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初次练摊

标签:
民族传统民间工艺国际杂谈 |
在巴黎初次练摊
爱马仕负责家居产品的Valerie
Enlart女士在展览现场
我于2011年9月6日至15日携带20余件以七月工坊(July-Chow)为注册品牌的中国传统风格的透明艺术家具,在法国巴黎参加了Maison & Objet展。
Maison & Objet(中文暂用名: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是作为欧洲历史上首家专业高端家居装饰展,融入“巴黎-创意之都”系列的活动的。它现在的展览面积已达135,000平方米,参展商超过3,150个,每届专业参观者超过85,000名,其中近一半为国际观众。展会每次都会通过中国某个组织组团,人数基本上在800到1000名左右。
展会不对外售票,只对国际家居设计师、建筑师和包括全球高档家居品牌供应商等相关专业人士开放。
Scènes d‘intérieur ( 顶级室内装璜馆,即国际著名的7号馆 ),作为Maison & Objet博览会(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的一部分诞生于1995年,它是家居装饰领域重要的国际品牌展 ,专门展示世界各地顶级的家具及装璜设计大师的作品。Scènes d’intérieur展馆所强调和敬重的是原创理念、高端设计、以及永恒的现代主义表达或古老设计的重新表达。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申请参展的设计师(厂家)都要经过组委会严格的资格审批,对设计师及设计作品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
经过几乎一年的各种考核,这次给我的展位就在Scènes d‘intérieur F92,即7号馆,F通道(最靠外侧的通道)92号展位。
给我的参展邀请函是这样写的:“鉴于您是Maison & Object展览会自成立以来首次应邀来自中国的时尚设计师,我们确信您的这些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必将使不仅法国观众,而且包括全世界的观众更好地欣赏到中国从古至今悠久的艺术的魅力”。
正式展览为五个整天。在这五天中,除将近2000名一般参观者外,我们的展位着重接待过500多名朋友。已经统计出来的有40多家国际专业媒体的采访;建筑师、设计师、销售商(公司)300多人;有意合作的制造商和材料商50个左右,等等。
这次参展,我最强烈的印象有以下几个:
一、这个零的突破很重要。
我是Maison & Object开办以来第一个参展的中国大陆设计师,而且是直接进入Scènes d‘intérieur馆,即7号馆,在展览期间引起了震动。
在布展的第一天,一个完全是法国人样子的工头隔着满地的箱子大声问:“你们是中国人吗?”
“是……怎么?”
“我爷爷是上海人,我在这里工作好多年了,第一次见到中国人来这里(参展)……我真高兴!”
他还跨过大大小小的箱子,过来和我们握了手。
第二天,还是布展时间。协助我们工作的法国朋友告诉我们,这次展览的新闻办公室和展览的主办方已经传开了:七号馆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展位!
其他展位的工人和参展人员也开始来我们的展位问东问西。
开展后,一个来自杭州作纺织品生意的女士充满感情地说:我年年来看展览,七年了,第一次看见中国人参展,而且是在7号馆。我太激动了。
一个来自宁波的进出口商也很激动,说他14年了,年年来,这是他第一次看见中国人参展,太高兴了。
表达这种心情的中国人每天都有很多,外国人则更多。他们都很高兴能在这个展览会上看见中国人,中国风格的时尚作品……
有的中国人干脆说:你是中国的英雄。
……
开展第一天,展览主办方首席执行官陪同一批贵宾参观,走到我们的展区时特意停下来说:这是我们第一次邀请到中国设计师来参展,也是这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展位……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他的介绍引起各国贵宾们纷纷驻足参观并留影纪念。
二、坚持文化传统,才能有国际交流。
我们的展位有两个非常惹人注目的要素:展品本身和展位布置。
7号馆的各个展位基本遵从了目前流行的低调豪华风格的布置,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施工都讲究到了极致的水平,展位大多有展台,使用高级地毯或地板。
而我们的展位则是平地铺地毡,薄薄的一层。再加上两侧展板灰秃秃,脏乎乎,初看时是实在提不起精神来的。
随着一片一片的薄纱陆续上“墙”,来来往往的人也开始注意我们的展位,甚至驻足观看了。这时我发现我们的工作人员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了开来。待《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全部展开时,我们一个工作人员开心地高喊了一句:还真可以呀!
待三块红纱都垂落下来时,我们的展区已经又饱满,又漂亮,简直靚极了。
以后八天中,许多人是根据展会内部的口传知道我们并来看我们的展位的。
画于1300年前的《韩熙载夜宴图》有56个不同的人物形象,40件家具和乐器,是流传至今最早描绘了家具艺术的中国画。
它本来表现的就是一场家庭聚会。因此,我这次参展的作品也基本上也按客厅的原则布置,66平方米的展位在展览期间真的就是一个66平方米的客厅,任何座椅都可以随便坐,没有过多的展览感觉。
5天内,我们招待了数以千计各界朋友和宾客。
对我们展览风格非常欣赏,甚至要求买《韩熙载夜宴图》的人也很多。
这次带去的展品包括了我几个系列的作品:大中堂系列、颐和园系列、青花系列、透明依旧系列等,都是既有浓烈的中国传统风格又不失时尚气息的作品。在整个展览的八个展馆中,独树一帜,非常醒目。
“精彩”、“太棒了”、“用时尚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传统”、“漂亮”……包括布展期在内的九天里,赞赏声一直不断。
展览效果完全可以用“轰动”两个字来形容。
有一个年近50的德国女士专门从4号展馆到我们的展位,看完我们的作品后,非常郑重地说:我第一次看到中国人不是模仿别人,而是自己设计的作品——而且设计得这么好!你们和别的中国人不一样……祝贺你们。
这番话虽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某种误会,但其核心意思代表了外国人的认识和认识的转变。
三、用高档实用艺术打开文化交流的局面。
这次,我们参加的是最权威的国际家居设计艺术展,我们作品的中国风格的时尚性引起了各国设计师的关注,不但有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也有俄罗斯、南非、沙特、黎巴嫩、菲律宾、卡塔尔、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有设计师个人,也有爱马仕、芬迪、卡地亚这样的世界名牌的家居设计主管人员;还有法国著名的家具制造厂商主动要求合作……展览时合作和购买意向踊跃,展览后的邮件不断。
爱马仕甚至专门邀请我们参观它的总部,进行了有意义的接触。
吉美博物馆的国际合作部负责人也对我的作品表示感兴趣。
有一个俄罗斯设计师在我们的展位逗留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提出希望我帮助他们在一个豪华建筑中布置一个“中国屋”,并在其面积达9公顷的花园中设计并建设一个中国花园。
虽然我们参加的不是画展或演出,但搭建的同样是扩展中国文化和软实力影响的平台。展览刚刚结束,参展的商业效益还没有展现出来,但可以看到的是:这些百分之百中国风格的高端时尚作品的潜在购买者是欧美中产阶级,甚至是上流社会,在发展中国家则是皇族、社会精英和经济上层人士……因此,其远期文化效益一定是积极的。
经过这次参展,我感受到:
1.传统美术、工艺品、演出是对海外宣传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以实用器(包括服装)为主的时尚设计作品,影响同样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在融入国际文化环境的同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以实用器为主的时尚设计作品要以设计师为主。中国不少厂家多次申请参加Maison & Objet展都被拒绝,很大原因是产品特点不强,缺乏独特新意。
国外时尚名牌,无一不是从设计师品牌或家族品牌发展到公司品牌的。这条规律值得重视。
3.我们多次被问道:你们的东西好是好,但是中国人设计的,又是中国制造,为什么要这么贵!一开始,我的工作人员还解释成本问题。后来,我要我的工作人员再遇到这种问题就干脆说:如果你要经营便宜货,请不要找我们。
由于提出这种问题的人确实不少,也并非就是恶意,但我从中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形象有低质、低价的不良成份在其中。我认为,只有坚持在中国传统风格上的时尚设计,坚持高质量的制作,才能逐步扭转“中国制造”的不良形象。
用“中国设计”逐步取代“中国制造”的形象,才是中国真正从大国逐步走向强国之路。
四、了解并掌握国际时尚风向,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时尚和传统有同一性。
国外名牌,无论是服装、手表、首饰还是各种用品,其实都是各自有各自的传统的。
中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工艺当初就是为制作实用器而诞生,其追求的也是当时的时尚……只不过后来与不断变化的文化大环境逐渐脱节了而已。
另外,我感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工艺、风格并不冲突。通过精心研究和设计,使其工艺和风格得到新的生命,走向国际高端市场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样,可以用工艺养工艺,使这些原生态工艺和成果得到真正的认可和保护。
真心希望从事设计的年轻朋友们能从我的切身经验中看到自己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