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

(2011-07-31 17:45:23)
标签:

诗仙

李白

狂放

傲骨

洒脱

率真

轶事

传说

       

http://s12/middle/6228d01bga95a3266225b&690

                李白斗酒诗百篇

                深谷幽兰                                  

喜爱古诗词已久,尤对李白的诗偏爱。一是他的诗作大气,二是他的性情超然。自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一说,说明李白一生嗜酒,而且是每逢有酒,必有佳作。酒对他来说,就是他创作的源泉,似一种兴奋剂,酒后才思泉涌,一发不可收拾。近日读《李白传》一书,更加深了对“斗酒诗百篇”这句话的理解,可以说是酒成全了李白在诗坛上的地位,被称为“诗仙”亦与酒有关。

在其众多的诗篇中,按时间先后和当时的背景,心境,我摘要出一些与酒有关的章节,于此可以看出酒对李白一生的影响力之大。在洛阳,巧遇元丹丘从蜀中访道回来,两人晤谈甚欢。酒过三巡,李白已有诗意,一同喝酒的岑勋说:“你说你没醉,那你就写一首诗看看”。元丹丘说:“好,而且要你最擅长的歌行。写出来,再给你喝三壶,写不出来,就请你梦见周公去吧!”李白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谁愿去睡觉啊!”忽然又说:“我给你们跳个舞吧!”说着便跳起了他从长安学来的“胡舞‘浑脱’”来。跳到酣处,他忽然叫道:“丹丘子,拿笔写吧,诗有了。”于是便冲口而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洋洋洒洒,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将进酒》,诗后,李白也确实醉了。

一日,李白来到任城北面的一个叫中都的小县。有一名叫逢七郎的青年人赠李白黄酒一坛,鲜鱼两尾。李白颇为感激,萍水相逢何以至此,逢七郎不慌不忙说道:“在下自弱冠以来,既诵先生之诗,仰先生之名,诗卷中日日相见,口碑中处处相逢,岂不是和先生有旧吗?”,李白一听,哈哈大笑:“原来如此”。逢七郎早已备好笔墨纸砚,请李白留诗一首作为纪念。李白提笔写道:“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写了一首,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了那首天下皆晓的名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草圣”张旭和李白,诗人贺知章等人,在一次酒瘾足了以后,书瘾大发,写了一张,两张,三张都有不过瘾,最后竞把头发解开,抓在手里,在墨池里一裹,往那长约一丈的绢上,写了“乐圣避贤”四个狂草大字。李白走起来一看说:“乐得杯中圣,避他讨人嫌”。这时,几个内侍来唤李白入宫,李白装醉在床,高声唱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小臣本是酒中仙。”内侍一看,欲冷水喷头,被贺知章等人轰将出去。李白随即起身来,在张旭写过字的案前,抓起笔,用他那粗犷的草书题诗一首:“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杜甫与李白私交甚好,二人年令相差十二岁,但多有见面.一次,李白在任城城北石门山给杜甫饯行。杜甫口占一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来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也口占一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有诗:“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在与好友李晔同游洞庭湖时,他当时还指着湖水说:“这三万六千倾要都是酒该多好啊!”又指着满山红叶说:“那不就是洞庭湖的醉颜麽”?因此,才有了“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之句。

由此可见一斑,李白许多的名篇佳作都借酒兴所作,不愧为诗中“仙”。酒与诗成为他生命的组成,成绩斐然。

   夜暮了,秋风渐起,月光透过窗纱照到床前,酒过三巡,李白独坐床前,手端酒杯,望着一轮明月,愁绪满怀,思绪万千。于是,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生难得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确,李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淡泊名利,恬适自然。他在长安供奉翰林,虽说不上是春风得意,却也是洒脱无拘,“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酣饮放歌,陶醉于一种无拘无束,心怡飘然的风味中,将人世间的机诈之心,一扫而空。
   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尽情的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何等自在逍遥,李白的诗似一壶壶醇厚芳香的佳酿,多么沁人心脾啊!
   诗人独自在外,于月色满地的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邀月对影,结伴成三人,时而同饮,时而欢歌,载歌载舞,宛如友人聚会放歌畅饮,不亦乐乎。与月光、影子成群同饮共舞,这,当然是诗人的一种幻觉而已,或许李白喝了不少酒而酩酊大醉,开始梦游了吧。然而,李白当时毕竟是“暂伴月将影”,而非“行乐及春”、“永结无情”,因此,诗中字里行间显露其“借酒浇愁”、“抽刀断水”的伤感之情。
  李白从小抱有“辅弼天下”的志向,但一直不得志,于是,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愤激之情,面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美酒佳肴,竟萌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情。李白能喝酒“斗十千”,也许,这有些夸大其词,或许古代酒杯尚浅,所乘之酒甚少。但能饮“斗十千”者,想必也是海量了。

  当李白遭受了一连串挫折之后,回望曾经所走过之路,个人抱负仍无着落,才华不得舒展,因而“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对人生前途豁达仍溢于言表。李白与鲍照的一味悲愤决然不同,李白始终坚信自己必然会有远大前程,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总有一天会施展其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但命运似乎偏偏同他开了个大玩笑,一生终不得志。
    李白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安史之乱,辅佐永王璘而受牵累,流放于夜郎,中途遇赦东归,晚年流落江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于其族叔李阳冰家中。南唐后主李煜成天不问国事,天天沉迷于诗词酒色,词填得可谓精妙绝伦,甚是了得,但最终却落得个家亡国破,自己也沦为囚徒的悲惨境地。李白的个性他有横绝千古的艺术才华,他有潇洒放达的绝代风流,他有啸傲天地的撼人气魄!
  一、 高度自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而唐代又是整个唐代的顶峰。政治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对外交流的发展,国力的强盛,这一切都使唐人拥有了一种乐观昂扬的信心和一往无前的气魄。正是这种信心和气魄,才孕育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那样雄阔的气象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坚定的信念。而李白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佳的形象代言人,盛唐的自信在李白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翻开他的诗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行行诗句无不显示了盛唐人高度自信、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而“谈笑却三军”,“调笑可以安储皇”,“一匡天下”、“立抵卿相”,更体现了李白非凡的自负。
  二、 热情豪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为诗人,李白有着黄河一般汹涌奔腾的热情。他好美酒,好功名,好任侠,好英雄,这些无不是他热情豪放性格的体现。这股热情在李白的胸中澎湃激荡着,一旦奔涌而出,便是一组组流光溢彩的华章妙句。它时而化作豪放洒脱的呼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而化作慷慨大气的宣言“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时而又化作热情洋溢的赞颂“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这种热情与豪放,使李白的诗歌拥有了一种奔涌激荡的宏大气势:他写黄河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写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写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连写抽象的愁,也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十分有气势。
  三、 傲岸不羁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李白是很有骨气的一个。尽管他热烈地向往功名,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否则,他宁愿放弃,也决不接受“嗟来之食”。这是道家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思想在李白身上的影响。他生就一副傲骨,决不在人前卑躬屈膝,而要“平交王侯”,与王公权贵平起平坐。所以在供奉翰林期间,他敢于叫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研墨;他甚至“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当因此被权贵排挤时,他更是愤怒地宣称“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决不屈服的铮铮铁骨!!!
  四、 天真烂漫
  李白的性格中还有极其天真烂漫的一面。其中最好的体现就是他的爱月情怀。李白爱月,他以月入诗的名句不胜枚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如此奇特的想象,皆来自一片天真烂漫的情怀。他甚至把月当成朋友和知音,和月亮真诚地交流:“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让李白的诗句具有了一种清水芙蓉般明丽清新的美。
  侠客和文人本来也是一对矛盾。侠客基本的形象特征就是少有文墨,身怀绝技,冲动易怒,尚武崇勇。文人呢?满腹经纶,软弱不堪,沉着冷静,与世无争。李白这个文人偏偏一生没丢下侠客情怀,《侠客行》中言:“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结客少年场行》中言:“笑进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亿水寒,徒令日贯虹。”《少年行》写得最为潇洒:“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他在《与韩荆州书》中有一段自我介绍:“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二十而怀纵横之策,欲遍干诸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虽身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所至尚意气,重然诺,轻财好施,常为人急而不敢自为。尝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李白就是再敢吹牛,这一段也应该不假。那么为什么,李白这个中国最大的文人,却常有侠客情结呢?其实,在《与韩荆州书》的自我介绍中,李白已经给出了答案:“尚意气,重然诺,轻财好施,常为人急而不敢自为。”所谓侠客,不管分多少类型,他们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为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利益拔剑而起者叫做侠客吗?李白“济苍生,安社稷”,当在政治上行不通的时候,常怀侠客之风,也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罢了。
    不但做侠客,他还要成为仙人。李白表现追仙慕道的诗句文章更多,不但心里向往,而且付诸实施。天宝三年在济南郡紫极宫的神案上,为入道而疾走三天三夜。这是道教的新教徒入教必须要过的鬼门关。李白对入道认真吗?肯定认真,要知道,能过了这一关的人十无一二。李白是真认真,可他认真完了,成了道士,不到一月,扭头就走,又去认真地当他的侠客,喝他的酒,写他的诗,游他的山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