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it |
分类: 产品 |
【用户篇】
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备注:了解人性,群体心理;建造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演化)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备注:感受PC与手机的不同,虚拟世界的局限性造成微博转播,真实世界的现实冲撞产生自主分享)
时尚是驱动力
人没有耐心
人不爱学习
用户是乌合之众(备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 (法)古斯塔夫.勒庞)
重视“屌丝”用户群(备注:是要解决生存感的压力还是存在感的渴望,低级需求和高级追求?)
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
让不上微博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备注: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需求篇】
对新点子,99%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备注:适用于“我有一个好点子...”)
不从同类产品中找需求
不要听从产品经理的需求(备注:如果只是个体思维)
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从微博上感受用户潮流
每个时代有时代的产品
满足自己需求优于满足用户需求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备注:用户说想要,也许并非他们真正想要,提取最本质需求)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于工具甚至省钱(疑问点:返利网只是为了省钱(名义上),没有任何心理满足感,为何红火?)
“爽”胜过功能 (备注:用户体验好,评价好)
为群体效应而做:附近的人、摇一摇
为想法而做:朋友圈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备注:web微信 wx.qq.com)
不要从战略分析来逆推需求
调研获得的需求都是骗人的
需求来自于对群体的好奇
需求来自于自身需求和周边朋友反馈
需求来自于对当下潮流的理解
需求来自于对平台的理解
需求来自于对信息流的理解
需求来自于建立新系统
需求来自于对未来的理解
在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特性
世界是新的
【设计篇】
产品是进化出来的,非规划出来的
群体效应是社交产品的核心
将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
设计就是分类
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备注:多次提到)
面向场景才能取舍
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备注:对用户隐藏复杂的技术实现,不做功能特性展示)
手机与PC的区别(备注:EverNote)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产品还是运营(备注:一劳永逸;我们做class,用户做实例Instance)
让用户推动用户
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面向两年后的场景来设计
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
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
保留变化
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疑问点:现实中很多产品没增长就砸钱不是很常见么?)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在每个细节中体验认知
给用户选择权
尊重用户
全球只做一个版本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备注:微信识别耳朵利用三维陀螺仪识别手势和遮光感器)
价值观(态度)决定产品特性
改变用户习惯
抛弃不人性的创新
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备注:(如果)需要打通→(则)不是需求;需要整合→都不行了;拉动→KPI;导入→没生命力;多平台→不为平台而平台;全面→平庸)
从人出发,改变商业模式
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备注:一种困境)
创新还是抄袭(备注:一个争论)
自然观,简单
去技术化思维
让交互模拟自然
“酷”是未来的体验方向
做三秒就会用的特性
“管理”是不自然的(备注:别让用户管理各类好友、通讯录)
单线索最美
换肤是不自信的体现
不让用户选择
少比多更好
一亿用户就是一个用户
瞬间成为傻瓜用户
锻炼对“自然”的直觉
PM的心态
【气质篇】
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看自己的理念和愿景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法,非一种
让技术产品传达人文意识
让欢迎页成为你的产品发布会
不听摇滚的程序猿不是好的产品经理
做人性化的产品
找最牛的合作方
文字反应气质
避免使用一些“哦”“吧”“为什么不”“成功”“您”
未来感
你没有竞争对手
作品,而非产品
工匠而非设计师
做有灵魂的产品
让个体更自由
【UI篇】
禁止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备注:设计师会被误导,产品经理可以看)
UI围绕特性
条理清晰胜过视觉表现
只有一种式样
每个界面只有一个主题
每个对话框都有一个明显的默认按钮
对常用操作精益求精
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体验
隐藏数字
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
(转载自QQ空间,原文作者未知,感谢,如作者有疑问请联系@孙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