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许之地XXV——酒红沙漠

标签:
旅游 |
离开了我们粉粉的Petra Guest House Hotel
,驱车前往瓦迪拉姆
Wadi Rum Protected
Area约旦瓦迪拉姆保护区,位于约旦南部,靠近沙特阿拉伯边界,占地74000公顷
瓦迪拉姆是位于约旦古城亚喀巴北部70公里处的一片沙漠腹地,以巍峨、险峻的奇山和广袤无垠的沙漠美景闻名于世
这里也是行踪不定的阿拉伯羚羊和阿拉伯游牧民贝都因人的家园。长久以来,贝都因人一直与当地的自然奇迹和平共处,这也就解释了拉姆保护区为何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瓦迪拉姆的岩画、碑铭和考古遗址拥有大约1.2万历史
我们显然是没有本事自己开车在沙漠中驰骋的,事先找了当地的贝都因人向导
先到Wadi Rum visitor center (www.wadirum.jo)和向导碰头
之前与我们邮件联系确认行程的是上面这位Saleem,来接我们的是他的小舅子侯赛因都蛮靠谱的,各种行程报价点击大图可以看到,用手机号码加whatsapp联系即可
侯赛因让我们把车停在游客中心,然后载我们去他们家
就是在Rum Village这个小镇上
家里还蛮大的,进门就听到女人和孩子的笑声,也不知道来自哪个房间
Saleem来了,送上阿拉伯人民一贯的滚烫的薄荷茶
和我们说了大致路线以后(也就姐夫在听,其余俩就摊在地毯上享受最后的清凉),侯赛因就带我们上路啦
这里有称霸沙姆地区最高峰的拉姆山,也有充满阿拉伯风情的沙原,正是这奇山与沙漠的奇妙结合,令瓦迪拉姆成为拍摄火星场景的最佳场所
而在地理学家眼中,瓦迪拉姆与月球更为相似。他们甚至给瓦迪拉姆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月亮谷”。这是因为瓦迪拉姆的地表形状与月球表面环形山极其类似,山峰奇峻如鬼斧神工,沙原广阔如无人踏足的禁地
但其实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另一部电影,上世纪60年代在此参与拍摄的《阿拉伯的劳伦斯》
没错,这次到四大宗教圣地打卡的旅程,我带了本和宗教完全无关的书上路
1917-1918年间,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曾在这里组织游击队,抗击奥斯曼土耳其的部队。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土耳其侵入阿拉伯半岛,与土耳其敌对的英国派遣了有“阿拉伯通”之称的陆军特工T.E.劳伦斯到阿拉伯地区进行活动,通过给阿拉伯人提供枪支弹药,组织他们抵抗土耳其侵略军,为欧洲战场与土军作战的西方军队减轻压力。同时,也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后来约旦等阿拉伯政权的确被英国长期控制)。劳伦斯换上阿拉伯人的装扮,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于是成功组织起了沙漠游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就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来,他的事迹就被大卫.里恩导演拍成一部极为成功的电影,搬上银屏
就是这个乱石岗上面有植物的地方,叫作“劳伦斯泉”
虽然这个泉和劳伦斯并没有什么关系,纯属纪念他吧
侯赛因说给我们40分钟自己爬上去,我们打量了一下觉得还是算了吧
踮起脚不是因为要显高,而是因为沙子太烫
风化的巨大岩石如同城堡,右后方那个山头好三角啊
据说为保护瓦迪拉姆的环境,约旦政府禁止在瓦迪拉姆周边兴建旅馆
至于人类活动,则有那霸田时代留下来的神殿,证明瓦迪拉姆在2000年前已经是一个圣地。今天在wadi
rum地区居住的是贝都因人,一群很奇特的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他们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前,在中古初期,占阿拉伯半岛居民的绝大多数,处在水源、牧场公有的原始公社制阶段。逐水草而居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住的是可以随时迁移的帐篷。养驼、养羊、狩猎、劫掠是他们的共同爱好,也是他们的主要职业。
走了辣么多挑战人类生理和心理极限的地方后,终于学会了外部环境再恶劣,也要保持“礼貌的微笑”
至今不愿意融入主流社会,四海为家的贝都因人估计也对我们这些装腔作势的“城里人”蛮无语的
我们很巧合地遇到三个“统一”服装的人在爬这个red sand
dune
无需摆拍,画面却出奇地美好
容我多放几张硬照
两个男人也爬上去了,没多久就变成俩小点
一望无垠的沙粒随风浮动,就像时光流逝,千百年来中东风云巨变,在这里都化做一粒“红”尘
后来见他们爬得影子都没了,就干脆这样了┓(
打开没来得及看完的《智慧七柱》
书名源自《旧约圣经》的箴言(9:1):“智慧建造房屋、凿成七根柱子”。分别定义为:公义、殷勤、正直、仁爱、节制、诚实和谦卑
到最后也是没看完,回国后打开书,发现还夹带着红色的沙子
一开始企图靠轮胎转速自救,搞得沙尘飞扬还是不行,后来几个向导齐力把车推了出来,大家那个乐呵啊
这个地方叫Khaz'ali峡谷,就是两块大岩石之间一道极窄的狭缝,贝都因人习惯在这里乘凉避暑
侯赛因叫我们自己穿过峡谷,他开车到另一头等我们
这峡谷里还有水井的遗迹,并且还真的有水
这对母女也很厉害,我们坐着车穿越沙漠的时候,就见他们在烈日下徒步。。。
当然游客是可以爬到拱门上面去的
这野山头坡度也就80度左右吧
我到山脚下尝试了下,手脚并用倒是能上去,但感觉下来是个问题啊
敬这些身手好的汉子
侯赛因觉得我不上去太可惜,企图一路把我拎上去,而且他穿得还是是拖鞋这岩石也是滚烫的啊
最后我还是逃下来了
另外两位肯定是要为国争光爬上拱门的
我就在下面给他们拍照
就是他们下来以后看了都不是很满意的样子么
从地图上看,小月亮桥对面的这块大岩石也有名字呢
车子开到一片荒漠,侯赛因说前面有个siq走走40分钟,其实我们不像欧美人士,对在自然景观里徒步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但还没等我们婉转地表达,侯赛因就一溜烟的把车开跑了遮阳伞都没来得及拿下车来
恩,这就是我们家的亲戚,绝对不会拉你一把,顶多回头吐槽你缺乏锻炼,腿部力量不够。世间路难走,全得靠自己
其实我一路穿了一双镂空的水陆两用鞋,就是滚烫的沙子分分钟会灌进来,因此基本上是“活蹦乱跳”走完这一段的
所以说,照片什么都是骗人的
宝宝站起来是这样滴
终于走出了这个siq,大老远看到我们的车,激动地甩裙摆啊
接着是一处比较知名的景点Um Frouth Arch,也就是大月亮桥
我还是先在下面老实呆着
据爬上去的小伙伴说,有一段很陡,人几乎要腾空跨过去不知道这个地方一年要摔伤多少游客
还是老外身手不好的根本就活不到成年就被自己给作死了啊,看在这光滑的岩壁上爬的男女老少都有,穿拖鞋也很常见,还有做这种动作的
这是路上经过的另外一座小拱门
发觉这里的沙漠真的是由远及近呈现出不一样的红色
侯赛因问我们饿不饿,说做饭的打火机没带,要到附近朋友家那里借一下,就又带我们兜了一会去拿
就是我们实在没看出来茫茫沙漠中哪里有他朋友的家啊
贝都因人也确实是人类社会史上一个神奇的存在,之前去埃及的时候地陪就介绍过。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豪侠行为是衡量每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他们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过定居的城市生活。
他们不承认部落传统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长外,不服从任何政权,不承认任何政治制度,没有纪律秩序和权威的概念,也没有定居社会所具有的政治组织。凭著血缘关系,他们把家庭结合成氏族,把氏族结合成部落,又把部落联合起来成为部落联盟。今天的贝都因人,除了在约旦南部以及接壤的沙特阿拉伯定居,还在利比亚定居
最后侯赛因在一块岩石下的阴凉处给我们准备午餐
用一圈石块围成的“灶”
把罐头肉加热,切好水果,配上馕,还有不可缺少的热茶
虽说贝都因人崇尚自由,但我觉得他们还是蛮有仪式感的,照我们说,这么热的天吃吃干粮得了,还费劲生什么火啊
或者说,按我们“吃苦耐劳”的体质,一顿不吃都没关系
感觉这位向导小哥还是属于比较腼腆的,可能刚刚出来“接活”没多久
这个景点真的是和“阿拉伯的劳伦斯”有关系了——Lawrence House
其实在《耶路撒冷三千年》中也提及了劳伦斯的这本自传,只是没想到是因为这个原因——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话说,上面这位劳伦斯还有个表弟也蛮牛逼,被称为“犹地亚的劳伦斯”
在这块大岩石上还保留的壁画叫做Anfishieh
Inscriptions,似乎描绘的是一个商队,有骆驼、商人、货物,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公元前3-4世纪到纳巴特时期的,说明那时这里曾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商路
沙漠深处的这些帐篷,是晚上为客人camping的,我们一行三人都在撒哈拉camping过,所以这次就不在沙漠留宿啦
侯赛因又开到一处沙丘下停下来,示意我们可以下车拍照
我们就拍了两张人家游客玩耍照
快要驶出酒红沙漠的时候遇到一队骆驼
一日游的最后一站是一处古城遗迹
当地人从泉水以管道引水下山,流到一处水槽里,只不过我们到的季节并没有水
其实主要想拍姐夫后面的日照金山来着
给了小费,告别贝都因人向导,我们取车继续上路,顺便看看了今日健身记录怀疑是不是和上面那队骆驼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