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每天下班回到家之后时间尚早,天色未晚,于是我就带着乐乐到小区附近溜达一下,借此机会多亲近亲近。
当我们路过小区里一个小超市的门口时,乐乐自言自语地念叨:“不能进去,叔叔(老板)会骂!”我感到奇怪,不知道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连忙纠正孩子:“不会的,乐乐是个乖孩子,乐乐不会乱拿人家东西,叔叔不会骂的,乐乐有礼貌,叔叔很喜欢乐乐呢!”乐乐听了,将信将疑的样子,跟着我复述:“叔叔不骂,乐乐很乖!”
当我们走到小区外面一个美容店门口时,我瞅见店里的女店员闲来无事正在独自跳健身操呢,想着小家伙以前很喜欢看店里的几位阿姨在店门前排队做操的,偶尔还会跟着阿姨手舞足蹈学得有模有样的,于是让乐乐看店里的阿姨。结果乐乐马上说:“阿姨会骂!”但是事实上女店员见到我们马上热情地跟乐乐打招呼叫“小朋友好啊!”
如此这般的事情总是在我们走到人家店门外时就发生,乐乐总是坚持说:“叔叔会骂的!”“阿姨会骂的!”我由此明白了:婆婆对孩子采取了过度的恐吓教育!
本来吧,老人家怕小孩子跑进人家店里、不好管理,适度地给孩子一些恐吓,未必是坏事。但是按照乐乐现在这个表现,定然是奶奶不分青红皂白地,不区分情况地,告诉孩子只要进人家店门就会遭骂。我很是难过,本来就很懂事的一个孩子,硬生生被奶奶吓得到哪里都是畏首畏尾的了,真当背离了我们教育培养孩子的初衷。
为了让孩子相信我的解释:“叔叔阿姨不会骂的,乐乐有礼貌,叔叔阿姨还喜欢呢”,我只好带着孩子进了几家店里,让她在店里转一转,挑一两样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付钱买走,走的时候,再教着孩子跟店主或店员交流,这么懂事可爱的孩子,店主和店员们当然是夸赞和喜欢的表情,乐乐也就放心和自信了很多。
虽然明白是婆婆的不当教育让孩子到处感到恐吓和担忧,但是回到家里我也不好直接批评婆婆,只好假装跟她念叨:孩子以前挺活泼开朗的啊,怎么现在走到哪里都担心被人骂呢?看来我们大人得多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啊,多给孩子信心和支持呢!
周末在早教中心,遇到位相熟的孩子家长,无意中聊到她也有同样的困惑:家里老人为了让孩子听话、好管理,总是喜欢恐吓孩子,结果现在孩子特别内向,出门在外连开口叫人一声都不愿意,让做妈妈的很是担心和难过,都想着如果长此以往,还不如自己辞职回家带孩子呢!
我想:恐吓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对于一些胆子太大的调皮孩子,适当的恐吓可能会让孩子稍有约束,不至于到处调皮闯祸。但是对于已经很温和懂事的孩子,有时候一点点的恐吓,可能都给孩子巨大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结果,实在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成了伤害和错误。
—————————————————————小事随记分割线——————-——————————————
昨天,给乐乐洗澡的时候,小家伙手舞足蹈的,结果不小心把我的眼镜架给折断了。
挺生气的,担心找不到替换的旧眼镜我周一上班开车都成了问题了。但是还是尽量压制住火气,稍微批评了孩子几句:“妈妈不是说了不好碰妈妈的眼镜的吗!你看妈妈眼镜坏了都看不清楚了!上次你不是也把妈妈眼镜给折断了!”——话音刚出,我又开始后悔提到上次。孩子犯了错,不该旧账重提。这样不好。
面对折断的眼镜,乐乐也有些手足无措。为了给孩子找个台阶下,我问她:“你把妈妈眼镜打坏了,该说什么啊?”小家伙还没有反应过来,犹豫了一下:“没关系!”呵呵,搞得我和婆婆哭笑不得。“要说‘对不起’,知道吗?”我忍住笑一本正经地纠正。
小家伙知道做错了事,但是好像也不想说“对不起”,就时不时地跑到我跟前,很温柔小心地叫“妈妈”,见我忙着找眼镜,自己乖乖地跑到一旁去玩。
还好,找到了以前的眼镜做替代。晚上睡觉的时候,小家伙本积极主动地想替我放眼镜,我本能地叫了一句:“不要碰妈妈的眼镜!”小家伙立刻胆怯地收回了手。唉,小家伙也还存在着心理阴影呢!
半夜里,乐乐竟然梦哭了好几次,都哭喊着“妈妈”,我想,估计是眼镜事件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了吧,因为我实在是个难得板着脸批评孩子的人,今天急得有些变脸了,虽然一再克制,但是孩子还是感受到了,所以心里总是有些担忧和难过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