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诗汉译赏析: 《不屈》的灵魂
(2011-04-11 04:31: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英詩漢譯賞析 |
INVICTUS 不屈
William Ernest Henley (1849-1903)
威廉.汉立 作
刁卿蕙 译
Out of the night that covers me,
有不少人,尤其是文学批评家,觉得这首诗太白,谈不上意境,甚至视威廉.汉立为不入流的诗人。然而这首诗却有股奇特的力量,直捣人心,振奋意志。它不用暧昧的语言,不拐弯抹角,不暗示,它直接了当,要你在险恶的困境中,即使头破血流,也要骄傲地抬头挺胸,迎接挑战。
虽然注定命运悲惨,虽然总是无力回天,虽然在现世看似失败,但只要不退缩,不哭喊求饶,那「岁月的险象」终将断你「无畏」。这是首英雄诗,故事就发生在你的舞台,你是唯一的主角、观众与裁判,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能「主宰与统领」你的命运与灵魂。
在诗词中展现激越的抗命态度并不罕见,古今中外多有励志文学在睥睨恶运的试炼。毕竟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逆境既是种常态,以诗明志,意念也就常有雷同。早汉立近百年的中国诗画家郑燮(1693-1765)曾写了首《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28字,用字浅白,但气势磅礴,诗人以竹自比,其风骨与汉立的《不屈》不遑多让。此诗与明朝名将于谦的《石灰吟》亦颇类似,同样是咬牙切齿对天怒目以对,握拳相向,斗志勃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这两首诗不卖弄典故,全采宣誓性的肯定句,韵律强烈,节奏分明,数百年来,令人过目不忘,朗朗上口。
汉立以拉丁文Invictus(不可征服的)之题为诗, 共十六行,隔行对尾韵,择字铿锵,诗人倔强神情跃然,仿若正在鸣金打鼓对敌宣战,一派气象昂扬。
出生于1849年的英国诗人汉立,自幼身体孱弱,十二岁时不幸罹患肺结核。维多利亚时代医学落后,动辄采截肢治标手段,六年后,汉立终逃不过病魔的追索,失去左脚。当时聪敏好学的十八岁青年,虽通过当地牛津入学考,然因既穷且病,只得放弃升学。在重重的打击下,他蜗居家中,借埋首书堆,忘却现实折磨。也就是在此时,培养出了对诗词的喜爱。
五年后,医生再度宣判需截掉另条腿,才可阻止继续感染。所幸他另就名医乔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到爱丁堡医院接受其甫发明的手术消毒实验技术的治疗,长达20个月,这才保住了一条腿。在进出病院,与病魔拉锯的十三年中,他写了一本诗集Hospital Sketches (医院素描),以自由诗体描写了病房里的所见所闻,敏锐地将感觉,甚至味道,以鲜活地的文字表现。这本诗集咸认是诗人的微观自传,细腻地记载了他的身体与心灵对周遭的反应。
可能因长期的健康衰弱,补偿心理作用吧?汉立特别崇拜「力量」。其早期的诗词多在荣耀运动员式的精神,其中以Invictus 这首诗最广为人知。 (待续)
参考书目:
Buckley, Jerome Hamilton ,(1971). William Ernest Henley, New York: Octago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