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笔记------科举如何防作弊

(2013-08-13 00:00:28)
标签:

教育

文化

情感

分类: 世界纵横

科举如何防作弊

 

在今天的高考中,为了防止考生作弊,除了传统的对比照片、搜查资料之外,还采用了视频监控、信号屏蔽、指纹验证等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严肃了考风考纪。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科举考试是如何预防作弊的呢?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完备于唐。唐朝初时,允许考生夹带资料入场,类似于今天的“开卷考试”。后来不断有人反对,直到唐末五代时期,才开始严禁考生夹带资料入场。并做为科举考试最基本的制度,并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反夹带手段。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代考在唐朝时颇为常见。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载有详细体貌特征的报名表,报名表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皮肤黑白、有无胡须、胎痣等体貌特征。进场前考官会根据报名表验明考生的身份。

  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对考生进行搜身检查。贡院内考生之间以墙壁隔开,称为号舍。考生不得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宋真宗时颁布考试新规,规定应试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茶厨、蜡烛等物带入。考生入场前要一一检查,由监门官搜身。一旦发现作弊资料可立即押出考场并停止参加科考一次或数次。据记载,当时搜查时会将搜摸考生全身,如同现代机场的安检一样。尽管宋朝“安检”措施比较严苛,但是负责“安检”的监门官素质并不高,受贿现象比较普遍,搜身慢慢也形同虚设。科举报名表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有祖宗三代、左邻右舍以及其他四人集体签名作担保,证明报考者没有不良行为,防止其作弊。若参加考试的人有作弊行为,则具保者都要受到牵连。

  到了金代,朝廷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调部队来监考,专门抽调“不识字”的士兵任搜检官,实施令人尴尬的“裸检”。《金史·选举志》中有记载:检查时,考生要主动把衣服解开,裸露身体,让士兵检查;还要把束紧的长发放下来,看头发结内是否藏有“蝇书”一类的作弊资料,连鼻孔、耳朵也要扒开看一看。由于当场“裸检”过于不雅因此金世宗时又改成文明的“裸检”——“沐浴更衣”法,考生考前必须先洗澡,洗完统一着装(政府提供),然后才能入场应考。

到了明代,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对作弊的处罚升级到了“坐大牢”甚至“处死”的恐怖地步。明朝规定,若考生被搜出作弊资料,轻则被立即取消考试资格,赶出考场;重则坐牢甚至处死。嘉靖四十四年(1565)明世宗要求,“添设御史二员,专司搜检,其犯者,先荷校于礼部前一月(戴上刑具枷锁示众一个月),仍送法司定罪。

清代除了继承了明朝严厉的反作弊手段,同时还和经济利益挂钩:查出一名作弊考生赏银三两。乾隆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限。对检举夹带者有赏,被发现的考生除取消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士兵每搜到一名作弊者可“赏银三两”。为了多领赏,负责搜检的士兵一点不讲情面,有的甚至会将有嫌疑考生的裤子当场扒下来。经济刺激还真管用,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有一年当场交白卷的考生68人,未完卷者329人,文不对题者276人。第二场点名时,竟然有2800多名考生弃考。

虽然各个朝代都采取了有效措施预防作弊,但作弊还是屡禁不绝。据传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著名的代考枪手,清末两次代人乡试,皆中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