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的哥”
(2011-05-28 01:52:52)
标签:
份儿钱汽油钱修车钱劳动法杂谈 |
可怜的“的哥”
“的哥”这个词我并不喜欢。“打的”也是流行后很久才改的口。从英语Taxi到港式广东话,再经上海到北京,这个词显得怪怪的,就像“有吃啦”,“有看啦”……
文革刚结束时,北京就两家出租车公司,首都汽车出租公司和北京汽车出租公司。如果想要车,必须打电话,有熟人就有车,没有熟人,就没有车。
后来,出租车开始为社会服务了,司机的谱儿哪叫一个大!想让出租车停下来拉你,要举着钱在马路上晃。司机眼神都贼,车虽然开得飞快,但远远一看就知道该停不该停,晃的是人民币,不停;是兑换券,停。
停下后,并不急着让客人上车,而是问:去哪儿呀?报了目的地后,司机就要出价了。你如果要还价,他开起车就走。
有一朋友从北京站下车,说要去五棵松。
五棵松?那可远喽,一棵松、两棵松……哎呦,五棵松呢……这么着吧,给我一百快钱,算我倒霉……
那时一个成熟的工人,一个月也就是四十多块钱。
文革结束,最吃香的工作是算盘(机关会计),方向盘(机关司机),听诊器(机关卫生所),人事章(人事干部),都是圆的。后来有点开放了,个体户、空姐和出租车司机就成了北京收入前三名。想进出租公司开车是要有门路的。
再后来,各种出租公司有如雨后春笋,其中最著名的是中信出租车公司,一水的高档车,日产和奔驰……
但出租车行业的发展一直是受限制的。
因为经营出租车利润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出租汽车司机成了北京最可怜的工作。
试想想他们的生活吧:
早晨一睁眼,就欠公司四百多元!无论多累,生病,家里婚丧嫁娶,节日,假日……总之,一睁眼就欠债。
北京车堵,挣钱不容易。以目前的车价,一个小时最多挣八十元,五个多小时才能还清出租车公司的份子钱。
还完出租车公司的债,就又欠上了石油公司的债,因为开车是要烧油的。油价一次比一次涨得高,司机大约要用两个多小时的劳动才能付完石油公司的油钱。这时劳动时间肯定已经超过八小时了。
八小时工作制,一周工作五天,法定节日放假……这些都是成文的国家法律。
但对出租车司机来说,一年三百六十天的份子钱,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无任何节假日……他们不是逍遥法外,而是辛苦法外!他们的收入百分之百是靠超时劳动和被迫违法劳动换来的。
这还不包括必须要挣出来的修车费用。车主是公司,但修车却是司机。
强制安装防护栏,要司机出钱;规定拆防护栏,还是司机出钱。
安装GPS,司机出钱,安装广告电视,还是司机出钱。
……
随着物价、油价的飞涨,道路拥堵,出租车司机从香饽饽变成了城市最难干的职业。
黑车大量涌现(据说黑白之比为一比一),而且越打越多。这说明城市确实需要这个行业,正规出租车远远不够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因为逃避车份钱,黑车是有利润的。
为了出租车不大幅涨价,政府给出租车油补。但油补远远无法平衡汽油涨价带来的亏空。再说,用纳税人的钱补助出租车也未必是一个公平的政策。这等于用不坐出租车或少坐出租车的人的税钱在补贴坐车的人。
这几年,但凡有一点门路的司机都会离开这个行业。
为填补司机不足,各公司就从远郊区招司机。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不认路,“大哥,你给指着路……”全世界也没有这样的出租车!
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司机的素质差,说脏话,开车打手机聊天,不洗澡,身上臭,抽烟和随处吐痰是这些司机的特点。
坐在车上发现司机在打盹……我碰见不止一次。
为什么车份这么高?为什么公司不降车份?
如果问司机,他们一致的回答是公司背后有人。
开出租车公司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只要办下营业执照,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就会主动找上门来,按照要求的配置提供优惠价钱的车,而且是先用后付钱。一个司机几个月的车份就够买一辆车。一辆车开五年,有四年多是公司白赚的。
淘汰和更新车也是如此。
所以开出租车公司是一本万利的事。
出租行业是灯下黑。只要这种情况还在继续,法律和有关劳动的规定就是一纸空文,出租车价和黑车的问题也难解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