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桩爆炸案几封剧毒信令美国风声鹤唳

(2013-04-18 14:30:38)
标签:

波士顿爆炸案

分类: 华府小记

     17日上午,一封寄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带有致命蓖麻毒素的信件被截获,前一天美国国会截获的一封寄给参议员罗杰·威克的“毒信”中也检测出了同种毒素。两封信的落款都写道:“我是KC,我批准这一信息。

与此同时,民主党参议员莱文、共和党籍参议员杰夫·弗雷克等多名议员的办公室也报告收到可疑信件。此外,美国国会两个参议院的办公大楼也发现了可疑的包裹和信封,警方紧急撤离了其中一座大楼一楼的人员达一个多小时。

这些有毒及可疑信件的出现,恰逢美国正在全力追踪两天前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嫌犯之际,这起尚未破案的爆炸案导致3人死亡,170多人受伤。这一连串的事件,使得华盛顿以及全美各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此情此景,不少美国媒体都提起了与12年前“911”恐怖袭击之后一周出现的利用信件发动炭疽攻击事件。从2001918日开始为期数周的,有人相继把含有炭疽杆菌的信件寄给数个新闻媒体办公室以及两名民主党参议员,该事件导致5人死亡,22人被感染。

     直到2008年,炭疽攻击事件最主要的嫌犯艾文斯才被公布,当曾在一家生物防御实验室工作的艾文斯得知自己即将被逮捕后便服用了大量对乙酰氨基酚自杀,此案因此成为悬案,至今尚未破案。

这次的“毒信”事件与当年的炭疽攻击事件何其相似,特别是两者都出现在重大恐怖袭击之后。巧合的是,联邦调查局(FBI)对两起案件的判断都很相似。17日,FBI认为,没有证据显示“毒信”事件与波士顿爆炸案有关。而在当年的炭疽攻击事也被认为与“911”无关。

 还有一个共同之处是,两起事件的嫌犯都在信中留了言。炭疽攻击事件的嫌犯在寄给媒体和议员的信中写下了“美国该死”、“以色列该死”、“真主至上”等字眼。而今次寄奥巴马和威克的信中则写着同一段话:“看到一个错误而不去揭露它, 就是在不断的成为这个错误的一个沉默的同伙。”

 不同的是,炭疽攻击事件嫌犯的留言大致能捕捉出他的动机、信仰等蛛丝马迹,而今次“毒信”事件的嫌犯留言则让人摸不着头脑,究竟他所说的“错误”为何没有人能凭空猜测。

 在波士顿爆炸案闹得人心惶惶之际,“毒信”事件更增加了几分紧张气氛。在各种信息满天飞之际,美国媒体也集体摆了一次“大乌龙”,当天下午早些时候美联社、CNN等诸多美国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波士顿爆炸案嫌犯已被逮捕。但过了不久,FBI便否认了这一消息。

在官方调查迟迟未见水落石出之际,有美媒挖出了更多历史巧合,包括诸多重大伤亡均发生在“血腥四月”。例如1993419日导致80余人死亡的围剿大卫邪教的得克萨斯州韦科惨案,1995419日造成168人死亡、逾800人受伤的俄克拉荷马州爆炸案,1999420日导致13名师生死亡和24人受伤的科伦拜校园事件以及2007416日导致3323伤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等。

上述历次重大惨案的日期相差只有数天,这种巧合让人不寒而栗。由于波士顿爆炸案仍未侦破,而新的“毒信”事件又接踵而来,人们忧心的是:这个“血腥四月”究竟是已经结束还是刚刚开始。

在一天的慌乱之后,美国司法部17日晚些时候的一纸声明终于让人稍感安心,涉嫌给奥巴马和威克等人寄“毒信”的一名嫌犯当天下午在密西西比州的住所中被逮捕。该名嫌犯名为保罗·凯文·柯蒂斯( Paul Kevin Curtis),其中间名与姓的首个字母恰好就是“毒信”上落款的“KC”二字。

如不出意外,“谁是KC”总算有了答案。至此,阴霾重重的一天在夜幕降临之际总算有了一丝亮色。然而,对于诸多美国人而言,今晚仍无法“高枕无忧”,因为他们还在等待揭开伤害他们的亲人与同胞的波士顿爆炸案凶手的真面目。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