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杨澜访谈录》

(2011-07-07 13:39:39)
标签:

杨澜

李天

陈艳明

邓陆

访谈录

杂谈

我与《杨澜访谈录》

 

除杨澜本人之外,《杨澜访谈录》初期的核心创作人员是李天、陈艳明。

我们都明白访谈节目就是主持人的艺术,所以当时所有的参与者都自觉保持低调,都是默默的幕后人员。

我刚受聘于阳光卫视,还没有正式上班,杨澜就和我说制作部门现在已经有人在工作了,是一个已经和她合作多年的导演,希望我能和他合作得好。我说,没有问题。

这个导演就是李天。

李天是一个很聪明,要求自己很严格的人。他熟悉导演业务,也熟悉设备和一切与电视有关的事。他看书很多,是我身边在看书方面唯一能与我叫阵的人。

难得的是,这样一个较真的人很有幽默感。

除了李天之外,其他创作和技术人员也都是《杨澜工作室》的老班底。李天是这个班底的灵魂人物。

陈艳明也是一个非常有幽默感的导演,这在女导演中是比较罕见和难得的。她是广东人,和李天一样,也是一口好英文。

和他们合作,我是领导,但我宁愿将自己放在配合和服务的位置上,更希望向他们学习更多的东西。因为他们不但敬业,而且业务能力真的是非常强,非常专业的。

我专一负责《杨澜访谈录》后,将我在字幕中总策划和总监制两个头衔前的“总”字都抹掉了。因为这是一个集体的创作,他们不挂总导演,我怎么可以挂总监制和总策划呢?再说,那时也没有一个不“总”的人参与此事了呀。

 

杨澜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不能用简单的聪明或机灵来形容。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为此,她会非常执著和坚定。

杨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绝不俗气。

无论“我问固我在”还是“一问一世界”,杨澜的发问是不能八卦的。她对八卦,甚至说对用“问”来讨好观众,完全没有兴趣。这是杨澜和其他主持人最大的不同。

另外就是,杨澜用功。杨澜在工作中不摆架子。她会仔细看我们的策划案,提出问题,也会肯定我们的工作,赞美策划案中的“高光”。

这两点也是我做《杨澜访谈录》觉得过瘾,有成就感的原因。

 

杨澜对策划案和各种准备的要求很高,但我相信,那时的团队虽然人很少,不仅仅是合格,而且是高质量的。

每一期的策划都要面对许多选题。这些选题有杨澜本人建议的,有导演选择的,朋友们推荐的,也有我自己拟订的……我和导演们要从这些选题中选择适合当时的气氛,可以联系得到,有故事的访谈对像(嘉宾),深入策划,然后提出几个问题系列,供杨澜考虑。我们会详细列出选择这些问题的根据,问题的点和问题的发展方向,虽然是两三张纸,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这个团队不但要策划,拍摄和做后期,还承担着大量的外联和调研工作。深知还要自己理账,贴报销单……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有专人去做这些事。这些事只能是导演本人来做。

有些导演两三个星期做不完一期节目,有的导演两个星期做三期节目。功力和水平的差距马上就显现出来了。

 

后来邓陆加入了《杨澜访谈录》,分担了一部分外联和后勤工作,大家才有了一口气可以松松。但业务本身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加班几乎是常态。

 

一开始,《杨澜访谈录》是两周一播,后来变成周播。由于受到大众的欢迎,广告和销售部门突然提出要求一周双播,即每个星期播两次,一年播104集,加上备播,一年要制作110集左右才能安全!

这简直是笑话!因为不但要有内容,而且要联络到国内国外有分量的嘉宾……对于一个只有五六个人的创作班底,这不啻于是诺曼底登陆的强度了。

质量如何保证!

 

这还不算杨澜本人的时间安排是否可能。

杨澜那时已经是社会名流,每天都有社会活动,基本的交通工具是飞机。每周让她配合其他条件,完成三集以上的工作量,简直不可想象。

在销售和广告部门坚持,制作部门无法做出决策的情况下,当时的制作部门的头头陈汉元老师忽然说:“只有一个解决办法能满足这个要求!”

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他。

“……让周老师全权负责这个节目的制作!”

 

陈汉元老师真不愧是老法师,老谋深算……因为给我全权是假,那时我在制作方面已经有足够的权力了;要我负全部责任才是他的算计所在。

 

就这样,我们这六七个人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真够难为李天和陈艳明的,因为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工作都压在了他们两个人的肩上。

摄影师小霍的工作量更是翻番。

邓陆的工作是无形的,但她帮我减轻了许多事务性的压力。

 

结果呢?

我们做到了!

 

到我离开阳光卫视时,我们一直保持着速度和质量,保持着《杨澜访谈录》的高收视率。

我也从工作中,从我的合作搭档们的工作中学到了许多。

我想,陈汉元老师当初的判断可能是对的。他后来亲自选择代替我工作的是三个人,而且都是此中高手。

 

还有一个题外的故事。

阳光卫视刚成立半年左右,有一次我和公司高层同仁聊天,他说公司内分吴派、徐派和杨派。吴派、徐派,我当然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但杨派是谁们,我却一无所知,茫然地问他:杨派都有谁?

“你是头呀!”

我哈哈大笑……

我和杨澜就是工作关系,上下级关系,没有一点私人来往。除了第一次面试喝过咖啡,以后连一顿饭都没单独吃过。再说我这个人从来不结党,不喜欢小圈子,这是我十年监狱生活养成的习惯。因为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不搞小圈子最安全。

 

我前面说过,杨澜是一个智慧的女人。

她也是没有圈子,不要圈子的人。

她创立阳光卫视是一个非常睿智,非常大胆的行动,对她这个创意我佩服得很,因此才自行投信报考。

她后来放弃了,我也是很遗憾的。

虽然那时我已经不在阳光卫视了。

 

李天和陈艳明后来先后离开了阳光卫视。

邓陆还在那里。

我很怀念那时《杨澜访谈录》那个“特别能战斗”的创作小集体,怀念曾与我共同承担责任、与我分担困难的搭档们。

 

也祝杨澜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挨搧的滋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