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故事—金陵旧梦
(2010-04-12 17:19:42)
标签:
杂谈 |
1、开场
游遍神州美景,品味文化人生。大家好,王佳与您准时相约在旅游时间。六朝金粉,自古称胜,江山粉黛,久负盛名!有着“十朝故都”之称的南京城,自公元211年孙吴建都,到1949年“金陵王气黯然收”,其间经历了1700多年的风云历史与城市演变。当年那些风流人物的风采,历代传承不衰的文化瑰宝,以及为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人类文明,都伴随着桑梓烟云,散落在这座古城的每个角落。
2、片花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六朝旧梦事,秦淮带韵归。
南京的故事 之 金陵旧梦随风去
3、解说:
(黑场字幕右向左竖)
南京,2470多年的建城史,1700多年的兴衰史,400多年的建都史……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十里秦淮,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不知迷醉了多少风流才子,惊动过几许墨客骚人,为它挥金[?]题咏,为它陶醉流连!秦淮两岸老街古巷交织,贡院街上秦楼楚馆林立。六朝时这里是豪门贵族的聚集地,{珠光宝气,车马辚辚}无数文人雅士流连其间。岁月烟尘,沧海桑田,如今再次走进老街,依然能品出或浓或淡的[风月]情怀。
[岁月]
4、乌衣巷
解说:
乌衣巷,青石匾上的三个绿色大字给人一种不凡的感受。这里曾居住过两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辅佐创立了东晋王朝的王导,一位是指挥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的谢安。传说两家弟子裙履风流,身上都穿乌衣,人们便把这里叫做乌衣巷。实际上,有记载称乌衣巷在东吴时是禁卫军中的“乌衣营”所在地,营里士兵都穿黑衣,故名乌衣巷。如此看来,它的历史已达一千五六百年,是南京城罕见的著名古巷陌。
[主持人还是放在这里好]
在飞檐直壁并不深的小巷里,很容易找到王谢古居,一派“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格调,古朴典雅,溢彩流光。遥想东晋当年,秦淮河两岸人烟稠密,乌衣巷地区成了朝廷贵族的聚居地,华宅高第,鳞次栉比,特别是宰相王导、谢安两大家族成员多居住在这里,更使得乌衣巷闻名京师。当时首都建康城内上到皇帝,下到群臣,都到这里商讨国策,咏诗赋文,留下许多佳话。
主持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写下的怀古名篇《乌衣巷》,一首诗把岁月变迁,沧海桑田的意境描写的淋漓尽致,将人们引入了一个“风物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当中。一条寻常古巷,因诗而其名斐然,想必也是一道奇异的风景吧。
解说:
王导、谢安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有雄才大略、名声卓著的人物,而王谢家族还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谢眺、谢灵运等文化巨人,有着“王家书法谢家诗”的称号。之后的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无数诗人游客慕名来此寻踪赋诗,托物寄情,留下的诗文不绝于史。
“王谢门庭今已非,几家矮屋掩双扉。多情燕子偏怜旧,春日独来小巷飞。”乌衣巷,承载了千年的人类文明,将历史风貌依稀留给后人;乌衣巷的燕子,牵扯着古往今来的沧桑,将王谢的故事不断传承下去。魏晋风流,曾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灿烂的一段过往,如今落花已随故人去,留得古巷空叹息。
乌衣巷三个字,在浩瀚词海里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组合,可是在历史的上,却是一部丰富的巨著。
主持: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都偏爱“金陵怀古”,南宋词人吴潜就有过“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的感慨。如今在王谢高门重建了乌衣园和乌衣池馆,展示着古巷道源远流长的历史,给过往的游人提供了一个追忆往日辉煌、探寻六朝文化的好去处。
(远走镜头加字幕)
黑场[或片花]
5、夫子庙
主持人:
每忆及十朝故都金陵的风物,总使人想到“秦淮风月”,而极擅秦淮之胜的夫子庙地区正是“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是东南各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夫子庙就坐落在秦淮河北岸边古老的贡院大街上,凡是旅居过南京的人,无不对它的桑梓烟云有所耳闻。
解说:
夫子庙是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甚广。自北宋建立以来,历经劫难,几经废兴。现在已经成为贡院街和这繁华区域人们最熟悉的代名词。
中国的大地上,有很多纪念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圣地。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孔子是一个影响至深至广的人物。他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今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个性特征。孔子在封建社会被历代尊称为圣人,各地还纷纷建立孔庙以示纪念,而惟南京的称夫子庙,因孔子曾任鲁国大夫而得名。
穿过大成殿即是江苏最高学府“学宫”的所在地,“东南第一学”的金字匾额尤为醒目,虽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气势不凡。学宫和孔庙建在一起,是为了使士子们接受教化,渐知遵循先圣先贤之道。
采访导游张繁,讲文天祥来此题匾额的故事。
南朝时,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设有儒学、玄学、文学、和史学四所学馆,许多著名的文学、历史学著作
均成书于健康,如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以及范晔《后汉书》等。
6、江南贡院
解说:
唐朝之后,科举制度的兴盛使得江南各地的文人雅士云集南京,也带来了夫子庙贡院街上的市井繁荣,百业兴旺。仰视那巍峨高大的明远楼时,令人顿起怀古遐思。明远,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之意。昔日它那尊容威赫的建筑,森严若霜的科场,无不令人称奇。[实际上是个监考楼]
主持:
江南贡院是我国第一座以反映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它始建于南宋,到了晚清时期,它的规模已经相当的大,形成了一座占地30万平方米的考场,与当时北京的顺天府贡院并列为全国考场之冠。今天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就设在江南贡院的的旧址上,从中人们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江南贡院的大概面貌。
解说: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唐,止于清末,延续了1300多年,一直是用来选拔政府官吏的主要途径。每到招考之时,各地的学子书生纷纷汇聚,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最终考取功名。江南贡院是省级考试的地方,江苏、安徽附近的秀才都在这里参加乡试。
当年考生的号舍就在明远楼的东西。号舍每间无门,要应试者自带门帘来保暖。答题时伏案写作,夜晚就拼起桌台,蜷曲而卧。号舍内阴暗狭窄,三场九昼夜考试下来,秀才们免不了面黄肌瘦。但这窄窄的巷道是读书人实现抱负,达成理想的唯一途径,再艰难也得熬下来。
在清代,江南贡院考区高中状元者达58名,占了清代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明清两朝的名人,如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张謇等都出于此。想必是“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江南古都的文化渊源由此也可见一斑。
主持人:
穿复廊,过水榭,漫步在这一半依岸,一半临水的古典长廊上,令人不由得顿觉清风自生,翠烟自留。碧波萦绕的河水两岸,河房台榭更是古风犹存。不过南京城的古迹众多,却都是那么自然地融入现代的繁华当中,一点都不刻意。
解说:
金陵的秦淮文化一定程度上就是科举文化带动下的产物。遥想当年,多少书生才子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谱就千古诗酒风流;多少王公贵族锦衣华服,年少英俊,如此风流倜傥,几多繁华几多风流都汇集在秦淮河畔,桑梓烟云伴随着秦淮风月千百年来香风如缕,袅袅不绝,[至今仍轻弹着一曲金陵旧梦。]?
[-----------------这里出了什么文化现象文学上]
7、片花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六朝旧梦事,秦淮带韵归。
南京的故事 之 金陵旧梦随风去
8、明城墙
解说:
明朝是南京建都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1356年,元末乱世,农民义军出身的朱元璋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他看中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便攻占了南京,并改名应天府,同时采用了谋士朱升的“高筑墙、广集粮、缓称王”的九字策略,不仅完全实现了以应天府为根本定天下的宏图大略,还为南京建造了一座旷世
城垣,使之成为中国都城建造史上的杰出之作。
南京的城墙与以往的都城不同,不是效法非方即圆的古制,而是因地制宜,从实战需要出发,沿河岸、傍山岭,蜿蜒围拢建成,但又“皆据岗陇之脊”,占据了南京所有的制高点,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的一大创举。说是一座京城,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军事基地,朱元璋面对着时局风云[战云频仍],依城据险,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
历代统治者为争霸天下,都不得不借重人民的力量,推重“民本”思想,实行“保民而王”的政策。爱国忠君就成为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恪守的道德守则。
这座精心设计的都城墙一共征调了一部、三卫、五省、28府、152个县的百万民工,用了三亿五千块城砖,耗费六百万两黄金,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建成的,今天看到的南京明城墙是四重城中的京城,周长33.676公里,高20米左右,有的地方厚度就达十多米,异常雄伟坚固,六百多年过去了,威风依旧。
主持:
明代的城墙砖在历史上都是特别有名气的……
解说:
应该说来到南京的人是幸运的,因为只要你感兴趣,大可以伸手去抚摩六百年前的明朝城墙,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沿着古老的城墙望去,不难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明代的城墙依然在现代的城市中发挥着作用,就像一个忠于职守的战士,巍然屹立六百年!他那青色的棱角分明的脸庞印证着几个世纪的风霜雪雨,历代统治者为争霸天下,都不得不借重人民的力量,推重“民本”思想,实行“保民而王”的政策。爱国忠君就成为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恪守的道德守则。这一些在南京的旅游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当然一个政权的巩固与否,在德而不在险就是说在于人心的向背,而不是城池的高深。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朱元璋的大明江山没有万代流传,而他营造的明城墙却看到了越来越现代的人们在身边南来北往。
9、中华门
解说:为了防御的需要,无论哪一个朝代修筑城墙,无一不在关口处下功夫,这样扼守的关口的关城,就修得特别坚固,设计也特别周密,真可谓“关城锁阴,固若金汤”。中华门设有一道城门、三道瓮城、27个藏兵洞、两条登城马道和一条坡道组成,占地16512平方米,虽然顶层的镝楼已经不见了,但仍透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走进中华门,顿觉城中有城,门中有门。所谓瓮城,是在与敌对战时,一旦城门被攻破,城门内的千斤闸就会迅速下降,切断敌人的退路,将敌人困在城中,然后藏兵洞中伏兵四出,或万箭齐放或擂石滚木齐下,歼灭敌人犹如“瓮中捉鳖”。如此能攻易守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的巨大成就,令古今军事家和游人都叹为观止。
主持:
南京的明城墙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全长有33.6公里,比法国的巴黎城墙还长4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墙。而中华门则是明代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中最大最雄伟也是保存最好的一座。
解说:
如今,虽然那些战争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可是城墙上留下的累累伤痕还在低声讲述着曾经的风雨:洪秀全率天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的一次次激战;辛亥革命江浙联军与张勋的清军殊死搏斗;抗日战争中的南京保卫战……南京的城墙啊,你拥有过更多的荣耀与繁荣,也曾为整个民族承载过更多的苦痛和伤害,岁月将这一切留在了城墙的身上,也留在了人们的心底。
黑场
10、明孝陵
明孝陵是一部研究明代陵寝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陵宫依山而筑,周围山水相绕,使孝陵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由于它承前启后,独创新规定,在中国古代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地位,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解说:朱元璋很重视天象,《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记载他“审天象,作地志。”所以明孝陵在导引设施和陵宫建筑上采用了“北斗七星“的布局。
1381年,朱元璋登基不久就开始营建自己和马皇后的陵墓。所以叫孝陵,一说是因为马皇后死后的谥号“孝慈”,又说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自清代起称之为明孝陵。
皇威赫赫,至高无上。朱元璋身为开国之君,自然更讲究大气派,于是有了这座我国现存最大之一的帝王陵墓。 以后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照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建造的。 大金门是进孝陵的大门,穿过陵园路,便是碑亭。碑亭仅存四壁,俗称四方城,城内有一块“圣德碑”出碑亭,就进入了“神道”。
600多年来,明孝陵的格局仍然保留了其恢弘的气派,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道石像生群、金水桥、方城、明楼、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主持:
这条威仪赫赫的……
解说:
在帝陵神道设石象生的规制在汉代就有了,汉、唐、宋的石刻特点是简练、朴,富有浪漫性。孝陵的石刻既保留了某些特点,更有整体造型严谨宏大和局部装饰精细华丽的写实特点,不能不说是孝陵石刻在雕刻技术上的极大成功。2003年在神道石刻上还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造型清晰,栩栩如生。提高了明孝陵的科学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旅游可以自带放大镜在石兽身寻找化石,增添乐趣。
明孝陵的神道分为两段,一段是西北方向,地势略有起伏,两旁整齐威严的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石兽,每种二蹲二立,共24只。每一个都造型生动简洁,十分传神。当时讲骆驼是北方的兽,而大象是南方的兽。明孝陵的神道上有骆驼有大象,是为了象征大明江山疆土辽阔,一统南北。
神道的另外一段是折向正北,设有石望柱一对和武将文臣各两对,每个都重达千斤,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
岁月烟尘,金陵王气早已经黯然尽收,然而石象生不顾自身的荣辱升沉,甘愿一世苦息神道,与大自然共存亡,向后人一代代诉说着历史的艰辛。
主持:
在巍巍钟山的南麓就是南京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了。……
解说:
孝陵的主体陵墓建筑体现着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坐北朝南,中轴对称。依次上文武方门、碑殿、享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碑殿正中一块“治隆唐宋”是清康熙帝的手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治国方略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
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清朝初年汉人知识分子的反清情绪极高,康熙更深知只靠高压政策不行,还须采取怀柔政策。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这块“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所题。一座石碑,看似表彰了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实际上又影射着康熙的雄才大略。随着时光不断的流逝,历史不断的累积,留下来的却不仅仅是层层叠叠的故事。
碑殿后是明孝陵的享殿,现在能看到的是在清同治年间重修的,规模和明朝建立时不可同日而语。昔日宏大雄伟的建筑已于战火中毁灭,只留下三层石须弥座和石柱础56个,可以依稀想见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建筑,当年的金碧辉煌已成旧梦,只有残迹和故事留给今人。
方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年帝陵的先河,一座明孝陵,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建筑师们的才智,构成了一项创造性的皇家陵寝工程的伟大杰作。它在感受着极尽的繁华之后;又亲历了无数战火,承受着莫大的灾难;如今为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故事,默默目睹着岁月沧桑……也为旅游者带来了几多思索,几多乐趣。
11、片花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六朝旧梦事,秦淮带韵归。
南京的故事 之 金陵旧梦
12、下期预告:
(昔日风云变幻随风去,今朝姿采万千在城中
日有日灿烂,夜有夜风情南京的故事
前一篇:方鸿—-萨马兰奇的河北朋友
后一篇:古格王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