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转载)
(2011-09-03 10:53:04)
标签:
杂谈 |
本文引用自晓天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部分
高中地理新课程简介
一、地理课程的性质
地理科学
中学地理课程
课程性质要求——
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
二、课程理念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21世纪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历程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中地理课程
21世纪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历程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中地理课程
四、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四、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
技能:利用由文字、图片、定量和符号资料构成的教科书、图画、图表、文献、示意图和地图,以及通过野外观察和制图、会见采访、解释第二手资料、应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地理主题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发展形成以下方面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
下列教育目的应该成为教育政策的主要指导原则:
a.
b.
c.
d.
e.
f.
五、高中地理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锋面等天气系统、水循环、世界洋流)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必修课程——地理
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因素、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与交通运输)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修课程——地理 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一些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的环境发展、流域开发与治理、工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功用,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修课程——宇宙与地球
宇宙
太阳系和地月系
地球的演化
地表形态的变化
选修课程——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洋开发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海洋权益
选修课程——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与环境保护
选修课程——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城乡分布
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选修课程——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与环境
防灾与减灾
选修课程——环境保护
环境与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选修课程
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
地图与遥感 (R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3S(RS 、GPS、GIS)技术应用
六、实施建议——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六、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所取得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和实际价值
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议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4.
5.
六、实施建议
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
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
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重视教科书的系列化建设
六、实施建议
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第二部分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 课程标准解读
一、“地理1”课程标准的解读
1. “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地理1”的结构分析
3. “地理1”学习内容选择的基本思路
新课标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出发,注重选择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的内容,而大大删减那些对培养现代公民没有实际意义的传统知识。
为解决课程理念、学习目标与学科系统知识间的矛盾,实现从知识教学向素质培养的转变,新课标在设计中采用范例学习的方法。
“地理1”作为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因而需要为其他模块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需逐步积累。
4. “地理1”的实施
“地理1”实施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5. “地理1”课程标准简析
1)宇宙中的地球
A.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目标指向:
B.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注意点:
C.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目标指向:
难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D.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标指向:
说明: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层面(地球表层系统)和微观层面(自然环境要素)两个层面理解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关于这部分内容选择的思考:
A.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目标指向:
说明: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需要,可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知识,以及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
B.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目标指向:
注意:根据需要和可能,可适当补充作为外力作用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C. 大气的受热过程
目标指向:
注意:本“标准”中所指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要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必须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既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实质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其中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须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所以应同时阐述大气的热力环流,并适当提及气压梯度力
D.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影响
目标指向:
注意:为了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需要引入三圈环流,对高空的气压、风向等,仅为说明诸如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略作说明即可,不必过分细说
E.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目标指向:
要点:
本“标准”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方面分析,进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包括其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
要注意联系实际(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影响学校所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如江淮准静止锋等)
F. 水循环
目标指向:
要点:本“课标”的关键点在于通过了解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和过程,重点是落实在认识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而是淡水资源得以不断的更新,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而对生态、气候、地貌产生深刻的影响,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
G.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目标指向:
注意:由于本“课标”主要关注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洋流的成因不必多讲述,只要能解释洋流分布规律即可;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通过分析予以阐明,如对洋流流经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则更有效;此外,也可结合实例,阐述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航海、海洋污染等)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说明:
A.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目标指向:
说明:要结合实例予以说明,如河流(水文)对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黄淮海对华北平原形成和演变的作用]
,又如植被(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对黄土高原演变的作用]
B.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目标指向:
C.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目标指向:
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度地带性,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精度地带性,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带性,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流等影响还有非地带性的地域差异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说明:
A. 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目标指向:
说明: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把握: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可改造自然条件,但必须遵循自然界自身演变的客观规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利用的程度不断加深,利用范围不断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定胜天”
B.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标指向:“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有关资料,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说明:学习重点不是探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化是就地理环境演变而言的;全球变暖现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正常的体现,人类活动可能对变暖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
C.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目标指向:“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一种自然资源,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注点: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都不相同,这种不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说明:要适当补充:自然资源的分类;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应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D.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目标指向:“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一种自然灾害,说出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灾害发生后带来的危害
关注点:灾害的成因(产生的机制)及规律;灾害的后果(危害)
说明:适当补充灾害的分类(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各种灾害的引发机制不同,防灾、减灾的措施也各不相同。
二、“地理2”课程标准的解读
1. “地理2”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地理2”的结构分析
3. “地理2”学习内容选择的基本思路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选择人口与城市的基础知识。
从农业、工业的空间布局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及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选择有关生产力布局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知识。
在人地协调发展这部分内容中,以递进的方式,选择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等。
4. “地理2”的实施
“地理2”实施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5. “地理2”课程标准简析
1)人口和城市
A. 人口增长模式
目标指向:
说明: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变动模型):
B. 人口迁移
目标指向:
说明:人口迁移有不同类型,以时间有临时性、周期性、永久性等;以空间有国内的、国际的;以动机目的有谋生育非谋生的;以就业性质有产业性与非产业性;以组织形式有自发的、组织计划的,有自愿的或强迫的;等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和宗教因素,等等
C.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目标指向: “说出……区别”,要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也就是要找出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说明: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一般地说, 是指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计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和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D. 城市空间结构
目标指向: “运用实例”。运用城市分布图,说出城市结构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F. 城市地域结构
目标指向:
说明:
城市空间结构
2.
同心圆地带理论
第一地带
第二地带
第三地带
第四地带
第五地带
扇形理论
形成扇形的原因,首先是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响另一远处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连成一个扇形。
多核心学说
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所以在空间上呈现为多核心的特殊的空间地域结构。
中心地理论
在一定的区域或国家内,大小不同的中心地基本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等级体系。等级越高,规模越大,职能越多,服务的市场区域范围越大。中心地的影响区城六边形,中心地位于其中心。
不同等级城市化的服务功能
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
城市越大,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服务的范围也越大。
G. 城市化
目标指向: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说明:
城市化的过程、特点——由时间进程带来城市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F. 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
目标指向: “举例说明”,用实例来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
说明:地域文化包括物质的(民居、服饰、饮食)和非物质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人口的增长、人口的结构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景观、城市地域结构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A. 农业区位、农业地域类型
目标指向:
说明:
B. 工业区位、工业地域
目标指向: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