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全书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故事。第二部分,包括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唐僧身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故事,交代取经缘由。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真经,自己也成了“正果”。
第一部分写大闹天宫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表现了作者对反抗权贵、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歌颂。第二部分在结构上起一个过渡和联结的作用。第三部分取经故事,由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四十一个小故事组成,着重表现孙悟空斩妖除魔、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大闹天宫故事和取经故事,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但由于主人公前后性格的一贯性,并未影响到小说思想内容的统一。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深深地植根于富有斗争传统的中国人民历史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它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斩妖除魔成为书中的突出内容,取经的目的在整个艺术描写中退居到次要地位,甚至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孙悟空在跟妖魔作斗争的过程中显示出坚强的斗争决心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例如他善于透过假象认清妖怪的本来面目;他总是除恶务尽,从不心慈手软;斗争中注重了解敌情,知己知彼,克敌制胜,根据不同的斗争对象,变换不同的策略和战术等。
《西游记》中写了祭赛国、朱紫国、灭法国等九个人间国度,所用多为明代官制,国王又多是昏君,荒淫庸懦,宠信道士,这些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意义。
《西游记》在人物描写上比较集中,不像《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样以塑造群体为特色。主要人物除孙悟空外,比较突出的是猪八戒和唐僧。猪八戒是一个有缺点而又令人喜爱的人物形象。他憨厚淳朴,能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是孙悟空斩妖除魔不可缺少的助手。但他贪馋好色,自私偷懒;对取经事业缺乏坚定,一遇困难就要散伙回家;嫉妒心强,好拨弄是非。他的小聪明具有一种憨厚本色的特点,作者对他弄巧成拙的嘲笑,表现了对现实生活中小生产者落后意识的善意批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