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智与情感  ——评程玮新作《从容的香槟》

(2012-10-30 19:30:15)
标签:

程玮

从容的香槟

杂谈

分类: 写读往来

               理智与情感

——评程玮新作《从容的香槟》

 

                           王晔

 

程玮是个早早成名的作家,她的《少女的红发卡》,大家耳熟能详,她有一连串辉煌的成绩,她写儿童文学,获得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她编电视剧,因为《秋白之死》,获得飞天奖最佳编剧奖。而她的电影剧本《豆蔻年华》曾获金鸡奖最佳儿童故事片奖。

   我买过的第一本程玮的书,是买给比我小了很多的妹妹,这成了妹妹最喜欢的书之一,并且成了我对她关爱的标志,总被她挂在嘴上。

    程玮就读过的南京大学,我在新华日报实习时也常逗留,她工作过的江苏电视台,与我在上海工作的单位也有过合作,我多次去那里出差。我和程玮在国内却没联系过,否则,还是有可能相约在鸡鸣寺或燕子矶访古的,但谁知道,我们也许确实在新街口和鼓楼一带擦肩而过。

    所幸,程玮的文字在新时代里出现在了博客上。程玮采用的当然首先还是纸媒,文字多半是给扬子晚报专栏所写。却方便了更多的读者。她的粉丝众多,我也是其中一个,每每看见程玮有更新就赶紧冲过去瞧个新鲜,她的文字让人牵挂。

    程玮博客里的文字,大约是另一类,不是早年的成名作那样的少儿故事,也不是近年新写的《周末与爱丽丝聊天》。这些专栏文字集成一册,叫《从容的香槟》。

     这标题来自文集里的一篇文章,讲众人在法国就餐,明明要赶飞机却因为要等品尝上好的香槟,不再焦急,不再看表,直到白白的冒冷气的酒杯端上来,清脆的响声后,那琥珀色液体再白酒杯里冒出珍珠沫。后来,在马赛机场一边交改票费,一边还在津津乐道于那杯香槟。“飞机误了有下一班,这样的香槟,一生一世也就这一次。”

    程玮在短文《天才和不天才》中调侃自己不是个天才,又曾在博客中严厉批评自己没写出《南京大屠杀》那样的作品,是没有张纯如那样的勇气、认真和无私。她对自己是严格的。程玮曾在《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的自序中道,“我不打算写轻松幽默的校园生活——有很多年轻的,有才气,有生活的作家比我写得更好。我也不打算以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以诗意和哲理来告诉孩子人生的道理——我们的时代已经远远告别了宁静恬淡和思考,我们已经越来越没有耐心。我也不打算描写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苦闷——那些成长中的孩子们一定比我更有体会,更有感想。我写的是对话。……孩子和老人的对话……东方和西方的对话。”她是实事求是,有独特的视野的,这视野可能是国际性的,也可能是兼集了儿童、少年和成人的。甚而有记者采写程玮,开头就道,程玮这人虽然是名作家,她没有架子,不装。——我品味这《从容的香槟》时,就想起所有这些,觉得,这些特征都可以从这集子里体会出来。

    这是一个特别明智的人。她发出的是理性的声音,正像她在开篇的文字里说的,她最喜欢是德国的知识分子。在德国生活了多年的她,完全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甚而是中西合壁。

    她写的不是顾影自怜的文字,而是很容易让人有共鸣的,她把自己“多年新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新的感受”大方地拿出来,和人分享,要的就是共鸣。事实上,这样一个明智的人的人生是有福的,而能读到她的文字并体会其中精神的人也是有福的吧。虽然一个人不能替代另一个人走路,不能让另一个人少走弯路,但至少,可以让人多少有领悟,有思考,有感慨。觉得,原来是这样的啊,就应该这么处理啊,等等。

     这散文集的第一辑谈的多是发自德国社会的理性的声音,第二辑则是作家和儿子果果的母子行为互动中的体会,第三辑谈的多是女人和爱。程玮这样一个理性的作家,有一颗温柔的宽大的心,这心是理智的,成熟的,但更是情感的和纯洁的。

     比如《爱到不再爱》一文,从德国的传统写起,18岁后,一个人要独自出门远行一次,争取用最少的钱,去最多的地方。出门时是孩子,回家时是成人。再写作家儿子果果的18岁出行,果果出门后发回的短信,说自己运气好,总遇到好心人,看他背着重重的行囊,会主动停车带他一程;麦当劳的店员会把当天卖剩的汉堡包送他。他在短信里写:妈妈,帮我一个忙,在背行囊的年轻人向你请求帮助时,你一定要帮助他。

    接下来,作家写下了这样催我泪下的文字:

果果的短信好像就写在了我的脸上。在他远行的那些日子里,每次我经过汉堡中心火车站,总有风尘仆仆背着行囊的年轻人捕捉到我脸上的信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准确无误地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路,向我要几个硬币在自动售货机买饮料。我惊叹他们的直觉,总是受宠若惊地为他们做一切……

短信写在了脸上,被准确地阅读,那是“我”的心投射在了脸上。

一篇《女性》,让我过目难忘,让我想起根本没打算要联想的《一件小事》,鲁迅的名篇,虽然,程玮这里,完全没有什么可榨出的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我。

这是作为德国电视台制品人的程玮在中国拍片时候的亲历。地点在河西走廊。为再现历史镜头,程玮需要一批西方考古学家的衣服,联系上了当地一个女服装师刘老师。她俩谈服装造型,刘老师似乎要把当年丝绸之路上的西方考古学家弄成西北农民的模样。接着是晚饭,事情没往好的方向发展,一顿饭的功夫,总有人在窗外盯着她俩,是另外两个女人,走开一会,又来盯一会。看得“我”心烦,只好“草草地吃了几口,就把筷子放下了。”刘老师把剩下的饭菜打包,打得过于仔细,一点不拉。这时候,“我”已在心里拿定主意,这服装师不能用!

走出餐馆,看她俩吃饭的女人还趴在窗口朝里张望。“刘老师把她们叫到僻静处,把饭菜一起给了她们。她们接过塑料袋,对我们谢了又谢。”等她们走了以后,“刘老师说,这些人是饿了。”“我”很震惊,奇怪刘老师怎么知道,她们穿得一点不像要饭的。刘老师解释说,她们是下岗的,上有老下有小,又不好意思要饭。

刘老师和“我”的对话并不多。刘老师“无声”地陪我站了一会儿,“安静地说,那么,我回去了。”。

“我”叫住她,把资料照片、演员衣服尺寸和一叠钱塞到她手里。说一个半月后带摄制组来。刘老师“安静”地说,拿了那么多钱,要打个收条。“我”说,不用。

这是戏剧性的意想不到的发展。通篇都是女性,女制片人,女服装师,女下岗人员。她们都温和含蓄,但每个人内心的波澜都有,内在的强大和美好都在。但在描述这许多的内心波澜时,程玮的用笔很内敛,一个“饿”字,淡淡的,却有许多同情和理解,也保护人的体面。“无声”和“安静”恰好地呈现了刘老师的内在美。“我”的话也不多,多的是行动,一个转了360度的决定,只在一个“塞在她手里”的简单动作里,只在关于打收条的回复,“不用”。

程玮的这本文集里还有不少告诉人如何做优雅女人的诀窍。但这些诀窍不是一般女性刊物所能表达的。因为程玮讲得更多的是由内而外的兼修之美。

    文集的第四和第五辑是田园的绿色生活中的放慢了的脚步,作为万物生灵之一分子的谦卑的思考。

     所以,我猜《从容的香槟》里的文字,可能不是儿童文学作家程玮的文字中最富有想像力和文学性的那部分,但却亲切实在,不摆纯文学的傲慢面孔。每读一篇不觉得是吃大餐,却富有营养,色香味俱全,中西餐都有,让人吃了还想吃,也正是因为此,她的专栏和博客才有那么多读者吧,而且,已不单是儿童读者了——过去的儿童长大成人,他们的孩子早已经可以读程玮的儿童书,他们自己在欣赏程玮的儿童书新作的同时,也可以听一听她的心得,就像品尝“从容的香槟”,从容是节奏和心态,香槟是品格和滋味。

                                   

                                                          20121030日写於隆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