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讯》2013年第11期总116期发表随笔《太岁:奇妙神秘原生物》

太岁:奇妙神秘原生物
和庄
“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凶恶如太岁”、“花花太岁”等词句无不征示了中国人心目中太岁的神秘凶险和不可一世。那么,太岁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太岁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太岁也被称为
“视肉”、“聚肉”、“肉芝”。都带个肉字,说明可以食用。据《山海经》记载,“视肉”最早是作为古代帝王生前喜欢食用的物品出现在古帝陵前的。具有
“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食一片复一片”
的特点,也就是说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长。吃了以后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说法。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唐代著名学者虞世南的《北堂书抄》中也有一条关于“土肉”的记载,他的史料转录于《临海异物志》,文中说:“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浚克食。”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同时,《本草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由于太岁的神奇神奇功效,历代帝王都千方百计去寻找它,其中据说古代帝王将相寻找肉灵芝的故事,以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找药最为著名。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听说东方有一种仙药,食用以后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亲自率将东行寻找仙药,他来到了山东省的琅琊镇,寻访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医徐福,命为其寻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并赐给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随即率五百童男童女东行,来到了山东蓬莱寻找仙药不成。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到达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列岛一带继续寻找仙药。据说秦始皇让徐福寻找的仙药当中就有肉灵芝。
统计发现,历史上对太岁有过多次记载。从1992年至今,全国各地共发现“太岁”18次。现在拆迁工程增多,但15年才发现了18次,可见在古代,‘太岁’是多么的稀罕!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破解太岁之谜报道了陕西周至县农民吴凤莲和儿子杜战盟到渭河边发现太岁和有关专家对太岁的认识研究。
“太岁”作为一种存在于地球上的不明生物体,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它的存在、作用和影响在生物学界始终有争议。有关专家认为,它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原生质生物。或者说,太岁是可能一种黏菌,是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有原生动物特点,也有真菌特点。既能像变形虫那样运动,也能像真菌那样繁殖。“太岁”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细胞结构是接近鞭毛动物的。进化程度介于藻类(蓝藻)和原生动物之间。既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太岁这种“粘菌复合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专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组成“太岁”的是非常多的菌体,而且品种各异。结合
“太岁”的个体带有一定弹性,还不时分泌出有丝性的黏物等现象,当时专家的结论是,所谓的“太岁”应该就是一种“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既有原生质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专家估计该黏菌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几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含有蛋白质约
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
但是,科学界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未能清楚解释组成“太岁”的菌群复合体究竟为何物。全球的科学家对于菌类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目前存在于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内的真菌大约在150万-200万种,科学界大约只对其中5%的菌类品种有研究,仍有过百万以上的菌类尚未能验明正身。因此,专家毫不讳言说,即使个别专家对该物质的分子系统有新的研究进展,科学界依然还难以给这个复杂的生物正式冠名。另外还有太岁是粘细菌、高等真菌、非黏菌群复合体等一些说话。
太岁在民间星相学上也称太岁星,是银河系上的木星的别称。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中国古代把它叫做
“ 岁星 ”,用它来纪年。还有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就在相应的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这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这就是“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后来,人们把别人侵犯自己怒斥为“太岁头上动土”,以显示自己的威风。这个意义上的太岁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灵。
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叫干支纪年法,它是由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轮流搭配而成。始于甲子,终于癸亥。一个轮回需要60年,称为一甲子。传说在这60年里面,每一年天上都会派一位神仙出来值年,他负责掌管这一年人间的福与祸,也掌管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祸福,老百姓尊称这些神仙为值年太岁,60年就有60位太岁,所以统称为60甲子神。太岁神从南北朝开始就有六十位,到了清代初期六十位太岁的名字全部更换,成了现在各地有安奉太岁的庙宇里面的六十太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