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0日从黎川砖窑读南京城墙
(2022-09-14 10:51:41)从黎川砖窑读南京城墙
江西景德镇陶艺师黄幼根回老家黎川县过年时,注意到河水骤降,河道两岸显露出大量窑炉遗迹。他发现这些窑炉与烧造陶瓷器的窑炉差别较大。通过询问与调查,推测这些窑炉是明代砖窑,为南京城墙烧制过城砖。为更好保护南京城墙文化遗产,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对
江西黎川砖窑遗址中的一座砖窑及一处砖坯实施异地保护,展陈于南京城墙博物馆。
为了运输取材方便,这些砖窑大多建在水边。它们因此在水下安安静静地沉睡了几百年,这才很好地保留下来,等待着重见天日。那些遥远的记忆,远方的呼喊,无人诉说的秘密也在水下沉睡了几百年。不知对这些砖窑来说,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幸运?这砖窑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呢?
制砖历史及城砖制作主要过程
在中国,砖被广泛用作建筑材料始于秦代。但考古人员在仰韶时代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严格意义上烧制的砖块,在进行了详细的放射性碳测年后,表明中国烧砖的历史可以至少被追溯到5000-5300年前。同时与国外同时期的烧制砖不同,这次发现的砖在加工过程中没有加入草芥。而含有草芥的砖坯在晾晒过程中可以防止破裂。不含草芥这一特点可能说明该地区烧制砖的技术是独立发展的,而非从其他地域输入的。由此我们可以知晓,中国的烧砖技术起步早,所以在西周早期制砖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所赞叹的古人的智慧都是通过一代代人的经验慢慢积累而成的。
以下是城砖制作的主要过程:
1.
2.
3.
4.
5.
依赖于强大的水运系统和强大的国家汲取能力,才有了下面这令人震撼的百家砖。
南京城墙上保存有大量砖文,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一块块儿砖上可以发现南京城砖的产地和造砖单位,为确保城砖烧造质量而制定的严格的责任制、农村劳役组织的变化过程以及中国姓氏文化,民间书法和篆刻艺术等宝贵信息,使南京城墙成为一座露天的明初史料库。
当我在查询界面查询到自己姓氏的砖时,真的非常震撼。试想几百年前有一群人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辞辛苦地制砖;几百年后他们的后代仍旧行走在这片土地上,身后是那久经风雨却屹立不倒的城墙。望着百家砖,那一刻非常奇妙,好像从那一刻起,每一个渺小的“小我”似乎都找到了“大我”的归属,我们不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个体。我将无我,我将无我。为了一个目标,不同地区,不同姓氏的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站在了一起。那些劳碌终身的劳动者啊,那些一刻不歇的奋斗者啊,知道吗,你们并不孤独,也从未孤独。
我想百家砖,是对那个时代的见证,是对那些生命的致敬,也是对后人的激励。
小结:
制砖的整套流程需要几十人的分工合作,每每看到此,总会感叹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目睹过烧砖的场面,只在《平凡的世界》中读到过一二。
“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起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的睡不着觉啊!”
“孙少安夫妇正忙的不可开交,第三窑专正烧到紧要关头,烧完既要加碳漏灰,还要刁空枪着打下一窑的土坯,还不到热天他就光穿了件小布褂,脸熏得如同戏里的包工。”
于是我也经常想象,有一群这样朴实的劳动者,曾经在这那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上坚持不懈地奋斗着。他们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带着劳动者的坚韧,汗流浃背,满手血泡却不自知。他们带着劳动者的耐心与虔诚,看那水火相容,看那青砖成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许每当夜晚来临,拖着疲惫的身躯,忍着身上的疼痛,他们向天埋怨过;又或许每当太阳升起,操起各式各样的工具,带着某种崇高的向往,继续向前。他们就是这样,这般智慧,这般坚强,这般热爱,这般不屈。从古至今,多少年来,他们亦是如此。就像在今天广阔的天地中,你也总能看见那些用热爱用勤劳用汗水创造幸福的奋斗者。也许他们就是我们,也许我们该成为他们。平凡,却也战斗;平凡,也应铭记。
水运交通的发展
以下是城砖的运输水系图:
我看到后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因为真的是全国各地,还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回首水利工程发展历史,感慨良多。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使地处偏远之地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建成后仅仅十年,公元前272年,秦国又兴建了郑国渠。这些水利工程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后秦国一统天下,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域,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西汉开始在渭水之南修建一条西自长安,东至潼关长达300多里的一条漕渠,加强与中原地区的沟通。隋朝大运河“ 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就这样,历朝历代,都在前代的基础上兴修一定的水利工程。最后他们如新生血液一般注入贫瘠的身躯,让国家焕发生机。就像秦始皇在位时将曾经六国的长城连在一起,于是有了万里长城;就像朱元璋在历朝历代修建城墙的基础上,建造了南京城墙,而并非平地起高楼;就像上文提到的劳动者的技术成果,并非是某个人智商爆发,短时间内技术爆炸(可能性较低),而是一代代人持续努力的结果,是后人站在前人肩膀的结果。
我相信当今时代亦是如此。如今放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太多太多,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去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还是...?我想站在这么多东西面前,我们都要问问自己两个问题:一个是自古以来,便对吗?另一个是源于过去,便错吗?
国家力量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无论是前面制砖也好,兴修水利也罢,背后都是国家力量。中央集权的加强,跟儒表法里的政治制度有关,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吧。个人认为,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一种先进强大的制度。也许它的出现是必然,它的瓦解也是必然。
结语:
(南京城墙,广义上指南京地区历代建造的城墙)
“你怎么了?刚睡醒?”
“孩子,我好像...做了一场梦。”
“冶城他还在吗?他和越城都好吗?”
“啊,您是说...吴越争霸早就结束了,他们在那儿呢!”
(城墙顺着小孩手指之处,只见朝天宫气派宏伟,只听秦淮河水长流不断)
“吴越...争霸?哦对,瞧我这记性。哎冶城早就易主了。”
“您这是伤心了吗?”
“害,那后来金陵邑呢?我记得是楚威王灭越,在清凉山筑城的吧。”
“哦对,但后来东汉三国,孙权在金陵邑上建了石头城,还在那儿呢!”
(城墙也似那张鬼脸一般,愁苦而又无奈)“三国?啊从战国到三国,从楚威王到孙仲谋,从金陵邑到石头城,如今就只剩这一张鬼脸了啊,历史沧桑,世事难料啊。”
“其实,您大可不必...”(被打断)
(城墙突然想到了什么,激动)“我,我父亲还好吗?”
“你父亲是?”
“明城墙。高筑墙的那面墙啊!”
“哦,他很伟大,屹立六百年不倒。他很好,他一直与你同在。”
“不,更伟大的是那一块块砖,一双双手,一个个令人敬佩的灵魂。”
“他一直都在?”
“是的,一直都在。他留给我们后人的是历史的财富,是精神上的财富。所以我之前想说尽管历史沧桑,朝代更迭,您也不必悲伤。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我们都记着。”
“嗯好好,这样我父亲就没有遗憾了。”
“但是,有一次我梦中惊醒,见一群群穿着我不认识的黄色军装的军队,浩浩荡荡闯入我的家园。无力的我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漫天的血腥味让我一度昏迷...不知沉睡了多久,我在枪炮声中惊醒...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这...那是一群不配为人的禽兽踏入了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前辈们拼死奋战到底,全力挽救民族危亡。14年!14年不知有多少冤魂,多少忠骨,多少.....”
“这...守住了?”(城墙望着远处的灯火繁华,热泪盈眶)
“是的,守住了!”
“守住了!”
“嗯!守住了!”
“你们过得好吗?”(更加激动)
“好,您看吧。这盛世如您所愿。”
(城墙放眼望去,国家和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荒凉,没有家破人亡,没有绝望与悲观。目光再长远些,高楼大厦一个个拔地而起,不同的人们都在自己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铭记过去,我们珍惜当下,我们向往未来。”
“好!那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和平,守护,历史,铭记.....仰望星空,一束束微光点亮了黑夜。太阳升起,城墙明白,这是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