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俗漫记------送火神
(2013-05-10 22:03:37)
标签:
文学杂谈民俗随笔 |
分类: 世界纵横 |
送火神
正月初七。
孩子们的企盼使暮色晚点。
一束束火把燃起来啦!潜伏一年的风俗又烧得噼啪响。
一条火龙从村落里游出来。
一溜喊叫欢笑从村落里游出来。
聚在村口的人们,交换着吉祥话儿,欣赏品评哪村的更长更亮。
爆竹炸响喜悦,火苗跳跃兴奋。火烧红了孩子们的脸盘,烧红了浓郁的夜色。
送走火神,一年不遭焚灾。
一个古老的风俗,一份善良的祈愿。
祭火神的形式在各地区也各不相同。在山东部分地区,家家都绑扎柴把,柴把内夹带鞭炮,上插火神牌位。入夜,后生辈齐集村头,高举柴把排成长列,点燃后奔跑着朝西南方向把“火神”送到原野或山上。火光辉映,鞭炮声声,远远望去宛若游龙,景像颇为壮观。据说送火神可保全年不发生火灾。民间还有“朝台”的习俗,人们跪在火神台上祈求“火神”保佑。在朝拜的时候,往往有人特意带着几个鸡蛋或馒头放在香炉里烧烤,认为这种香火食物能包治百病。在鲁西南菏泽地区,最闻名的祭祀火神的仪式要数曹县桃源花供。当地人们称这种祭祀活动为“看花供”。这天,桃源集家家户户烧香摆供,祈求火神赐福。富裕人家供奉鸡、鱼、肉等上好礼品,穷苦人家就用白面捏蒸成鸡、鸭、鱼、猪头等仿生面塑代之。后来又发展成用白萝卜刻成香瓜圣果、亭台楼宇等艺术品。种类也由原来单纯的鸡、鱼、肉发展为水果、蔬菜、花草及戏剧人物、瑞禽珍兽等等,形象逼真,生动传神,五彩缤纷,故谓之“花供”。渐渐地,制作供品成了桃源集人一年一度民间艺术大比武的活动,由一家一户逐渐演变为全村统筹办理。桃源花供已被国家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菏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里土不同,十里改规矩。我老家祭火神的风俗是这样的:一早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家家户户在大门口放上一个板凳,供上一柱香,摆上两碗清水。白天大人和孩子们一起,用作物秸秆和木棍绑扎火把,有的火把里面还夹上鞭炮。一般是家里几个孩子绑扎几个火把。傍晚时分,大孩子持大火把,小孩子拿小火把,将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大人嘴里喊一声:“火神爷,照着路,送您走喽!”孩子们一溜小跑,一直送到村外田野里的一个十字路口,集中在一起,形成个熊熊燃烧的大篝火堆。孩子们围拢着火堆,烤着手,调笑着。村口的大人们,也笑呵呵地观看着,议论着。
有一年,村里的大人孩子正送火神,忽然发现西南方向的一个大村,正把一溜火把向我们村的方向送过来。这等于是火灾引向我们村。全村人立即愤怒起来,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妇女和女孩们齐声叫骂。小伙子们手持坷垃砖块,奋勇前去迎敌。在几十米之外,坷垃砖块夹杂着愤怒和咒骂,密集地向“敌方”的火龙阵飞去。对方也用坷垃砖块反击了一阵,终因理屈,不敢恋战,退回到他们村里去了。我村得理不饶人,剩勇追穷寇,几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马上组成问责团,到那个村兴师问罪。那个村几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出面接待,又是敬烟,又是赔礼。最后,那个村的老支书在村里的大喇叭上骂了一通,声讨领头向我们村送火神的人和事。送火神事件以我村大获全胜告终。此后,那个大村再也没敢向我们村方向送过火神。
除了火神节之外,正月初七还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写道:“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在外的游子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们走东串西,请客会友,吃喝玩乐,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和上班工作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好春耕生产和上班工作。
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生活,近二十年没有送过火神了。每当想起,总还是生起留恋和冲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