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文坛传奇'奶奶姜淑梅、艾苓母女文学创作讲座暨读者见面会举行

分类: 写作天地 |
http://heze.sdnews.com.cn/xwzx/201608/W020160822355860823021.jpg
姜淑梅,人称“传奇奶奶”,1937年出生于菏泽巨野,现居黑龙江省绥化市,60岁开始学写字,75岁首次尝试写作,作者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故事篇篇精彩传神,部分文字面世后,好评如潮,感动了众多读者和网友,为老人赢得了众多“姜丝”。
据了解,姜淑梅的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入围了“2013年度大众最喜爱的图书”,之后创作的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入围“2014年度中国好书”,去年出版的第三部作品《长脖子女人》获“2015年度华文好书特别奖”。
《俺男人》这部新书是“传奇奶奶”的第四部代表作品,与此前不同的是,本书绝大部分珍贵照片为首次面世,图文并茂,不变的依旧是地道朴实的乡土语言,秉持着一贯的原声态叙事风格,用平民乡土的口吻讲述了几十个家庭有趣又温暖的家族历史,再现了数百年间的“山东传奇”和“东北传奇”的精彩故事。
据介绍,《聊斋》研究专家、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纪连海、金山、冯克利等众多学者名人也对姜淑梅写的书赞叹有加。
《咱们学生》是由姜淑梅的女儿艾苓所著,此书采用非虚拟方式记录了她和她的学生们之间的故事,呈现了当下大学生酸甜苦辣的励志故事。姜淑梅常说自家是女儿的“学生”。这对“母女作家”,一个用原生态讲述过去老辈人的故事,一个则擅长记录当下年轻人的生活。
姜淑梅和艾苓这对母女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此次两人一同去上海是出席山东画报出版社为“传奇奶奶”姜淑梅新书《俺男人》在上海书展上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两人在8月19日上午参加完新书发布会后,转道山东菏泽。
《俺男人》是“传奇奶奶”姜淑梅所著的第四部书,这本书秉承了前三部书的写作风格和叙事语言,讲述的是老事儿、写的是接地气儿的人物,是一部普通人的不普通历史,好看耐读。在新书发布会上,该书受到读者追捧,亮相菏泽、巨野后同样得到读者的喜爱。
在上海的发布会上,姜淑梅的写作老师——她的女儿艾苓除了为现场的读者讲述了“传奇奶奶”写作和“上货”的有趣故事,还介绍了她自己新出版的作品《咱们学生》。受母亲写作风格的影响,艾苓的作品中接地气的身边人物开始显现,在《咱们学生》中记述了更多发生在她的学生身上的故事,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在菏泽老年大学,姜淑梅母女参加了菏泽市作协组织的“文坛传奇”姜淑梅、艾苓母女文学创作讲座暨读者见面会,两人的演讲让菏泽读者受益匪浅。在巨野图书馆,两人同样参加了当地举办的母女文学创作讲座暨读者见面会,与当地读者互动交流,传播了正能量,增进了作者读者间的情谊。
据了解,8月27日、28日姜淑梅母女将赴济南,参加在山东省图书馆举办的主题为“母女作家成就彼此——姜淑梅、艾苓与读者分享写作故事”讲座和在山东书城二楼报告厅举办的主题为“姜淑梅写作探讨读者交流会”的新书交流会。
“文盲”老太四年出了四本书
《俺男人》是姜淑梅继《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之后推出的第四部作品。在《俺男人》中,姜淑梅通过普通百姓的生活际遇,表现出了大时代的风云变幻。她笔下融入了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底层民众的善恶标准,及其坚韧、包容、善良、勤劳、勇敢的可贵品质。全书主体分为“山东传奇”“东北传奇”,依旧是原生态叙事,内容高度凝练,语言干净利落。
“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太太,如何搞起写作来,这是与会者最想知道的。姜淑梅也曾经是家庭主妇,改变源于1996年的一场变故。那年,她虚岁六十,与丈夫回巨野老家,不幸出了车祸,老伴去世。此后,她的精气神儿似乎被抽走了。在女儿的鼓励、支持下,她开始了写作生活。
姜淑梅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闯东北等,一张嘴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肚子里有故事,如何记录下来是另一个难题。“开始时,俺还要女儿督促,后来写着写着找到了乐趣,就爱上了写作,一天睡四个小时还是全身有劲头。”她说,她喜欢在凌晨三四点写作。
“写小说不能‘烫别人剩饭’,凡是别人写过的东西我不写。”讲座中,姜淑梅说。姜淑梅讲故事不渲染不批判,只原原本本讲出来。一个个令人动容乃至悚然的故事,姜淑梅写起来却像奶奶给孙子讲故事的语气。有读者说,“我很讨厌老师整天让小学生抄写背诵的那些所谓的‘好词好句’,姜淑梅的作品正好可以作范文,让四年级的儿子明白:好文章可以一个成语都没有!”
姜淑梅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首期印数为1.4万册,此后加印多次,这本书具体出版了多少册,姜淑梅自己也说不清。讲座结束后,一名女士讨教:自己爱好文学,但结婚生子整天忙于家务,该如何坚持?“你给孩子喂奶时就构思,孩子睡着了你再写,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姜淑梅说,“我当初学认字时,就是一手抱外孙子一手翻书。”
“在火车上溜达一趟,她就知道谁有‘货’谁没‘货’。”艾苓说母亲经过多年历练,已经炼出了见人识人的
“火眼金睛”,“什么人能讲故事什么人不能讲故事,她一眼就能认出来。”
“有精神头的,见人不怯生的,能与人开口聊的,这样的人一般都有‘货’。”姜淑梅认真地与与会者分享自己的
“上货经”。
母女二人互为“老师”
讲座上,说到女儿艾苓,姜淑梅总是称她“老师”,爱意溢于言表。“历史上都是妈妈培养孩子,没有哪个孩子培养妈妈的,俺们是第一对。前30年,俺培养了她,后来就是她培养了俺,这个老师真是太好了。”她说。
1998年,第一本散文集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艾苓请母亲在书上签名留念。姜淑梅认真地说:“俺得想好了、练好了再写。”“她想好了两句话‘根是苦菜花,发出甘蔗芽。本是乌鸦娘,抱出金凤凰’,让我一笔一画地写在纸上,她一笔一画地照着练,练了一整天。”艾苓说,“她跟人讲:‘跟着作家学写作,这才叫‘跟啥人学啥人,跟着神婆子会下神’。’”
母亲的写作经历,促使艾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在尝试改变自己以往的创作模式。她此次带来的新作是《咱们学生》。这本书采用非虚构方式、以新颖的视角记录了作家和她的学生之间的故事,呈现了当下大学生酸甜苦辣的励志故事。母亲是女儿的成长做人之师,女儿是母亲的识字作文之师,这可谓文坛一段佳话。这对同为中国作协会员的母女作家,一个用原生态语言讲述过去的故事,一个擅长记录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虽然人生经历不同,但她们的故事绽放出了同样的精彩。
“今天的讲座和学校的课堂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感觉自己今天学了很多东西。”牡丹晚报小记者杨诗音说。两个多小时的文学讲座下来,不少人成了姜淑梅母女的“粉丝”,一名读者还戏称自己是“姜丝”。他们纷纷向姜淑梅母女索要签名、咨询电话号码,并与她们合影留念。
(以上报道内容摘自网络和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