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的
冒着对大雨预告的不恭,刚刚看完台湾表演工作坊的剧《这是真的》。说是剧,如果再追问深究,我还真说不清这是什么剧。因为它即是话剧,又有舞,而且是现代舞、芭蕾舞、踢踏舞全有。剧中还有唱歌,有脱口秀,有美食电视栏目,还有疑似杂技的表演……甚至还可以找到哑剧、喜剧和京剧的痕迹。
但上述的这些表演艺术形式又都不是在其经典形式上出现的。
一部传统戏剧或电影都讲究三一律,要有悬念,有故事,有矛盾和解决……现代戏,一般也有一个故事框架和所谓的情境氛围。
这些,在《这是真的》中也没有。
我甚至无法讲出一个概括全剧的故事,虽然我知道它的结构,也能讲出每一个场景。
给这种表演形式定义就太难了。
但丁乃筝居然就编了这么一齣戏,导了这么一齣戏,而且好看。全场观众跟着戏走,没有一个抽签的。
看戏的时候我就在想,这齣戏的“动机”是什么,吸引人的又是什么呢?
情绪!
丁乃筝抓住了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爱,爱的痛苦,爱的无奈……但她尽可能地摈弃了故事,保留并通过各种表演形式渲染出故事中的情绪和色彩。情绪和色彩,这也是真的。
就像她在剧中用的许多透明道具,桌椅板凳,忽隐忽现,若有若无,既是真实的,又是不存在的。观众感受到的也是表演带给它们的情绪和色彩。
最近我集中看过几齣“表演工作坊”的戏,丁乃筝编导的《弹琴说爱》,赖声川表到的《暗恋桃花源》、《旅途中我们说相声》和今天的《这是真的》。我觉得“表演工作坊”的各位艺术家是真正能掌握和提炼住生活中的情绪并能够熟练地将其升华,传达和感染观众的大师。
但今天的表演也有一些遗憾。
演员的台词弱,有些字句和剧本中的情绪没有能准确传达给观众。与舞蹈和动作相比,台词的水准弱了一点。
吊威亚有点蛇尾,没有像创作者希望的那样将舞台和观众的情绪推上去。本来到萧邦双人舞时,观众已经懂得了一切并神感身受,可以结束了。到拉赫玛尼诺夫时,没有更高明的手段就是添足。可惜这一段一反表演手段服从情绪的创作主旨,手段代替情绪成为了目的。
吊威亚的舞蹈编导和表演都是很难的,到现在为止世界上也只有一个舞蹈团队专业从事这样的表演。经典之作就是法国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结束的那一段。那太美了,如果一时还没有找到达到那种境界的语言,就宁愿暂时不做。
今天的雨不大,再加上这样美好的演出,冒险很值得。
这是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