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围绕量规这一现代教学评价的典型方法,论述了量规的定义、特点与功用,描述了量规的设计与开发步骤,讨论了发挥量规效用的方法,展示了量规范例,从而为全面理解、开发和使用量规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一、量规的定义
量规(Rubric),是教育领域的一个专门术语,意指评价表或评分细则。大多数量规是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呈现的。从字面上看,量规是一个全新的名词,但其内涵并不是全新的。通常在评价非客观性的试题或任务时,人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工具。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水平时,往往会分别就内容、结构、卷面等方面所占的分数给予规定,以便有效地进行评价等。只是教师在开发和使用量规时的规范性还远远不够。国内外学者对量规进行过许多相关研究。通过援引一些有关量规的定义,有助于我们理解量规的概念内涵。
1.所谓量规,是一种评分工具,它通常给一个作品或其他成果形式(如一篇文章的观点、组织、细节、表达、布局等)列出准则,并按从优到差的级别明确描述每个准则的水平(Heidi
Goodrich Andrade,1997)[1]。
2.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可以用来评价学生电子作品,可操作性强,准确性高,既可以让教师评,也可以让学生自评和互评(祝智庭,2002)[2]。
3.量规是用于评价、指导/管控和改善学习行为而设计的某种标准或一套标准。一个量规是一套等级标准,每个被认为重要的评价方面/元素都有一个等级指标,每一个元素的等级指标由几个等级组成,用于描述不同的绩效水平(钟志贤,2003)[3]。
4.量规是一个为评估工作(作业或产品)和获取反馈信息而使用的评分标准,它是一个二维表格。量规一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有一系列标准,二是有质量优弱的序列,可描述程度好、一般和差的学生作业(焦建利,2003)[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量规,是对学生学业绩效,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认知、态度和各种学习结果(如作品、口头陈述、调研报告、论文等)进行评价的一套标准。它通常从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多个维度规定评价准则和划分等级,并且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于一体。
二、量规的特点
量规是基于绩效的评价,它与课程或学习标准紧密结合,充分运用特定的标准形成多主体、多维度评价,适用于多样化学习活动效果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设计一个量规并不难,难的是量规设计的效用性问题,亦即所设计的量规是否最适合当前教学评价需求?是否有实际价值或操作性?根据相关研究,我们认为,一个高效用的量规具有如下系列特点:
1.量规应当包含影响评价绩效的所有重要元素,并具有“约定性”
一般来说,对教学绩效产生重要或关键影响的元素,都要列为量规的评价元素。量规是一种评价标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某种合约/契约,在实际的评价中,不能评价量规中并不包含的元素,要按照预先的“约定”进行评价。
2.量规的评价元素应当根据教学目标需求、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环境特点进行合理设置
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量规评价元素的差异。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电子作品时,通常要考虑的是作品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在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时,要考虑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此外,量规评价元素的设定必须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环境特点密切关联,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逾越了实际学习条件的评价元素是没有意义的。
3.量规评价元素的权重设定,应当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或重要性而有所区别
合理设定各评价元素的权重,不但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以电子作品评价为例,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制作电子作品的有关技术,那么给技术、资源利用的权重就应该高一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选题、内容、组织等元素的权重就应该高一些。
4.量规中的评价等级应当是明显的、全面的和描述性的,描述的语言是具体的和可操作的
等级的确定应当能准确涵盖或反映预期教学绩效的范围。有些绩效元素的衡量可以用一种简单的两级指标——“是”或“否”来评价,而有一些绩效元素则可能需要用多种独立的或明显的等级来衡量。值得注意的是,在量规设计中,通常存在的一个不足就是在确定元素评价等级时模棱两可,等级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表面上看,各个评价元素的衡量似乎很清晰,但不能真正体现评价等级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评价的可信度。
此外,在描述量规评价标准时,应当使用具体的、可操作的描述语言,避免使用抽象的和概念性的语言。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时,如果标准的描述是“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那么这一标准则显得非常空泛,无法操作;而如果标准的描述是“能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了出处”,则就要明确具体得多,而且有可操作性,这是量规最为重要的特质之一。
5.量规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不可再分的
比如“英语能力”这个元素就太笼统了,因为英语能力又可分为口语、听力、阅读等方面的能力,所以仅凭英语能力这个元素,很难划定评价等级,也很难获取具体的改善教学绩效的反馈。
6.能作为教师与学习者有效交流的媒介
量规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善或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而学习者的学习绩效会受到教师和其它学习者的影响。一个高效用的量规可以充当学习者和教师沟通的桥梁,使各方之间的力量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绩效。一个高效用的量规蕴涵着清晰的预期学习目标,能准确反映有关实现预期目标进程的重要信息,及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促使学习者和教育者进行学与教的反思。因此,量规应当为相关人员所熟知和共享,要确保所有使用量规的人充分理解量规的内容,从而实现清晰有效的交流。
三、量规的功用
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学习或问题求解的学习活动,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通常是以研究报告、学习反思、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这种学习绩效评价所要求的评价方法/工具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量规是一种适用于评价这种类型学习绩效的方法/工具。总括起来,量规具有如下方面的功用[5]。
1.量规是一种评价标准的体现。它有助于使“学习目标”具体化或可视化,帮助学生和教师理解“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有效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同时,量规评价可以由教师执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或同学互评。
2.使评价标准公开化,在教师、学生或社区中开放和共享,有助于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减少给学生作业评分的时间,使教师更容易向学生解释成绩的高低,更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指导,也使学生更容易明确努力的方向。
4.学习前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标准。当学生习惯用量规来评判自己的学习活动和作业时,他们将会不断增强学习责任心,有效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四、量规的设计与开发
不同的教学目标或学习单元,需要不同的评价量规。尽管教学中存在种种不同的量规,但量规的设计与开发有一些基本步骤可循。
五、量规效用的发挥
设计一个高效用的量规固然重要,但如何充分发挥量规的效用更为关键。根据量规评价实践经验,在使用量规时,应当考虑和掌握如下几方面:
1.合作开发量规。教师与学习者合作开发量规,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提高学习责任感,学会自我评价乃至学会学习,而且是让学习者体验或思考优秀学习绩效标准的极好机会。
2.事先公布量规。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就向全体学生公布量规,鼓励学习者使用量规,有助于引导学习者按照量规标准来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提供优秀范例。在呈现量规的同时,最好给学生提供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学习范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模仿的榜样或思维的线索,并在适当的时候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
4.提醒量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必要时随时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使学生按照量规标准有意识地计划、实施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进程。
5.运用量规反思。量规是教师和学习者计划学习进程、选择学习策略、反思学习结果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实施量规评价,并非是对学习者简单地贴标签、分类或分等级,而是要揭示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与学习期望之间的差距,反思问题所在,寻找有效对策。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量规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6.促进专业成长。设计、开发和使用量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力工具。比如,教师可以和同事一起开发一个有关“成为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更为高效的教师量规”,并且经常自觉地用以评估自己的进步。这种评价工具的开发和使用,有助于促进教师自身成为实干型或创新型教师,推动教师朝“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六、量规范例展示
根据上述关于量规的论述,我们提供两个量规范例:研究型学习评价量规和网络协作学习评价量规。
1.研究型学习评价量规
在研究型学习中,根据评价内容的目标,可以确定量规的评价元素,即研究问题,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分析和最终学习产品,各个评价元素等级可以划定为4、3、2、1(4代表“优”,3为“良”,2为“中”,1为“差”),对学生不同等级行为(认知或技能表现)在绩效上从好到差进行描述。如在评价“研究问题”这个元素时,绩效最高的是等级4,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为了更精确或强调重点,也可以灵活地为各个等级赋予不同的分值。
2.网络协作学习评价量规
网络协作学习评价量规可分“小组”和“个体”两个层面来开发。在这里我们提供的是网络协作学习小组绩效评价量规,确定以“一般特征”、“过程特征”和“小组学习成果”三方面来作为网络协作学习小组绩效评价的维度,每个维度又细分出相应的评价元素。“一般特征”中确定的四个评价元素是: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及分享感。评价和衡量“小组整体特征”时,不应只针对一部分比较突出的学习者,而应是综合考查小组所有成员的共同表征;不应是只针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学习者的表现,而应是全面观察整个网络协作学习活动的始终。“小组自加工”是协作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小组自我管理、更新及纠错的能力是评价小组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过程特征”中关注的是小组自我管理、更新、纠错的数量和质量,分“目标管理”、“成员管理”、“任务管理”以及“时间管理”四个元素。“小组学习成果”则依据事先确立的目标来衡量其价值。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可选择相应量规对其评价[7]。
随着教学评价理念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实践指向日益超越传统的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评价,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问题解决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现实呼唤着更多行之有效的、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评价方法/工具。当前,作为一种现代教学评价方法/工具的量规,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对于量规使用空间的分布以及量规应用的实证研究等更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Understanding Rubrics,by Heidi
Goodrich Andrade,http://www.middleweb.com/rubricsHG.html
[2] 闫寒冰. 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祝智庭,钟志贤.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http://news.zbedu.net/jeast/002979.html
[5] 参考: Understanding Rubrics ,by Heidi
Goodrich
Andrade,http://learnweb.harvard.edu/ALPS/thinking/docs/rubricar.htm
[6]
资料来源:http://www.learningspace.org/instruct/lplan/resrubric.htm [7]
钟志贤,曹东云. 网络协作学习的评价量规开发[J]. 中国电化教育,20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