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纪录片的拍摄
l
纪录片界的许多同仁都有这样的观点:纪录片的成败,70%
取决于拍摄。足见拍摄这个环节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位置 .
纪录片拍摄的特色
l
纪录片抓取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题材
l
纪录片拍摄主动性很大
l
纪录片拍摄很多时候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随机完成的
l
纪录片多为纪实性的风格,非常注意同期声的采制,画面中的多种元素是一次性组合完成的
1、怎样才是好的纪录片摄影
l
我国的纪录片界对纪录片摄影的评价标准并不统一,这一点在每次纪录片评奖时表现得比较明显。
l
有人认为应该奖励那些拍得漂亮讲究用光、注重构图、片的漂亮的作品;有的则坚决把票投给那些捕捉到突发事件并能从容记录下来的作品。从纪录片的本性以及价值的追求来说,我倾向于后者,因为内容的真实还原对于纪录片来说是首先重要的
.
2、摄影风格与内容的匹配
l
纪录片摄影的风格与题材之间有很大的关联(塔克拉马干沙漠、贫民生活)
l
纪录片所表现的人物的特点、环境的特点以及生活特点,都对纪录片摄影有不同的风格要求,只有彼此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语言才具有表现力。
3、镜头的叙述能力
l
纪录片之所以有力量,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其内容具有打动人心或震撼人心的品性。而要展示这种品性,镜头本身的叙述能力是很关键的。如果镜头语言缺少这种能力,而是靠别的手段来完成叙述,纪录片的魅力就会衰减许多。
纪录片《记者亲历911》片段
4、长镜头该有多长
l
长镜头是与场面调度,有直接联系的。场面调度出自法文,始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活动进行艺术性处理。后被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是指导演对银幕画框中事物的安排,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去观察银幕上的活动。
l
场面调度包含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两个层次。纪录片中很少有人物调度,较注重镜头的调度,当然要注意分寸、不要太多破坏“场”的关系。镜头调度则指导演运用摄影机位的变化,如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方法,府、仰、平、斜等不同视角,以及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变换,获得不同角度和不同视距的镜头画面,展示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及事件的进展。
l
巴赞倡导长镜头是要通过合理的场面调度,用不间断的镜头记录人和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其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遵守空间的统一性,从而也保证了完整性和真实性。长镜头本质上与蒙太奇是一样的,正因此,纵深场面调度的长镜头又称“镜头内部蒙太奇”(In-camera
editing),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蒙太奇。
l
长镜头并不只是简单的指一个镜头纪录的时间相对的长,更应该注重的是这相对长的镜头所展示出来镜头语言的丰富性、内容的丰富性、情绪变化的丰富性。
l
那些没有灵魂的所谓的长镜头,是最容易拍的镜头,说的难听一点是偷懒和逃避。而真正意义上的长镜头,应该是最难拍的镜头,它需要调动综合的器官,还有综合的素质。
l
《达比亚》
短纪录片《达比亚》中有多处长镜头,有的5分多钟,有的3分多钟,然而,我们看的时候一点也没觉得长。关键是镜头调度的非常到位,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场的关系,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且有丰富的镜头内部语言的变化,以及准确的节奏感。
纪录片《达比亚》片段
5、声音的采制
l
在纪录片中,画面中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声音是体现画面内容真实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声音的采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试想,没有声音,或者声音质量不好的画面的纪录片,能给人多大的可信度。
l
声音具有整合画面的功能。而同期声在某些纪录片中更是被当作结构的因素。因此,这纪录片的拍摄中,一定要注重声音的采制。
纪录片《英与白》片段
6、空镜头。
l
空镜头拍摄起来往往会比较讲究构图和光线等形式感的元素。在纪录片中经常用作开篇时介绍环境,或片中的抒情段落、转场、缓释情绪、营造节奏等,有时还用以制造意象。不管如何,它是有用处的,应该与别的画面配合起来,成为整个画面系统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并不是游离的、可有可无的。
纪录片《背篓电影院》片段
《背篓电影院》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唯美的空镜头画面,与片子总体的调子不太相称,显得有些游离。
l
《空山》
这部纪录片整体的风格是非写实的,有不少写意的成分,意境的营造就成了一种需要,而片中的那些空镜头画面对此恰恰是起了作用的,不会让人觉得是漂浮着没有根的。
纪录片《空山》片段
7、情感的投入
l
对于某些带有情感色彩题材的纪录片拍摄,并不仅仅是纪录,还应该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得画面有了灵魂和生命。
l
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真实感受和还原,并不是一种主观的随意性。
纪录片《远去的老马》片段
l
《远去的老马》
这部片子的摄影,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不成熟的。经常是跟焦不实,曝光不准。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摄影过程中作者情感的投入。在这里,摄影机成了作者身体器官的一个部分,作者用它去感受、去触摸、去关怀,使得镜头的功能除了记录以外,融入了情感,有了灵魂。应该说这是一种境界。
8、保持原生态
l
更多的纪录片拍摄,是要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尽量让拍摄对象忽略摄影机及其背后的人的存在。为此,摄影机的位置、灯光的方向、以及话筒的距离等,都得考虑到是不是构成对现实关系的破坏。
l
摄影机出现的难免会改变生活的原生态。日本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小川申介就干脆主张强化摄影机的存在,就把它当作生活的一个部分,记录的是在摄像机面前的人们。
纪录片《北京的风很大》片段
l
《北京的风很大》,把摄影机当作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整部片子就是要展示不同阶层的人,突然面对摄影机时的种种真实反应。
l
《小屋》
俯拍几家生活在垃圾堆旁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应该是偷拍的,却被他们发现了,于是他们的言行始终表现出被偷看情况下的那种压迫和不安。这样就严重破坏了原生态。
纪录片《小屋》片段
9、三脚架
l
许多人主张纪录片的摄影是可以,甚至提倡不使用三脚架的。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视觉感受,人的运动,才显得真实。这是对真实的一种形式化的、外在的、肤浅的解释。
l
且不用说有的远距离的物体,没有三脚架根本无法拍摄,就从画面的美感的角度来说,三脚架山拍摄的稳定的画面,远比抖动的画面好看。
10、磁带、电池的合理安排
l
如何合理安排使用相对有限的磁带和电池,也是一个有经验的摄影所要考虑的事情。除此以外,还得注意在正式采访之前也要换上新的磁带和充足了电的电池
.
《记者亲历911》
纪录片创作——第七讲,纪录片的后期制作
第七讲
纪录片的后期制作
l
纪录片的后期制作就是把拍摄回来的镜头素材,按照一定的结构剪接在一起,并利用多种元素,通过多种编辑手段使之成为一个供人观看的片子。
l
后期的制作包括很多步骤:做场记、听写同期声和采访内容、制订编辑大纲、确立叙述结构、设计叙事的节奏,完成粗剪和细剪。在这个过程中,音频部分的处理同时进行。
1、后期工作的第一步:场记
l
纪录片的片比比期一般的节目要大得多,通常在1:10以上,特别是一些纪实风格的片子,以及自然环境、动物类的片子,更高达几十,甚至上百。因此,在正式编辑之前,首先对拍回来的素材认真做好场记,可以使整个编辑工作事半功倍。
l
做场记之前,首先应该设计一张场记单,以便把各种不同的内容在一个平面上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下面是一种较为通用的场记单的设计。
2、制定编辑大纲
l
在前期拍摄的内容选择和人物选择时就已经对片子的主题有了一个大致的确立,如果拍摄的过程是围绕那个主题展开的,那么,编辑大纲至少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可以依据原先设计的主题来制定。但是,假设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围绕设计的主题进行,在确定编辑大纲时就应该提出弥补那些缺失的办法。
l
制定编辑大纲有点像是在纸上做的剪接,就是在正式操机编辑之前,必须先设计好片子大致的结构框架,特别是从叙事的角度设计故事的线索、结构和节奏,起承转合的安排。而这个环节对于时间的处理应该是很重视的。
l
纪录片的叙述通常会以事件的因果关系的顺序进行编排,当然,如果改变原来事件发生的次序能产生很好的戏剧效果,也不是不可以的。
纪录片《正凤剧社》片段
l
《正凤剧社》,从低潮处起,高潮处落,自然就给人以向上的暗示,反之则不然。
二、交叉式结构
l
这种结构形式是将两条或两条以上有着内在联系的线索进行交叉安排,并以此组织情节,推动事件发展。这种结构方式交叉片断的安排要推动结构的整体发展。对片断的分切、组合要有内在的联系,并能在对比或队列中造成一种冲撞或加强,以拓展主题意义。
l
这种交叉式的结构中,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被打乱,然而它一般同是一主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境下的对列比较,它们之间是有相关联相互衔接的,并在共同的作用下加强深化了主题思想。
《远去的老马》
三、板块式结构
l
这种结构与交叉式结构的区别是几大板块中的主体往往是不同的,它虽然也是由两条或更多条线索,然而不是交叉安排,而是相对独立的,每一块内容有一条自己的发展线索。因此可心说每个板块中的小结构则是一种顺序式结构。
l
各板块之间并不是没有联系的,只不过不是事物的一种内在的联结,而是统领于创作者的主题思想下的一种主观化的联结。它们往往人一个基点出发来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展现一个总的主题或事件。因此它不太注意外在形态上的关联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它有利于表现繁杂丰富的内容,它靠结构把不同主体事件整全在一个主题之中。
纪录片《沙与海》片段
l
(《沙与海》)
l
纪录片《沙与海》的结构表现形式上是呈交叉式的,是将生活在沙漠里的一户牧民和生活在海岛上的一户渔民的生活交叉展开描述,然而从本质意义上说,它们是一种板块式的结构形态,因为两户人家并不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结,只不过是依据创作者的意图把他们整合在一起,用来展现人的生存意识的主题的。这个目的如果采用把两户人家的生活用两个板块结构加以串连同样可以实现。
4、节奏的把握
l
节奏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连续而又有间歇的运动。影视作品也是由一系列连续活动的影像排列组合而成,其间自然也会产生节奏,而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
l
影视作品叙事中的节奏形态是多重的,最基本的有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
l
内部节奏是由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的内心情绪起伏而产生的节奏;而外部节奏是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以及镜头切换的速度产生的。
l
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不管怎样,都应该依据影视作品内容和结构的要求来安排起伏变化,并做到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有机统一。
l
因为纪录片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纪录,其节奏通常会有两个特点
l
一是以现实生活为基调的纪录片比起虚构片中的故事来说,节奏会相对比较慢
l
二是主要把握现实生活本身的内在节奏。而这种对于节奏的把握,靠的是对于生活感受和理解。
l
纪录片的还原生活的节奏,随着片子叙述视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l
一、叙述者作为“经历者”的节奏。这种节奏形态是把叙述者作为生活的亲历感受者,在纪录片中的表现就是作者还原生活本身的节奏。往往是作者追随某个事件的进程,并对它进行记录和描述.
纪录片《半个世纪的乡恋》片段
l
作者把被改变了的生活节奏当作了生活原来的节奏,看起来难免会觉得不自然和缺乏人情味。
l
二、叙述者作为“认知者”的节奏。这种节奏形态是把叙述者作为生活的认知者,在纪录片中的表现就是作者认识理解生活后表述生活的一种节奏。它是对生活内部节奏的描述。
l
三、叙述者作为“全知者”的节奏。这种节奏形态是把叙述者作为生活的全知者,在纪录片中的表现就是作者透析生活后的一种叙述节奏。
四、营造设计的节奏。只能是外部的节奏的变化,而不应该触及生活内部的节奏。不然,纪录片的真实性会受到质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