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许之地XVI——在耶稣诞生地发现巴勒斯坦小哥和我们有同一个FatherMa!

标签:
旅游 |
让伯利恒举世闻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里也是耶稣降生地,是基督教圣地,建有耶稣诞生教堂,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又有拉结墓,故亦为犹太教圣地。因此,这个人口约3万人的小城,每年吸引着全球数百万教徒前来朝圣。
在驶往耶稣诞生地的路上,我们和Micheal随口提起车上的这个行车记录仪,没想到Micheal说是他通过Ali Express买的,国际包邮两个月到货,双十一的时候他也会去抢购打折商品——好吧,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先放一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Father Ma”
记得地下车库是从一家珠宝店走上来的,这沿街的马赛克壁画还蛮好看的
另外两位都尽量和我保持距离,因为他们觉得我这身打扮太丢人了!
当地的警察局,照片比较抢眼
这些都是巴以隔离墙上的涂鸦照片,令人无奈啊
沿主诞教堂南侧的乳洞街,不远就是耶稣一家曾避难的乳洞圣迹
Milk Grotto Chapel圣乳教堂,也有翻译为乳洞教堂。。。
约瑟带着全家逃去埃及时,曾在这里躲避希律的追杀,玛利亚滴落的乳汁,把石头变成白色。2007年,一座现代教堂开始启用,每日都有修女在这里静默祷告。
这里同是基督教和穆斯林的圣地,对新妈妈和希望受孕的女性最有吸引力。岩壁常被朝觐者刮下粉末,传说对催奶和受孕有奇效。官方说神奇的白色粉末,只能亲自刮取,任何海外代购都是无效的。
教堂里来摩拜的人比较多,尤其是女性,大家排着队依次走近那块圣神的岩石,就是没人觉得这个婴儿时期的耶稣这样供奉着有点吓人么。。。
Manger
Square马槽广场,位于伯利恒的中心,圣经中耶稣的诞生地,奥马尔清真寺和圣诞教堂都位于这个广场上面。伯利恒老城区也是最大的宗教纪念品生产中心,专门生产以橄榄木与珍珠贝为原料的圣物,还有刺绣工艺品。确实在老城区里看到很多地方有橄榄木做的圣婴,还是觉得放在家里吓人
Church of the Nativity主诞教堂
开放时间:
夏季 6:30-12:00 14:00-19:30
冬季 5:30-12:00 14:00-17:00
门票:免费
网址:http://www.sacred-destinations.com/israel/bethlehem-church-of-the-nativity
主诞教堂,也被称为圣诞教堂,传统认为耶稣诞生于此地。这里也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基督教堂。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新成员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遗”。教堂的入口是一个仅有1.2米高的门洞,大家整理衣冠,排队入内。其实原本门口是一扇高大的拱门,中世纪欧洲十字军远征并占领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后,遭到当时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为阻止阿拉伯军队,尤其是阿拉伯骑兵长驱直入教堂,他们把圣诞教堂的大门用石块严严实实地封闭了起来。后来,为了便于教徒出入,才又在密封的原门上劈出了这孔小洞。
其实教堂里面很多地方还在修缮,教堂的向导还拉开地板上的暗门,让我们看从公元4世纪康斯坦丁时期保留下来的马赛克地面。来朝拜的信徒众多,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教派的人们进行着各种我们看不懂的仪式
教堂内光线昏暗、烛光摇曳,从这个被叫作“十字军穴阶”的小楼梯下去便是最著名的耶稣诞生的那个马槽所在之地了
圣诞洞,即是耶酥诞生时的“马赫德”山洞。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后来,泥马槽被人用银马槽所替代,再往后,银马槽又被换成了一个大理石圣坛,上面镶嵌着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银星以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并镌刻着拉丁文铭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圣坛上空悬挂着15盏属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油灯,昼夜不灭地映照着这块狭小却牵动10多亿基督徒的神圣角落
这枚“伯利恒之星”始刻于1717年,但1847年被盗,1853年又用一几乎乱真的复制品代替
好不容易挤过众多信徒,钻到马槽底下近距离观察了下,感觉这大理石已经被广大教徒们摸得油光发亮了
史料记载,圣诞教堂为康斯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所建,属亚美尼亚东正教。公元325年海伦娜来巴勒斯坦朝圣时,选定2世纪圣·贾斯汀考证的这个圣诞洞穴为址,历时14年终于建成了圣诞教堂。千年来圣诞教堂屡遭地震和战火洗劫,目前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教派联合管理。
圣诞教堂也被认为是自基督教早期以来,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和沧桑磨难,仍然得到几乎完好保存的为数寥寥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看这些颜色深暗、年头久远的颂扬耶稣和圣母的画像就知道啦
据说在每年圣诞节时,教堂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也会有众多名流参加
圣诞教徒外面的花园空间也不小,但是实在游客众多,我们也就没怎么拍照片——突然明白约旦河西岸其他景点的人流都到哪里去了
这个是复刻首先拥抱耶稣的牧羊人的田野场景,实际发生地也建有教堂,我们没有去
圣诞教堂的地下室内,是哲罗姆纪念堂
这又是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了——公元386年,一个名叫哲罗姆(又译耶柔米,公元340--420年)的神甫来到伯利恒,在教堂里距“马赫德”山洞很近的地方隐居下来,专心致志地编写《圣经》注疏,并将《旧约圣经》译成了新拉丁文本。哲罗姆被认为是伟大的译经家,他的《旧约圣经》译本,至今仍是天主教的最权威译本,为圣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实伯利恒还有处宗教圣地——犹太人始祖雅各之妻拉结的墓地,我们此行没有去,穷游上是这样介绍的,还蛮有意思的,尤其是那个“防弹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