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课文理解和分析
(2014-10-07 19:22:30)《晏子使楚》课文理解和分析
1、
2、
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
3、
(1)
(2)
(3)
(4)
(5)
(6)
(7)
4、
5、
前者指地理环境,包括土壤、气候、温度等;后者指民风、社会风气。
6、
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7、
植物的生长受到环境(温度、土壤等)的制约和影响。
8、
9、
10、
(1)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2)诬齐人为盗;(3)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回击(或机智设喻进行回击);(4)结果:自取其辱、自作自受(成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聪明反被聪明误(歇后语、俗语)
11、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
12、“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13、晏子在楚国严词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14、“王笑曰”表明了他什么心态?
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子是怎么样巧妙应对楚王的羞辱的?
16、面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高超的语言艺术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请说说晏子的语言艺术高超在哪里?
17、有人说,晏子取得胜利,主要凭借他能言善辩,还有楚王的心慈手软,你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8、你认为楚王侮辱晏子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19、人们常说:“外交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次“战斗”中,晏子大获全胜,请说说他取得了哪些胜利?
20、学了本课之后,你有哪些启示?
21、楚王为何要在酒酣之时让左右“缚一人诣王”?
22、你认为晏子能够击败楚王的原因有哪些?你还知道他的什么故事?请写出一个。
(1)主要原因是晏子以国家尊严为重,有非凡的勇气,机智善辩。
(2)故事:小人出使小国;出使狗国;晏子二桃杀三士;晏子谏因鸟杀人;等等
23、指出下列各句说话人的情态。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4、楚王与臣下密谋策划侮辱晏子,晏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后,楚王为什么笑着说“圣人非所与熙
也,寡人反取病焉”?
25、请你对晏子的外交语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共20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
(3)吾欲辱之,何以也?(
(5)酒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21—22。(共4分)(四)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6—7(共4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5、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2分)
6、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2分)
一1、①同“嬉”,可玩笑。 ②本来
(4分。答对1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2分,意思对即可。)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意思对即可)(4分)
5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2分)
6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分)
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共20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
(3)吾欲辱之,何以也?(
(5)酒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1、①同“嬉”,可玩笑。 ②本来
(4分。答对1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2分,意思对即可。)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意思对即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