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全文共3600字,读完大概要花7分钟时间
内文无剧透,请放心享用
我经常很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还要去电影院看电影?
越来越多人拥有XX盒子、X米投影仪、家庭云端……每个人都有几百G的影像数据要咀嚼消化,加上视频网站的网剧跟综艺节目,眼睛实在有点忙不过来啊。
现在的电影,才刚在戏院下线没几天,马上又被各大视频网站哄抢抬价争首播(当然,还有各种合法的、非法的下载方式),你好像越来越容易看到你想要看的电影。
但,实际上呢?选择是越来越多了,但你也迷失了。有了拖动条,你甚至好久没有完整地从头到尾看完过一部电影了。
我们失去的是耐心,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寻找或是等待一部好电影,同样也需要耐性。
有了李安的这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去戏院干啥”这个问题了。
在电影院仰起头看戏,在黑暗中摸索光亮,始终是一件神圣的事啊。谢谢李安,替网络时代下的影迷,把这种失落了好一阵子的“神圣”,又再重新找回来了!
▲
要买到120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电影票,绝非易事。别人的“双十一”在刷海淘,我则刷淘票票,终于在预售票上线的那一刻成功抢到票,大概是我的祈祷奏效了。
之所以说“神圣”,是因为看电影这种事,本来就非常有仪式感。
你得呼朋唤友,约好时间,凑一个彼此都相近的戏院位置,上网选座买票,提前到戏院取票,买爆米花和可乐套餐,排队进场,找自己的座位,吐槽可怕的贴片广告,偷听前后座位的情侣聊天……坐定良久,电影才正式开始。(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一个人独自看戏,跟我有共同爱好的请举手)
这跟坐在家里的电脑电视前发着弹幕心不在焉地看电影,根本就是两回事啊。不过,一年到头里,值得你用脚投票走进戏院看的好电影,还真的不多。
好在我们还有永远值得期待的李安。
从抢票开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已经充满了仪式感。全球只有五个城市的五家戏院放映足本的4K、120帧、3D版本,票价更高达两三百元的“天价”。
不过,即便有钱也未必就能如愿买到票进场观影(连工作日的日间场次也是一票难求,周六、日更是重灾区),每批电影票只要一放出来就秒空,能不能抢到票看120帧版本,纯属运气。
嗯,上海的观众提前排了一个通宵的队才买到午夜首映场的票,北京的黄牛党也早已把黄金时段的电影票炒到过千元……
一个骨灰级的安叔粉告诉我,他打算到所有会放这个版本的城市都跑一趟,把纽约、洛杉矶、北京、上海、台北五站都刷一遍(即使是这五城的完美120帧版本,也会因为戏院的屏幕大小、放映机的不一样,会有各自轻微的小差别),这真的是真爱粉才会做出来的浪漫事情啊。
能把电影弄得像演唱会一样,让人死心塌地看完每一场“巡回”,大概也只有李安可以做得到了。
▲
北京只有朝阳门的博纳影城悠唐旗舰店,独家放映120帧/秒、4K、3D的“全球五套,北京独一家”版本。他们说,120帧是“未来电影”的新方向。
为了顺利播放李安这一部万众期待的新片,每一家有幸“共襄盛举”的影城,都在硬件上作了大幅度的翻新(博纳全新装修的大堂我都差点认不出来了)。
而专门用以120帧/秒放映的巨幕影厅,也特意扩大了屏幕面积,只要不是坐在最倒霉的前三排(得全程举高头来看,有点辛苦),无论你坐在场内的哪个角落,都能将120帧的精彩之处尽收眼底。
我坐在9排17座,是整一行最边上的一个位置,但视觉效果也出奇地好。以前看IMAX,只要不是正中间的好位置,在3D视觉上总是有几分落差,120帧的新技术则很好地改善了这一问题。
因为清晰得毛发毕现,演员甚至只能素颜上阵(小鲜肉们脸上也是红粉绯绯的胶原蛋白),屏幕上的每一处,你都看得清清楚楚一览无遗。
“电影是每秒24格的谎言”——这句经典名言,看来要被李安彻底改写了。24帧/秒的电影尚且让我们目不暇给,更何况是120帧/秒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就像吃惯了家常便饭,突然被塞了一桌山珍海味,一时之间难以下咽,也是正常。
刚开始的头几分钟,铺天盖地都是比IMAX、3D更扑面而来的人物,你的眼睛也许根本无法适应,完全看不过来。电影里的每一帧细节,怎能如此栩栩如生?
当然,后面逐渐习惯了比HD电视还高清的画面之后,就能渐入佳境了,甚至还会嫌看不够。毕竟,大屏幕上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即使在角落不起眼处走过的路人,都有值得玩味的各种details。
这对群戏而言,是一种很大的考验,意味着每一个入镜的路人,即使没有对白也没有动作,都必须演得恰如其分。
你根本无法想象,遇上大球场、战场这种很难NG的大场面调度,李安是如何用这部巨大而笨重的120帧摄影机一镜到底扛下来的。
▲ 影城门口也跟演唱会一样,站满了形形色色的黄牛党,媒体也跑来做直播采访。
两个小时下来,我的最大感受是:不要带着任何预设来看李安的新片,包括网络上毁誉参半的各种评论,也都先不要急着评头论足。
你的心会告诉你,你是否喜欢这一部有点特别的电影。它未必会像《少年Pi》一样人人叫好,但不同的观众会从中解读出不一样的况味来。
反正,我是打算二刷三刷了,并且每次要看不一样的版本。是的,这部片有多达接近十个版本(120帧4K3D版、3D、60帧2D版……),而每一个不同的版本,都是李安根据不同制式亲自调制的(多么贴心)。
出字幕之后,大家还舍不得走,眷恋着120帧里的真实幻觉。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在非首映场次、也没有嘉宾出席的戏院里,听到过如此整齐划一的鼓掌声了。都是因为李安,才能带来冬日的这一抹暖意。
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我感觉自己在过一个跟“电影”有关的节日,步出影厅的每一个人都喜气洋洋,超级满足的!(类似被“颠覆”的观影体验,第一次是儿时随母亲去看无删节版的《泰坦尼克号》,第二次则是几年前首度尝鲜看IMAX版的《阿凡达》,电影真是记录时间的刻度啊。)
▲ 120帧版本的3D眼镜据说是为本次的120帧特制的,每一副眼镜成本高达800元人民币。至于那台珍贵的120帧放映机,据说更是数百万级别的天价。
说了这么多,新技术其实也只是一个美丽的噱头,以及吸引路人走进戏院的幌子。爱李安的人,当然知道他一直以来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不断前进,这是李安与自己的一场战事。
还记得今年李安在一个论坛上对大陆电影人那一番语重心长的提醒吗?“大家都在急着抢明星,而不是做内容。一旦明星确定了,你只需要交货就行,不管内容好坏。然后人工分配也不均,钱都花在明星身上了,制作和场景都做的不好。当年台湾就是这样把世道搞坏的,我们要自救啊,此风不可长。”
大家都在抱怨今年华语电影票房集体下滑,李安比你们更早明白一个道理:你不能怪“大家怎么都不爱看电影了”,作为从业人员,你要比普通人更爱电影一千倍,甚至不惜爱到走火入魔,爱到不断为这个行业钻研创新的路径,这才有机会让电影在网络时代继续好好地生存下去。
62岁的李安,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最初对电影的那份好奇与敬畏之心:“只要你一直坚持,一直要求,有些不可能的事情就会发生。”
▲ 前辈与新兵“菩提树下说因果”般的因果循环福报画面,很李安啊!我好喜欢这一棵树遗世独立的感觉。
你有没有觉得,其实李安从头到尾,都是在拍同一部电影?
他想要讲的,不外乎是一个平凡、软弱但又有几分勇气的人,如何与“内在的真正自我”握手言和,达成和解与最终的救赎。
《少年Pi》、《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是在讲“成长”——对,就是许多成年人早已自暴自弃、但李安仍在坚持的“自我成长”。
李安习惯了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XXX”的句式,为自己戏里的人物解画。《卧虎藏龙》的时候,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玉娇龙”;连大片《绿巨人》,也让李安体会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绿巨人”;到了《断背山》,则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风波不断的《色戒》,更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王佳芝”……
于是,这一次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可以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比利·林恩”。
▲
我最喜爱的小K,这一次“毁容”出演比利·林恩他姐,演得超好的!比利·林恩两姐弟的几场对话戏,竟然让我想起《饮食男女》与《喜宴》来。
这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剧情梗概:
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与其他七名幸存的突击小队成员,因为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被邀请至球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而在此期间的一连串遭遇,则使他逐步意识到关于战争的实质、国家的真相。
比利·林恩,大概就代表着我们的懵懂岁月吧,在猝不及防中体会过现实的残酷真相,然后慢慢地比之前长大了那么一点点。
李安说,演比利·林恩的乔·阿尔文(Joe Alwyn)跟他太像了,甚至可以出演他的自传。其实在某程度上,在戏里不疾不徐、镇定自若的比利·林恩,也是“36岁才开张”的李安成长史吧!
李安的例子也鼓励着我们:再迷惘的青春,也找得到出路的。
“我36岁才开张(拍第一部电影),现在回想起来,感恩自己晚熟,幼稚期比较长……不要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成功的。现在医药发达,我们都可以活这么长,急什么呢?我现在61岁,摸摸良心,我还是小孩,所以我们七八十岁还可以学习和工作,时间还很长。”
▲ “开了那一枪”,就像是对自己开了一枪。
不想影响你的观影体验,所以不打算在这里剧透任何剧情。
李安的骨子里当然是反战的,所以他拍不出美国主旋律的战争大片(即便讽刺也是温柔得不动声色)。至于他对战争的思考与反省,都是李安招牌式的悲天悯人。
我最喜欢的一个点是,军营里的前辈跟比利·林恩说,你要超然地面对你的人生。
当我们身陷在每一个当下,经常就会迷失,看不到其实这是上天安排给我们的试炼与考验。
你之所以会来到这个地方,认识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事,得到这样的结果……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你有没有想过,可能,这就是你的天命?说不定,你生于世上,就是为了完成这件事情而来?
认清这一点,试着再在泥泞路上往前多走几步,说不定就都会好起来了呢。即使前途未卜,凡事都很坏,好心态才是最重要。
因为把做电影这件事看成是自己的天命,李安愿意把自己的经验推倒重来,也不害怕失败:“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突然好像不会做了,平衡感也没有了,无缘无故会摔倒,还得重新学怎样起步……”
这样的李安,永远输得起。他不怕输,他只想一直进步。
李安在访问里头说,当我们非常专注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本身就会有一种宿命感在里面:“有一种归属感,甚至是一种很奇怪的幸福感。”
觉得自己是“被选上”的那一个,这一辈子的使命、活下去的意义,好像就是要达成这件事情,至死方休。
能不能,以超然的态度,完成你的天命?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邮件联络:xiaowangzi1984@126.com
微博签约自媒体:@王击凡
WeChat公主号:王击凡的豁达茶几(Huodach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