约发展。所以先做广场氛围,让99%的用户“看”,1%的优质用户“说”就足够了。
这里的需求动机是打发碎片时间,虽然让用户打开公交软件打发碎片时间是不靠谱的,但是,我们不追求用户来这里看东西,而是已经是开启彩虹公交、查公交的用户、看线路站牌的用户,顺便在站牌下、在广场里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是可以吸引用户停留的。这里利用了“无意识行为”,给用户投递有价值信息。
归根结底,社交不是目的,只是尝试,也是做数据众包的基础,或者作为制造口碑的一个内容渠道。要把工具产品做活,还需要持续的探索,结合需求痛点本身,服务解决问题的关键流程,现在做的可能都是错的,但是不断的验证、调整,终究会找到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