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网络品牌的初创期
(2011-06-14 12:29:08)
标签:
it创业初创期草根投资 |
今天我们能看到很多成功的IT/网络品牌,不去说他们的盈利能力,即使不盈利或亏损,他的品牌价值也都是巨大的,但是这些都跟我们没关系。作为普通人、草根,更关注的是他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创业理念是什么?他们遇到过什么困难和如何解决的?
每当有人咨询我们导游天下项目时,都非常关注“盈利模式、商业模式”这个话题,我最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互联网上的免费恰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创业期应专注于一个问题:满足用户需求。 这点做到了,就会有庞大的用户群,再去做增值服务,方法更多更现实。还没开始创业,就苦心经营的设计盈利模式,无异于意淫,出发点就错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些网站的盈利模式,也不是他们做网站时的初衷,或者 不是他们初创期几年之内的初衷,而是长远目标的达成,或者在运作中得到转型。
废话不多说,先看大家都在用的QQ——
(一)、QQ的困境
2000年,QQ注册用户达到100万,收入依然是0,而那时服务器和带宽的支出相当大,腾讯人人都在为盈利模式冥思苦想。甚至没办法,通过技术外包维持基本收入。
你是否想过马化腾为什么当时要创办QQ?他开始想过盈利模式么?如果想过为什么没有实现?如果没想过,他坚持的希望是什么?
移动QQ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时手机短信是有了,但是移动联通没有“移动QQ”这个增值业务的概念。所以要实现互通,接口、技术支持、运营、客服、定价等等,都要腾讯解决,当时最难的还有:全国的移动公司没有统一运营商,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谈。在深圳试点成功后,移动QQ在全国推广,下一个机遇“移动梦网”的出现,使“移动QQ”站稳了脚跟,成为腾讯的第一桶金。
再往后,就不用说了,各种增值业务,大家都看的到。
(二)、淘宝的坚毅
现在提到电子商务谁都知道“淘宝”,当初2003年马云做淘宝时关于盈利模式他想的够清晰么?不见得吧。我们看到的是淘宝投资10个亿,上线推广后承诺免费3年。这是何等的魄力?不要看热闹,换做是你,敢这么做么?真金白银的烧啊。这里面肯定是有大智慧的,“免费的是最贵的”,马云这句话太经典了,诠释了很多道理。很多人只看到了现在淘宝很赚钱,也想做个“淘贝”迅速赚钱,却忽视了淘宝之前烧了多少钱,用多少时间去培养用户。
钱和时间都不是白花的。3年免费沉淀下来的用户群,在接下来几年中国无人能超越,而淘宝继续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淘宝”计划,做B2C商城。。。。后面的事,大家都看到了。
(三)、百度的崛起
百度李彦宏,2010胡润百富榜第五,360亿。牛逼到当今互联网无人能超越。看百度的初期——
2001年,李彦宏回国创办百度搜索引擎,理念和判断力被Robert认可,很快拿到Robert的首批投资大约是20万美元,后来半岛资本又引入风投Integrity Partner,最终双方各自出资60万美元,完成百度的120万美元天使投资。
这个数据只是说明他们开始也没钱,不然不会为了20万美元那么早就去融资,现在Robert获得了超过3500倍的收益。
百度运行后用户增长很快,策略也是免费,持续了2-3年,也为盈利头疼过。转折点是2003年开始推出“竞价”服务,现在叫做“百度推广”。
很简单的一招制胜,为后来百度的其他产品陆续推出奠定了资金基础。
(四)、豆瓣网很草根
豆瓣是个草根的好例子,2004年,阿北刚开始做豆瓣时,前期投资仅仅是来自几个朋友的20万人民币。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当豆瓣拥有十多万的注册用户时,Alexa的流量排名在一千左右,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却一直就只有一台八千块钱攒起来的服务器、一两个人的开发团队维护着。现在还会有人笑话他们创业时的寒碜么?
豆瓣当时起步没有淘宝那种大手笔投资,选择“书评、影评”为主,为共同兴趣爱好者服务。
那时也没人认为文化市场是一个大市场,当时大家普遍认为,豆瓣占了一块贫瘠的土地。那一年,中国电影国内票房才20亿元。2010年,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5年5倍,能不能证明这是个高速成长的市场?
创始人阿北当时也没想用豆瓣赚多少钱,他的观点:“一开始做豆瓣不是为了做一个网站,而是满足人们的一个需求,如果对用户没用,只是新鲜是远远不够的。”
(五)、奇虎360跳水
360安全卫士和杀毒软件是这个领域首先提出免费的,打破了传统杀毒软件的盈利模式。不卖软件,怎么盈利?周鸿祎是不是疯了?每年烧几千万用于服务器、带宽和技术成本,换回2亿多用户,值得么?有人投资给他的行为买单,就证明是值得的。至于盈利,无论是没有公开也好,还是正在摸索也罢,我相信360已经成功了。就像周鸿祎说的,现在把360卖掉,就能有很多很多钱,这是品牌价值,但是企业做到这么大,钱只是一个数字,更多的是责任了,吃饭生活用不了多少钱。
对于360正在发展期,前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当今互联网巨头和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从他们的发展来看,我们应该看到这个答案:互联网创业之初要不惜一切代价服务好用户,而不是想尽办法赚钱!盈利是企业的义务,但是互联网企业要先建立好稳健的用户群,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品牌知名度,再去想办法盈利,一点都不晚。否则一切也都是空谈。
作者:导游天下 孙庆新
转载请注明。
201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