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2014-02-09 13:26:13)
标签:

古诗词

古楹

古曲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梅曲、梅戏勾连古今,韵味悠长。最早的梅花古曲应该是《梅花落》。李白有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就是“梅花落”。唐代梅曲尚有《大梅花》、《小梅花》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初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相传原系晋代桓依之笛曲,后反谱于琴,又名<梅花引>。全曲分引子、暗香浮动、笑傲霜雪、凌寒盛开、尾声五部分。2010年我随杭州“江南丝竹”艺人访问德国,目睹老艺术家们演奏的梅花古曲,轰动了德国。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1984年音乐家用古琴、古筝、萧、埙、编钟、编罄等古乐器,组成《梅花三弄》六重奏,咏叹梅花之高洁,曲调古朴、高雅。虽然是旧曲,仍令人耳目一新。其它著名梅曲很多,例如:《梅园吟》,《咏梅》等等。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古以梅为题材之曲目甚多,如隋之《梦梅醉酒》、明之《梅花记》、清之《梅花梦》等。现代人所作梅曲更是欣欣向荣。例如:电影《梅花巾》、电视剧《岁寒三友》、越剧《一枝梅》、歌剧《江姐》的《红梅赞》等等。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梅花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又一奇葩,而以“梅”为题之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如杭州孤山放鹤亭的一幅联:“若问梅消息,须待鹤归来!仿佛在向人们讲诉林逋“梅妻鹤子”的动人故事。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吟罢令人伤感,令人起敬。又如:“风声度竹有声韵,月影写梅无墨痕”作者将动、静巧妙而和谐地结合起来,让人陶醉不已。而“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则是用以自勉的座右铭。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我国历代的诗人和词人写有大量以梅为素材的诗词,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七绝.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唐·杜甫
五律.《江梅》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宋词.姜夔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宋.林逋

七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宋.苏轼

七律.《红梅》

怕愁贪睡独开迟,

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枝。

寒心未肯随春态,

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

更看绿叶与新枝。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日本学者尾藤二州(1747)——1837)一生爱梅好酒,很喜欢中国文化,极为崇拜宋代诗人林逋,对其不慕名利、恬淡高洁的品格及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非常敬佩。我看见他在孤山题的一首古诗:

日本.尾藤二州

五古.《梅花》

 

此花花中选,

人能俦汝谁?

一从孤山逝,

风情独自知。

吾爱其清高,

而未能相随。

早晚解尘绊,

就汝野水湄。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宋词.陆游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无开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新春説梅(二)——古曲、古楹和古诗词。
    梅文化源远流长,这里不再一一阐述,梅文化在我国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梅文化在新的时代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