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庄观偷吃人参果

(2011-06-23 10:04:46)
标签:

弘扬西游文化

振兴猴王精神!

文化

分类: 六小龄童品西游(上)

    唐僧师徒来到五庄观,入殿后见“那壁中间挂着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大字”。唐僧向清风、明月二童子问道:“仙童,你这五庄观真是西方仙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 
  童子回答:“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孙悟空觉得对方说大话,“笑得打跌”。唐僧问二童子“令师所在”何处,童子回答:“元始天尊降简,请到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不在家。” 
  这里提到“三清”,并谈到其中最尊者元始天尊。在“车迟国斗法除三妖”中描写孙悟空与八戒、沙僧在半夜三更入城内三清观吃供品,八戒嘲笑悟空不识“三清”为何人,就指着三清殿中三个圣像说道:“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左边的是灵宝道君,右边的是太上老君。”这里的三个圣像——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合称“三清”,是道都传说中最高最尊的祖师父,又称为经师、籍师、度师,合称“三师”。 
  镇元大仙确实是得道高人,他知道唐僧是金蝉子转世,金禅子原本是如来佛第二个徒弟。按镇元大仙的说法是:“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镇元大仙听闻唐僧取经要路过五庄观,特意叮嘱两个童子:“你两个在家仔细。不日有一个故人从此经过,却莫怠慢了他,可将我人参果打两个与他吃,权表旧日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镇元大仙有事出门不能留下来亲自招待远方来的朋友,但让弟子拿出自己十分珍贵的仙果来招待客人,是真正的待友之道。“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与朋友之间真诚对待、相互尊敬,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朋友。 
  1.不打不成交 
  当两个人心灵之间产生了某种相通的情感时,两个人便可能成为朋友。朋友间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我们常常在一些作品中看到“以棋会友,以诗会友”的场面,而“以武会友”在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尤为常见。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两个武功高强的好朋友一见面,便先你来我往,大战数十回合,然后开怀畅饮,高谈阔论,酒后甚至继续切磋武艺。原本是各为其主的两个忠胆侠士,刚开始是拼得你死我活、天昏地暗,可最后却化干戈为玉帛,成为生死至交。这就是所谓的“不打不成交”。 
  以唐僧为核心的这支取经团队就是在“打斗”的较量中建立起来的。唐僧的白马在鹰愁涧被小白龙吃掉,悟空与小白龙打斗一场,后来在观音的帮助下收服了小白龙,小白龙化作白龙马而成为唐僧的坐骑。经过高老庄时,正遇上八戒向高家“逼亲”,悟空和八戒一番苦战,终捉住了他,后来八戒无意间说出受观音菩萨点化在此等候取经人,唐僧便收八戒为二徒弟。在流沙河畔,沙僧和悟空、八戒又是一场大战,后来木叉奉师命收服沙僧,做了唐僧的三徒弟。至此,取经团队正式组成。 
  在万寿山五庄观,悟空受八戒的怂恿,偷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后来被镇元大仙的两个道童发现,对师徒四人破口大骂,悟空恼羞成怒,把人参果树连根拔起,在夜里,悟空带唐僧等人逃走。不料镇元大仙归来,将他们师徒四人抓回道观。半夜里,悟空用缩身法挣脱绑绳,带唐僧等人偷偷逃走,结果又被镇元大仙逮住。最后,镇元大仙与悟空达成协议:只要孙悟空医活人参果树,便与悟空八拜结交。悟空遍游三岛十洲,访问仙翁圣老,没有找到医树药方,只有恳求观音菩萨帮助。观音菩萨妙手回春,医活了人参果树。镇元大仙见状非常高兴,又敲下十个人参果做了个“人参果会”。最后,“镇元子却又安排蔬酒,与行者结为兄弟。这才是不打不成相识,两家合了一家”。 
  所谓的“不打不成交”,其实就是先战而后和,为什么最后由战变成和了呢?是因为彼此都钦佩对方的人格和实力,英雄相惜。悟空与镇元大仙先是因为人参果树的事情而开“战”,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的人格魅力和本领慢慢征服了镇元大仙。首先令他佩服的是孙悟空对师父的孝心。唐僧师徒被捉住后,镇元大仙令手下鞭打唐僧,悟空知道唐僧是肉身凡胎,禁不住打,就对镇元大仙说:“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在打悟空三十鞭后,大仙又要打唐僧,悟空又揽了过来,说道:“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时,我师父不知,他在殿上与你二童讲话,是我兄弟们做的勾当。纵是有教训不严之罪,我为弟子的,也当替打。再打我罢。”这时,大仙对悟空有些“好感”了,笑道:“这泼猴,虽是狡猾奸顽,却倒也有些孝意。”其次是大仙对悟空神通的敬佩。悟空等人被大仙捉住,悟空逃了出来,并把四棵柳树分别变作师徒四人,以假充真。大仙知道后,却说道:“孙行者,真是一个好猴王!曾闻他大闹天宫,布天罗地网,拿他不住,果有此理。”他不但不生气,反称赞悟空的神通,可见虽然他本领高强,但他也着实佩服悟空的本领。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绝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连住了五六日”,最后两人是情投意合,英雄相惜。 

    《西游记》中的一些妖魔鬼怪本是敌人,可在经过一番搏斗后都纷纷皈依佛门或道教,比如红孩儿成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黑熊精成了观音菩萨的守山大神。悟空上南海求观音医活人参果树时,黑熊精迎接悟空时曾说道:“大圣,古人云,君子不念旧恶,只管题他怎的!菩萨着我来迎你哩。”显然,两人已经尽释前嫌了。不打不成交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现象。 
  2.人参果和菩提树的重生 
  《西游记》中写到万寿山五庄观里有一棵宝树,名唤“草还丹”,又叫“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一千年一结果,三千年才成熟,“人若有缘,得到果子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不幸的是,孙悟空不仅偷吃了人参果,盛怒之下,竟将这棵宝树连根推倒,绝了灵根,闯下弥天大祸。后来,多亏请来观音菩萨,依靠她的甘泉才救活了这棵宝树,了却了和镇元子的纠纷,也成全了悟空和镇元子之间的一段“兄弟情”。 
  有趣的是,当年玄奘西行求取佛经之时,也听到过类似的故事。这在《大唐西域记》中有所载录。当时印度有个摩揭陀国,乃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国中有座名山,叫做前正觉山。山的西南有一棵神奇的菩提树,四周用砖石砌成坚固的围墙,严加保护。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还修建了不少精舍宝塔,奇丽辉煌,是著名的胜地。 
  据说,这棵菩提树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当年释迦牟尼在世时,此树高达数百尺,经过数次砍伐斧削,还有四五丈高。佛祖就在这棵树下修炼成“等正觉”(指能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一种大智慧,惟有佛具有)之果。此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每到佛祖涅槃之日,叶子就尽皆凋零,过后又迅速青翠如故。因此,这棵菩提树受到佛教信徒们特别的崇敬和保护,多年来一直得到供养。 
  谁知到了无忧王即位之后,他相信了邪教的蛊惑,竟然大毁佛祖的遗迹。他亲自派兵来到菩提树下,命令军士把菩提树的根茎枝叶寸寸斩断,然后又吩咐士兵将之积聚成堆,让专门事火的婆罗门放火焚烧。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烈焰开始升腾之前,忽然从火中生出两棵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烟火也神奇般地熄灭了。因为这个缘故,这两棵树被称为灰菩提树。无忧王亲眼目睹了此情此景,深以为过,便让身边的仆从用香乳细细浇灌树根。到第二天黎明,菩提树蓬勃生长,重新恢复了原来的风姿。无忧王害怕触犯神灵,得到报应,从此开始礼佛,并亲自供养这棵神奇的菩提树。 
  谁知无忧王的王妃也是个崇奉外道、痛恨佛教的人。她得知这件事后,便暗中指使仆人,在夜半时分又去把菩提树砍倒了。第二天清早,无忧王去礼敬,看到的却是一堆杂乱不堪的枝叶。他十分悲愤,只得再次于树前祈祷,并用香乳浇灌。过了不久,菩提树又重新长成,茂盛挺拔如故。无忧王大为惊异,崇佛之心愈加虔诚。为了防止外道人士对它的损害,他派人在树的四周砌筑石墙,高达十余丈,严密保护。 
  又过了几百年,到了设赏迦王统治之时。设赏迦王一向对佛法深恶痛绝,他听说前正觉山有这么一棵菩提树,决心将之彻底毁掉。他不仅派人将树连根掘起,因为树根下连泉水,火烧不到,还让人用甘蔗汁灌进泉水中,使树根腐朽烂掉,从而叫它彻底绝灭。 
  数月之后,摩揭陀国满胄王(无忧王的末孙)得知了这件事,极为悲痛。他集中了数千头牛的牛乳来浇灌这棵树,并一心一意地祈祷。说来也怪,到了第二天,菩提树居然又复生了,长到一丈多高。满胄王重新建起高达二丈四尺的石墙,坚固牢靠,把菩提树好好地供养起来。 
  玄奘到此地游历的时候,看到菩提树稍高出围墙二丈有余,他深有感触,于是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个故事写进了他的《大唐西域记》。 
  这个故事所宣扬的无非是佛祖的灵应和信徒的虔诚,即佛法无边,心诚则灵。而《西游记》写人参果树的复活,借助的是观音菩萨的法力。二者在表现佛法无边的意旨上,很显然是一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