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卡琳·博耶(karinboye书屋杂志 |
分类: 瑞典诗译 |
http://s14/mw690/622d5e8bgx6BKkDY7OB6d&690(节选)" TITLE="“我的光亮是枯萎的花,在天空的晚秋”——卡琳·博耶的放弃意愿对膜拜意愿
“我的光亮是枯萎的花,在天空的晚秋
——卡琳·博耶的放弃意愿对膜拜意愿
卡琳·博耶(Karin Boye)是个让我为难的书写对象,我不是她的粉丝,甚至可以说,对她的作品有些排斥。这或许因为,已有太多人给她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但博耶在瑞典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算得上最著名的瑞典籍女诗人。(另一位更著名的瑞典语女诗人伊迪特·索德格朗Edith Södergran是芬兰籍。)博耶在22岁的大学生时代就以诗集登上文坛,后来,她办过杂志,作过教师,31岁上就成为常和瑞典学院并称的,著名终身制文学团体“九人社团”的一员。塞尔玛·拉格洛夫等著名作家都曾是其成员。照世俗眼光看,博耶完全可以有一个开心、满足的人生。然而,她14岁时,母亲就觉得女儿会自杀。
卡琳·博耶1900年10月生于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父系有德国血统。博耶的祖父起先做一家英国服装公司在汉堡的经理人,后移居哥德堡,开始自己的纺织品进口生意。其长子弗雷兹·博耶(Fritz Boye)成为一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和公司雇员、小他18岁的西格奈·利里耶斯特朗德(Signe Liljestrand)结婚。卡琳·博野是他们的长女。颇通文学的母亲给了孩子们启蒙教育,父亲和孩子们亲近不多,他情绪不稳,容易紧张。而在小学老师的记忆里,博耶是个圆脸的、温柔的小姑娘,有些忧郁,能回答所有问题,还总是用带韵律的、创造性的、精心挑选的字眼。
“几天来,我哭得就像哥德堡的雨天。我跪着祷告,但得不到任何启示。一个声音说,“牺牲你自己!”你,什么是你,一只蚂蚁。什么是你的可能性?他们得在需要他们的地方侍奉,而不是在他们完全得到发展的地方。你得弯下腰,放弃你的欲望!你不明白吗,这是在上帝的侍奉中。你的位置是在哪里你能顶用,而不是在哪里你觉得开心。自私的,自私的生物!可是,自我的主张以高过很多的声音哭喊:我不愿意。”
后人以为,冲突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博耶对自己性倾向的发现。选择神学,她就得全面否定自己。
在这重大的危机下,1921年2月,博耶开始写第一本诗集。同年,博耶进入乌普莎拉大学。1922年,博耶借诗集《云》的出版登上文坛。博耶在乌普莎拉学习希腊语、文学史、北欧语言等课程。她将很多精力投入社团活动,也经历了恋爱。在乌普莎拉大学的最后一年,博耶参加了左翼、反宗教组织 Clarté。因为这一组织,博耶了解到中国的童工问题,后来在博耶的第一本小说,1931年出版的《阿斯塔特》里,就有一段写中国的童工。1926年,博耶从乌普莎拉毕业,回到斯德哥尔摩。在那里的大学学习历史。
1920年,20岁的博耶心中关于“自我牺牲”和“自说自话”的对立,关于“放弃意愿”和“膜拜意愿”的对立并未消失。自律和放纵的并存让博耶难以找到内在的平衡和真正的自由。一面是向往,一面是排斥。博耶审度自己的视线,一种是私人的,一种是社会的。社会是天罗地网,命运也是天罗地网。
虽然感受到命运的翻弄,博耶没有选择沉默。第三本诗集《炉灶》于1927年出版。博耶也因此被欧松(Hagar Olsson)誉为给瑞典诗坛带来生气的燕子:燕子也许不如苍鹰那么有力,翼动没那么宽,也不那么勇猛,但燕子飞得高,飞得美,风在它震颤的羽翼间低语。欧松对博耶诗歌的出现大喜过望,认为它是新颖的,唤醒、点燃和推动着什么,是真的诗歌。人们在她的诗歌里面对的不是对简单日常生活的唯美的伪善,……而是面对着一个诚实的带着毫无幻觉的眼睛注视的灵魂,看着那无法避免的折磨,幸福的虚幻,并未试图从中找到避风港,而是把这用作更进一步的战斗。欧松认为:人们面对的是勇敢的精神,它走过了自我的毁灭,却未停留于此,没有抱怨和自怜,在更高的现实里寻找力量。…这精神中有一种特别的纯粹,是无畏的,也远不是感伤。它时刻准备好了要出发……
欧松关于燕子的譬喻,我看还是来自博耶本人。《炉灶》这本诗集中就有一首题为《燕子》的诗,描写匆促的、箭一样的燕子,在啸叫的风中嘲笑地面上的缺乏生气。堪称博耶的自画像。我同意欧松的见解:博耶对人生的犀利注视,没有幻象和伪善,有的是斗争和出发。这本诗集出版在博耶27岁上,满篇能看到“坚强”,“向前”的字眼。比如《我想面对》里出现的是一个以柔制刚的和平的女英雄形象:
武装着,直立,裹在盔甲里
我来了——
可因为恐惧我扔掉了铠甲
也因为羞耻
我想扔掉我的武器,
剑和盾
所有坚硬的敌视
让我冰冷。
我见过干燥的种子
终于发芽。
我见过明亮的绿
快速展开
比铁更强大的
是生命的温柔
从地心给驱动
没有防御
春在冬的地域破晓
那我挨冻的地方
我想面对生命中的强权
不带武器
而此前1924年出版的第二本诗集《隐藏的大地》中,博耶还没显得这么坚定,还有掩饰不住的一丝自怜。比如这首已十分克制的小诗《星星的安慰》:
我在夜里问一颗星星
遥远的没人住的地方那一点光亮:
“奇怪的星星,你为谁闪光
你走着那么大,那么亮”
带着星星的目光她注视着,
叫我的怜悯失声:
“我点亮一个永恒的夜,
我点亮一个无生命的空间。
我的光亮是朵枯萎的花,
在天空的晚秋。
这光亮是我全部的安慰
这光亮是足够的慰安。
《炉灶》之前的博耶不能说没有过抱怨、自怜、感伤甚至畏惧。不如说,在遭到自怜、感伤和畏惧的情绪侵袭后,博耶选择了在《炉灶》中把自己如同铁一般给以锻造。但勇敢向前的姿态并不保证她从此可以在生活里坚强如钢,刀枪不入。在《炉灶》以后的诗集中,感伤和畏惧的情绪以苍凉了的色彩重现。作为当时社会的另类——女性诗人、同性恋者和激进派,感伤和畏惧怕是博耶命运的胎记,那印记可以一时浅,一时深,但一直存在。
正是在1927年,博耶的父亲去世。博耶在斯德哥尔摩开始瞒着母亲,接受心理分析。博耶也写小说,这几乎成了她自我分析的一部分。她觉得写小说比写诗歌有趣多了。她写了当时有争议的主题,比如《危机》就以她本人青春期的信仰危机和对同性恋的发现为蓝本。1933年该小说发表时,正值瑞典掀起对同性恋给予更宽松法规的大讨论。
自1930年代早期开始,博耶就多次因接受心理分析等原因滞留柏林一带,1932年她曾写信给友人说,柏林是个可怕的地方,是垂死之地,或者说是垂死的世界的中心。1938年,博耶在维也纳看见到处飘着纳粹的旗帜,无比震惊。她说自己得到了一个闪电般的印象,这里有一个斗争,在一类人和另一类人,一种生活风格和另一种生活风格间的清晰斗争。一面是有人把自己委托给强权,一面是有人要掌握权力。博耶说,她想起朋友常说的话,博耶属于紧张和辛苦的一类。“我被一种感受攫住,那感受一个狂热的国家社会主义者一定会有——当他突然发现,自己是百分之百的犹太人。”
1935年,博耶出版诗集《为了树的缘故》。她的不少最脍炙人口的诗篇都出于此。这也是博耶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这本集子里,和树相关的意象反复出现。比如《矮松》描摹在永恒的狂风中,在海边岩石上坚强攀升的松树。《在地下的树》,她看见一棵树在地面之下。这都是渺小而卓绝的生长。而最家喻户晓的博耶的诗,是这首《是的,这当然生疼》
是的,这当然生疼,当芽儿迸发
不然,春天怎会迟疑?
连着那冰冻了的苦涩苍白?
是的,这当然生疼,当芽儿迸发,
疼痛,因生长的,
是的,这很难,当水珠坠落。
带着惊恐颤抖,它们沉重悬挂
附着在枝上,增大和滑动
重量把它们往下拽,不管如何紧贴。
处于不确定、担心和分裂,可真难。
体会深处的吸引和召唤真难,
还停在那里,只是颤抖
真难,想要停留,
然后,当事情到了最糟,什么也帮不上
芽儿迸发像在欢喜里
那时,再无恐惧拉拽,
闪光的水珠在枝上跳跃
忘了它们担心过新的,
忘了它们惧怕过旅程
感受那一刻它们最伟大的安全
息在那创造世界的信任里
原载 《书屋》杂志 2013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