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词中的开口音和闭口音
(2017-10-13 23:38:19)
标签:
文化教育情感时评杂谈 |
分类: 理论与鉴赏 |
谈谈诗词中的开口音和闭口音
诗词是语言艺术,句子顺不顺,文理通不通,吟诵是否拗口,音韵是否和谐,情绪是否释放,等等,都会与组合词语读音、发声有联系,尤以开口音和闭口音为要。
汉字的读音因韵母不同,有开口音和闭口音。发音的时候,口形是张着的音,就叫做开口音。反之,为闭口音。我国著名语言文学学家、教育家钱玄同,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特别是一口洁白而又整齐的牙齿,引人注目,女艺人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应邀赴宴陪酒时,坐在席边很不自在,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有人问话才答话。她说话一概用闭口音,避免开口音,这样可以遮丑,如这样的对话:
“贵姓?”“姓伍。”
“多大年纪?”“十五。”
“家住哪里?”“保安府。”
“干什么工作?”“唱大鼓。”
过一段时间,女艺人的牙修补好了,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为开口音,对答变成了:
“贵姓?”“姓李。”
“多大年纪?”“十七。”
“家住哪里?”“城西。”
“干什么工作?”“唱戏。”
当今,因为有汉语拼音,这就很好区分:所谓开口音,就是以a、o为韵腹的音;所谓闭口音,就是以i、u、ü为韵腹的音,以e为韵腹的音介于两者中间。开口音的发音响亮,多用来表达开阔、明朗、有力的情绪,闭口音的发音低沉,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低沉的情绪。
我们知道诗词是情感的表达,任何一首诗词都会自带情绪。那么,开口音的情绪明朗,闭口音的情绪低回,必然与诗词创作产生联系。开口音与闭口音的排列组合情况,常表达了情绪的变化和趋向。同时,开闭口音的组合也是声音的节奏单位,几个开口音或几个闭口音在一起,可使节奏拉长,细腻抒情,反之,开闭口音间隔排列,会使节奏单位短小,使诗歌的声音变化多端,表达明朗或起伏的情绪。
我们举例来看下开口音和闭口音与诗词创作产生的联系。首先,看王维那首著名的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是精选用韵,与送别合辙。送别是伤感的,王维用韵为上平十一真部,形成闭口音的一道辙。充分运用闭口音的情绪低回,来渲染诗的离别情绪。
二是句中两音相间,以闭口音为主。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开口音仅为朝一字; 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开口音仅为柳一字; 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开口音仅为劝,酒2字; 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开口音为阳关2字。诗中多以e,i,u为韵腹的音,以闭口音为主。也就是说,吟整首诗几乎口不大张,半张半未张。欲语还休,小曲好唱口难开,这不正是离别之情么?
也许有人怀疑,这是特例吧?那我们再看首七绝圣手的送别: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选什么韵?上平七虞,闭口音。这就定了总基调,情绪低沉。
再看句中:第一句,寒,连,江3开口音; 第二句,送,1开口音; 第三句,洛阳,友,相,4开口音; 第四句,片,在2开口音。总体仍是两音相间,以闭口音为主。而恰恰第三句开了口,因为要表达作者心中的那份坚持与坚守: 一片冰心在玉壶。使诗歌的声音变化多端,更体现出起伏的情绪,细微之处见真情。
反之,情绪明朗,胸襟开阔的诗会如何?我们看首最熟知的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选什么韵?下平十一尤,开口音。这也定了总基调,情绪明朗。
再看句中:第一句,依,尽2闭口音; 第二句,入,1闭口音; 第三句,欲,里,目,3闭口音; 第四句,一,1闭口音。总体仍是两音相间,以开口音为主。第三句闭了口,恰为第四句开口放声作好了准备。
由此可见,诗词中声韵有诸多方面值得探讨,为诗词创作提供更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