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的一刹那
(2009-10-02 00:26:54)
标签:
一罗预
一须臾
一念
梵文
法显
印度
杂谈
|
分类:
非主流话题
|
人生数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刹那。
有书上说,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按古代印度《僧只律》解释:一刹那即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叟,一日一昼为三十须叟。照此计算:一须叟为48分钟,一罗预为11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一刹那”这个词来形容极为时间短暂。端详着摆放在眼前的这些留下了时间划痕的照片时,便忽然有了一刹那的感觉。或许会忽然记起,当初按下快门的一刹那,摆放在眼前的是那些鲜活的面孔和弥足珍贵的青春记忆,悠远而绵长。
其实,“刹那”一词是梵文(古印度人使用的一种语言)“Ksana”的音译,而“Ksana”是佛教中用来表示最短时间单位的一个词。
在东晋佛陀跋陀罗和僧人法显共同翻译的佛经《摩诃僧祗律》(该书的梵文本是法显在晋安帝义熙八年也即公元412年从印度获得并带回中国的)卷十七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我们不难做出如下的推算:一日一夜24小时中有30个“须臾”,600个“罗预”,2000个“弹指”,24万个“瞬间”,480万个“一念”或者说是“刹那”;再进一步细算,因为一昼夜24小时共有86400秒(440分钟),那么一须臾则为2880秒(48分钟),一罗预为144秒(2.4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
而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唐朝玄奘法师在其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该书一般略称为《俱舍论》,编著者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世亲造。该书可以说是小乘佛教教理集大成者)卷十二中写到:“何等名为一刹那量?……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凡人一念有九个刹那。一刹那时有九百生灭,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类似的说法亦见玄奘《大唐西域记》及发合思巴造.沙罗巴译《彰所知论》卷上《情世界品·第二》)。据此我们可以推算出:过去的一时等于现在的1小时,一牟呼栗多等于48分钟,一腊缚等于96秒,一怛刹那等于1.6秒,一刹那等于0.013秒。这样算来,“刹那”所代表的时间与《摩诃僧祗律》中的相比就差了0.005秒。但不管怎样,“刹那”所代表的时间都是极为短暂的,也就是一个心念起灭之间的事。由此看来,人们常说的“刹那即是永恒”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此刻,一刹那,有了岁月的足迹,历史的表情,让我们驻足、凝望、回味无穷。
此刻,一刹那,有了冬的开启、春的青涩、夏的丰腴、秋的成熟,让时间的华痕、记忆的残片,连成了生命的光河,涤荡我们的稚气,洗涤我们的思想,丰厚我们的底蕴,让我们破茧化蝶,博采知识的芬芳。
此刻,一刹那,又仿佛让我们站在了二十七年发展的高处,对成长进程中的那片历史丛林地带深情回望,惊鸿一瞥,情深而意长。
诸多身影,就这样一刹那扑面而来,与我们相遇又擦肩而过。与其说他们在奔跑着消失,不如说是正以回肠荡气的姿势冲进历史。一刹那,又让我们从历史中回头去注视下一轮的青春征程。
过去的已然随刹那逝去,过不去的也无须多虑,也许考虑的多了,原来的结已经打成了死结,刹那的历史会让死结逐渐的松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