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发展过程及其成因分析

(2012-11-05 18:06:18)
标签:

文化

旅游

分类: 发现·额济纳

摘 要:通过历史文献记载、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等手段,研究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历史时期以来的沙漠化发展过程,认为在晚全新世气候干湿波动的背景上,研究区的沙漠化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发展为主,而在之后的近20a里则出现逆转。对研究区近50a来的气候及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分析表明,气候因素中降水的多变性是研究区土地沙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而滞后于气候变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则是研究区沙漠化最主要的成因。关键词:沙漠化;成因;农牧交错区;中国北方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作为土地退化(荒漠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沙漠化严重威胁着中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年的沙漠化研究结果表明[1~4],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交界的农牧交错区、半干旱区的干草原和干旱荒漠草原畜牧业区以及内陆河流域绿洲区。根据朱震达、刘恕、王涛等人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期分布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土地占整个北方沙漠化土地的4015%[1],虽然,经过最近十几年的治理,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土地在面积和程度上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3,4],但迄今为止,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长期的人类活动,该区仍然是中国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关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问题,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地区,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有理论意义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当时,气候旱化和流沙扩展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对流沙扩展的原因有三种见解:第一种认为是由于不合理开垦所致;第二种认为主要是气候的旱化和干湿波动;第三种认为是在人为破坏天然植被和降水减少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5~7]。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关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的问题开始了广泛和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区从东到西覆盖了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区[8~12]。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基本弄清了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各个区域沙漠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为今后农牧交错区沙漠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本底材料。主要是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通过考古信息和文献记载对研究区人类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过程作了初步概括,同时利用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等手段,对研究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的93个旗、县(市)沙漠化发展状况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对近50a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地域的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沙漠化发展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发现研究区的沙漠化在20世纪后50a内的发展规律以及在该时段内沙漠化的发展过程与环境演变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1 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农牧交错区的概念最早是由赵松乔先生对察北、察盟和锡盟的考察之后提出来的,起初称其为农牧过渡带[13],之后又经过赵先生以及其他学者进一步的确定和解释,认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主要指中国北方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农牧过渡地带,在这个过渡带内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在空间上交错分布,时间上相互重叠,一种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被另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所替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所指的地理范围不是完全一样的,气候的变化、民族的移等因素往往导致该区的北移或南侵,例如,在清朝以前,农牧交错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两侧,而现在则更多地分布在长城以北。所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确切的应该属于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沙漠化土地则在人类历史时期的长河中,伴随着农牧交错区的北移或南迁而表现出发展或逆转。目前关于农牧交错区范围的界定,大多数学者都以年降水量为主要指标[14~16],多是偏重地理概念的。由于笔者主要研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问题,并且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数据和资料来作为本底资料,因此所采用的研究区范围以朱震达等人的为准[16]。研究区同样偏重于地理概念,具体区域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北起吉林省白城西部、辽宁西北部、内蒙古兴安盟东南、通辽市大部、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盟后山、伊克昭盟大部、河北承德地区北部和张家口地区、山西西北部、陕西榆林地区北部和宁夏东南部,共涉及93个县市,气候条件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为200~400mm(局部地区为400~500mm),蒸发量2000~2500mm,自然景观以干草原为主,包括部分疏林草原和荒漠草原。从地理地带的角度上看,该区位于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交界的地带,从人口和文化分布的角度来看,该区又正好位于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族与游牧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交界的地区。关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地理特征,诸如空间迁移、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土质疏松、大风频繁等等在许多文章中已经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再赘言。其成因主要是由于位于季风尾闾区,降水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相当大,季风势力强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丰沛的降水,势力弱的时候则反之。实际上,这些特征正是农牧交错区地理环境脆弱性和敏感性的具体表现,而地理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又为土地沙漠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主要背景。2 沙漠化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地反映各自的区域特点,笔者将整个研究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加以研究和论述,其中东部以科尔沁沙地为代表,中部以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盟的后山及河北坝上地区为代表,西部以鄂尔多斯地区东南部的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2.1 人类历史时期沙漠化发展概况尽管“沙漠化”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Aubreville在1949年提出来的,但是这种以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现象在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区却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鄂尔多斯地区位于黄河河套以南,长城以北,其东南部位于农牧交错带的西端,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陕西榆林地区的北部、伊克昭盟的大部和宁夏的东南部,在地理景观上,以毛乌素沙地为主体。根据陈渭南①的研究,毛乌素沙地作为一个自然地理实体,产生于20~30kaBP的末次冰盛期,以后有过多次正逆交替,自115kaBP以来即以流沙扩大为其主要特征。孙庆伟②等人认为该地区在先秦时期主要为游牧民族所占据,属于典型的草原牧业地区,据《山海经?西次二经》记载,战国时期榆林地区北部的森林郁郁葱葱,并有檀、漆、棕等喜湿树种生长,各种动植物和水资源非常丰富;据《始皇本纪》、《匈奴列传》和《汉书?武帝》等史书记载,秦汉时期移民戍边,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农业迅速发展,导致环境逐渐遭到破坏,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波动使得在今天伊克昭盟南部地区出现了沙漠化土地;唐朝的大规模开垦,使该区环境再次恶化,沙漠化范围继续扩大,北部的杭锦旗境内和南部的无定河流域是沙漠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地区;明朝长城的修建,形成了当时农牧带的分界线,使长城以北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发展有所缓和,由于长城沿线的屯田开垦,毛乌素南部长城沿线的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盐池等地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同时,河东沙地的沙漠化土地也有了迅速发展;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大规模放垦使得鄂尔多斯周边地区农田面积迅速扩大,沙漠化得到空前发展,范围涉及到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杭锦旗靠近黄河的地段以及鄂托克旗靠近宁夏的部分地区,同时,开垦还深入到毛乌素地区的腹地,植被遭到破坏,原来固定的沙丘开始活化。这一切奠定了鄂尔多斯地区现代沙漠化的基本格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盟的后山及河北省坝上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北接浑善达克沙地和苏尼特草原,南倚燕山山脉,东以大兴安岭为界与科尔沁沙地相临,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区的中段。在地貌形态上表现出波状缓起伏、残山丘陵和宽浅洼地相间的干草原景观。根据朱震达等人研究[6],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的沙漠化始于近代草原的开垦。清雍正年间长城以内的农民开始向口外移民开荒,草原逐渐受到蚕食,在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屯垦戍边、民国初年的招垦和日伪时期三次大的滥垦之后,研究区的耕地已经与农耕区基本相当。据史料记载,河北省坝上地区种植业历史仅百余年,自清光绪年间开始有零星的草原开垦,直到解放初期,坝上仍保持着以牧业为主的经营方式,自然植被未遭明显破坏,保持着温带典型草原景观。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粮食需求量的增加,20世纪50年代后期坝上被定为重点垦荒区,直至70年代中期,共进行了1952年、1960年和1975年三次有组织的大规模垦荒。在干旱的年份,新开垦的土地多被弃耕,导致地表遭到严重风蚀,沙漠化迅速发展;在耕地增多的同时,草场面积减少,牲畜数量相对增多,单位牲畜占有的草场面积下降,在超载的压力下,草场出现退化,并与牧业生产出现负反馈,使上风向草场砾质化迅速发展,下风向出现灌丛沙堆和沙丘等沙漠化景观,这种景观目前仍然是该区域沙漠化土地的主要表现形式。科尔沁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处东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西起燕山山脉的七老图山,东至松辽平原西部,南以努鲁尔虎山为界,北达大兴安岭山地南缘,属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东部,行政区划上包括内蒙古哲里木盟的大部、赤峰市的部分及辽宁省的西部。在地貌类型和地理景观上,该区西北部为大兴安岭的西南端,中部是以科尔沁沙地为主的西辽河平原,东南为冀辽山地以及山前的台地和黄土丘陵。在地质构造上,科尔沁地区属于松辽沉降带的一部分,堆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物和风积物。根据吴薇①等人的研究,科尔沁地区的沙漠化应当开始于北宋时期,当时契丹族在这里建立了辽,并不断从周围俘获大批汉民开展农业生产,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草原受到破坏,全新世早期以及更早时期所形成的固定沙丘开始活化,科尔沁草原出现了沙漠化土地;在元、明时期,该区的经济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天然植被有所恢复;18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推行放价招民耕种政策,在科尔沁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农垦,导致了大面积的沙丘活化,基本上奠定了现代科尔沁地区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交错分布的沙漠化景观。2.2 近50a来沙漠化的发展过程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的研究主要依据考古信息和文献记载,而现代沙漠化过程的研究则主要依据对航片、卫片所提供的沙漠化信息进行遥感解译和分析。如前所述,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漠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有较丰富的积累。笔者所采用的该时段数据多来自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根据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三期遥感图象的判读结果[17]。2000年的沙漠化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沙漠化遥感监测小组对2000年Landsat卫星所获得中国北方地区秋季的TM影像进行判读和分析的结果,具体的室内判读方法、技术路线以及野外调查方法等在相关文章中已有详细论述[3,4]。2.2.1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状况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基础之上呈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鄂尔多斯地区的伊克昭盟在1956—1958年、1960—1962年和1969—1971年出现过三次较大范围的开荒,全盟共计开荒3313万hm2左右。沙质草原地区大规模的开荒使得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在干旱多风的季节,沙漠化土地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一般都经历了撂荒-土壤风蚀-零星分布的片状流沙-密集的流动沙丘等阶段。在鄂尔多斯地区中部沙质草原开荒的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南部长城沿线的沙漠化地区在频繁的人为活动影响下也表现出进一步的发展(表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鄂尔多斯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在这个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根据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风沙组的实地考察研究,1986年鄂尔多斯地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了113023km2,占了整个研究区的58193%②。  在农牧交错区中部和东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沙漠化土地发展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例如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在拓荒高潮时期人口的年增长率曾达到25%~30%(主要来自相邻地区的大量移民),乌盟七个风蚀沙漠化旗(县)的农业人口1949年为51155万

表1 陕北长城沿线各地的沙漠化发展趋势3Tab.1 DevelopmentalstatusofsandydesertificationalongtheGreatWallinnorthShaanxiProvince地点沙漠化土地占全县的百分比/58年1976年神木县31.535.4榆林县68.671.6横山县20.125.0靖边县24.525.5定边县10.411.2  3根据朱震达,1989.人,到1985年已经达到12518万人,人口密度超过了60人?km-2。农业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干草原地区农业用地成倍的扩大,据朱震达等人对乌盟南部商都县部分村镇的统计,1980年的耕地比解放前土地增加315~15175倍,平均每年增加6187~22hm2,年增长率达8%以上(表2)。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扩大的同时,牧业用地相对缩小,最终结果是牲畜过多、草场超载严重,沙质草场出现退化(表3)。科尔沁地区,同样由于人口增长迅速,进一步引发了草原的滥垦、滥牧和滥采,风蚀草场、风蚀农田和沙丘活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根据50年代末与70年代末期两次航片的对比分析,估算科尔沁地区的哲里木盟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已从50年代末占土地面积的20%左右增加到70年代的3518%,加上面临沙漠化危险的潜在沙漠化土地,约有32370km2,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5318%[18]。  根据上述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土地整体呈发展趋势,沙漠化土地的形式以半干旱区沙质草原风蚀砾化和固定沙丘活化为主,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压力所导致的在草原地带过度农垦和樵采。这个时期沙漠化土地发展的过程在旱农地区表现为土壤风蚀、粗化发展到灌丛沙堆、片状流沙及密集流动沙丘;在固定沙地地区一般是从沙丘迎风坡风蚀窝的形成发展开始,逐渐导致流沙面积的扩大,形成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相互交错分布的景观[18]。表2 内蒙古商都县北部部分村耕地发展统计3Tab.2 DevelopmentofcroplandareainsomecountriesofnorthShangduCounty,InnerMongolia村名总土地面积/hm2耕地面积变化/hm21945年1952年1958年1980年1945—1980平均年增长值年增长率/%太平堡1753.3120362.5563.3546.712.24.42一卜树2480.073.3575575.2866.722.77.31二号1000.066.793.3213.3306.76.94.46张家房840.053.320040080021.38.04黑沙土1000.026.793.3206.7446.7128.38  3根据朱震达,1994。表3 乌盟后山沙漠化旗县载畜量及牲畜超载情况(羊单位)Tab.3 LivestocknumberandoverloadingsituationofpastureinWulancabuMengHoushan旗县天然草场人工草场林间草地田边地埂秸秆农副产品树枝树叶承载力超载量化德  1291131090820701291351783406553436250878197039商都  112487138337556268971050127786512540356190247845察右后旗2283271334327081540835983337714496334031203881察右中旗5370989211112817726612724425018468215474343926武川  184316283986101215194550840412101263363801783712.2.2 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末2000年沙漠化土地的遥感监测范围共177个旗、县、市,其中全部分布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有66个旗、县、市。这66个旗、县、市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9.99万km2,加上27个旗、县有部分沙漠化土地分布在农牧交错区的区域内,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土地在2000年大约有10199万km2,占当年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8157万km2的2815%。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4015%相比,研究区的沙漠化状况呈现逆转的趋势。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在研究区沙漠化土地整体逆转的同时,个别旗、县也表现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特点。笔者主要选择了三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8个旗、县进行分析和研究(表4)表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区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Tab.4 Desertificationdevelopmentintypicalregionsofagro2pasturemixedareainnorthChina地区旗县70年代80年代2000年鄂尔多斯地区/km2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盟后山及河北坝上地区/km2科尔沁地区/km2榆林市(榆阳区)5729.805248.104360.00横山县1596.501292.40782.50定边县2093.501729.802295.00靖边县1917.501815.501227.00神木县3772.903345.803195.00化德县1117.311733.801122.60商都县1887.502634.001668.90察右后旗765.001160.001025.10察右中旗565.001880.00798.95太仆寺旗602.331629.73854.62多伦旗1067.871978.531717.70奈曼旗5657.125409.634505.84库伦旗2658.572327.082094.19巴林左旗1113.811176.451255.91巴林右旗6131.675340.375205.22  遥感监测和野外调查的结果表明,尽管有个别旗(县)出现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增加和程度的加剧,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状况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呈现逆转的趋势(表4)。  农牧交错区沙漠化土地的总面积在呈现逆转的同时,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则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规律,笔者对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旗县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进行了总结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草场和农田的沙漠化在近20a表现出明显的逆转,而砾质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则迅速增加,6个旗县草场沙漠化、耕地沙漠化和砾质化土地在2000年分别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2175%、31198%和45126%。与80年代相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相比,草场沙漠化面积减少了20115%,耕地沙漠化面积减少了65115%,而砾质化土地则增加了27114%。  同时,还对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2000年三个时期内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图1中可以发现,轻度沙漠化土地在两个地区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中度沙漠化土地在科尔沁地区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在毛乌素沙地则变化不大;而重度沙漠化土地在科尔沁地区变化不大,在毛乌素地区则有减少的趋势,尤其在80年代以后表现非常明显;严重沙漠化土地在两个地区的变化都不是很大。表5 乌盟后山地区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Tab.5 DevelopmentofdifferenttypesofdesertificationlandsinHoushanarea旗县草场沙漠化/km2耕地沙漠化/km2砾质化/km270年代80年代2000年70年代80年代2000年70年代80年代2000年察右后157.50425.00357.55505.00362.50182.15102.50372.50485.38察右中92.50367.60149.86415.501425.00446.3857.5087.50202.70商都040.0062.001810.002054.00407.4577.50540.001199.40化德115.92178.8463.12774.001128.10465.31227.39426.68594.23太仆寺150.50246.6037.54342.49822.64688.79149.35560.49128.28多伦562.10790.18965.28374.59804.97108.88131.18383.38643.52合计1078.502048.201635.404221.606597.202299.00745.402370.603253.50图1 科尔沁沙地(a)和毛乌素沙地(b)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Fig.1

 ChangeofdifferentgradesofdesertificationlandsinHorqinandMuUssandylan

  近50a来沙漠化发展的成因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可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前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基本上以发展为主,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里则以逆转为主。那么导致研究区沙漠化先发展后逆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气候由干旱变为湿润?还是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由不利于环境的发展变为利于环境的发展呢?张兰生、史培军、刘清泗、武吉华、丁仲礼等人[15,19],分别通过古土壤层和风成层的交替、孢粉谱的变化、湖盆沉积以及古文化遗迹等资料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地点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的环境演变作了不同时间尺度的详细研究,普遍认为在这段时期内,研究区的气候发生过数次的寒暖变迁和干湿波动,但是由于代用气候资料的局限性,具体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不是十分清楚,而人类历史时期沙漠化的研究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主要来源于一些文献记载,并无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沙漠化土地的发生发展又往往在几年之内就会有明显的质的变化,所以作者认为,依据目前现有的资料只能对人类历史时期沙漠化的成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无法作出可靠的论证,因此对研究区沙漠化成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资料比较翔实的近50a内。分别以陕西省榆林市的榆阳区(原榆林县)、内蒙古的化德县和巴林左旗作为中国农牧交错区西、中、东三个区域的典型旗、县、市,以自然环境演变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作为主线,进行沙漠化成因的初步分析。  图2是三个典型旗县市近50a来的气候变化状况,从中可以发现三个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变化一致,可以体现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区气候变化的大致轮廓,即降水在干湿波动基础之上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气温在冷暖波动基础之上表现出上升趋势。以榆阳区为例,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10a平均降水分别是434mm、45015mm、382mm、373mm和358mm,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20世纪末后10a的年降水量大约减少了100mm;10a平均气温分别是7189℃、7190℃、7193℃、7196℃和8179℃,50a内气温持续升高大约019℃;其中年降水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年内峰值主要在7~8月份间摆动;与降水的月变化表现不同,年平均气温的月变化表现不明显(图3)。概括地说来,气候向暖干方向发展,降水变化主要发生在夏季(作物生长季节)应该是研究区近50a来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背景。图2 农牧交错区典型旗县近50a年降水和年均气温变化曲线Fig.2 Annualprecipitationandannualaveragetemperatureoftypicalregionsinstudyareainlast50years  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畜牧业向种植业的转变,也就是草场、林地逐渐被耕地所代替的过程。以乌盟后山地区为例,1949年该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仅17004hm2,70年代末则达到了77142hm2,增长了近4倍;商都县20世纪40年代末有耕地98200hm2,80年代末则达到了219467hm2,由占全部土地面积的2316%上升到了5119%,草场面积则由1949年的6910%下降到了1980年的3711%。表2所列商都县部分村庄80年代以前耕地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反映了研究区在这一时期内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与以前相反,研究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则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向畜牧业和林业转变、农业向农产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转变(表6、表7),例如榆阳区和化德县2000年的耕地面积比1985年分别减少了22%和32%;在风蚀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商都县西井子乡,1982年农业用地有11747hm2,林地2667hm2,草地4667hm2,土地利方式改变之后,2004年农业用地仅剩4800hm2,林地(包括灌木林地)则增加到7400hm2,草地2933hm2。图3 榆阳区近50a来每10a降水和气温的季节变化Fig.3 Changeofseasonalprecipitationandtemperatureper10yearsinYuyangarea表6 沙漠化典型地区农业人口的变化Tab.6 Changeofagriculturepopulationintypicaldesertificationareas地区农业人口/85年2000年榆阳区 82.672.52化德县 92.147.24巴林左旗93.0287.89表7 榆阳区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收入变化情况Tab.7 ChangeofhouseholdmanagementincomeoffarmerinYuyang指标名称1985年1999年种植业收入/(元?人-1)188.30820.91林业收入/(元?人-1)6.0012.60牧业收入/(元?人-1)94.81985.83手工业收入/(元?人-1)0.103.11采集捕猎收入/(元?人-1)6.50444.31工业收入/(元?人-1)0.1020.43建筑业收入/(元?人-1)8.4023.22运输业收入/(元?人-1)1.8942.55商业收入/(元?人-1)1.2013.12饮食业收入/(元?人-1)— 1.62服务业收入/(元?人-1)0.40— 其他家庭经营收入/(元?人-1)1.1034.47合计/(元?人-1)348.102425.62  在研究区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某一个县或乡的区域行为,而是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调整的总趋势,在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过程中,许多地区改变了以前土地利用中的错误方式,例如商都县西井子乡在造林过程中不再盲目以乔木为主,而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开发资源性物种,种植柠条、沙棘、山杏等经济灌木,提高成活率、保存率;化德县在城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吸收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紧缩农业用地,实行“建一、退二、还三”的“321林草工程”,在条件好的农区,人均开发0107hm2质量好的耕地,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发展高效农业和灌溉农业,通过提高单产保证口粮,在耕作条件差的地区,人均退下0113hm2旱浇地,并对撂荒地围封,人均还林还草012hm2,栽植人工柠条,同时围栏33313hm2作为柠条的采种基地。一般说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主要来源于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环境的变迁;一种是国家政策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迁往往导致农民自发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当气候干冷的时候,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会因为条件限制而被畜牧业所代替;当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的时候,茂盛的水草往往又会吸引农民改变土地经营方式,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从榆阳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中(图4),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丰水年之后往往存在一个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的时期。但是当农民在自发开垦草原的时候,常常忽略了他们所栖息的土地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理特点———大的降水变率、疏松的地表物质和频繁的大风天气。他们忘记了眼前丰沛的降水只是暂时的,紧接丰水年而来的往往是干旱的年份,随着降水的减少,没有足够的水源继续支持农作物的生长,耕地不得已被撂荒,逐渐被草地所代替,牧业随之代替了农业。就在耕地被撂荒,而牧草还没有生长的季节,疏松的地表无植被覆盖,在大风的天气下,地表细物质很容易遭风蚀,在下风向堆积,出现沙丘形态,而被吹蚀的地表逐渐砾质化,土壤养分减少,土地退化,最后出现沙漠化。图4 榆阳区近50a来年降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Fig.4 Changeofprecipitationandcropseedingareainlast50yearsinYuyangarea  可见,研究区大的降水变率为沙漠化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背景。实际上,在研究区以外的区域,同样也存在长周期或短周期的降水变化,但是这种降水变化不会对土地利用产生太大的影响,例如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mm的湿润地区,100~200mm的降水变化不会改变当地以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同样,在年平均降水量50mm左右的沙漠腹地,也不会因为某一年或几年的降雨多了100mm而使沙漠变为农田。但是在降水量400mm左右的农牧交错区,不大的降水变化就可能导致景观的变化和自然带的显著摆动,表现在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上就是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的彼此消长及农牧交错区空间范围的摆动。能够意识到地理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制定适应环境变化的、长远的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是某些个人的能力所左右的,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力量。秦汉时期大规模的屯田、清末民国的放价招垦、20世纪50~60年代的垦荒潮以及80年代以后的“退耕还林还草”都属于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指引下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当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演变相协调时,人地系统便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过程,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就强,正如近20a研究区沙漠化土地的逆转,就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生态环境恢复的一个主要表现;与此相反,当政策的制定仅仅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人地之间的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当外界条件稍一发生变化,系统就会出现各种生态问题、经济问题乃至社会问题[20~26],例如研究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沙漠化以及由于沙漠化所导致的贫穷和落后。从以上分析看,研究区沙漠化的发展过程与气候的干湿波动并不完全一致,而与土地利用方式有较大的相关性。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形成主要源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季风尾闾区),降水的多变性是其主要特征;研究区内沙漠化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降水的变化性和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性。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迁为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提供了背景,短时期内丰沛的降水往往成了几年之后沙漠化形成的诱发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则是导致沙漠化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近20年来研究区沙漠化逆转的主要原因。在研究区内,沙漠化土地面积的扩张和缩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和缓和,与该区的自然环境演变和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自然环境的演变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沙漠化的发展过程

http://wenku.baidu.com/view/2f9b5e175f0e7cd18425368f.html#39124-qzone-1-35851-f00cdc7f4857236c67481f200187bab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