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无行:中国电影的峭壁
(2010-11-08 22:51:32)
标签:
文化 |
有业无行:中国电影的峭壁
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是最近比较重头的影视新闻。米高梅确实是好莱坞重要的电影公司之一。雄师双吼,是米高梅电影公司的标志,也是美国电影最重要的商标之一。米高梅曾经拍摄了许多美国电影史上最出色的影片,如《乱世佳人》、《宾虚》、《007》……以及趣味和立意绝对超过迪斯尼的不朽动画片系列《猫和老鼠》。它发起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并推出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即俗称的奥斯卡奖。这是一个由数千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成员一人一票制投票产生各种奖项的全球最成功的商业活动。米高梅先后200余次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上折桂。
米高梅是最早承认制片人对一部影片有关键作用的公司。巨型画册《大卫·塞兹尼克的时代》是一部收藏级的巨书,它纪录了大卫·塞兹尼克作为制片人为美国电影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其中包括为米高梅制作《乱世佳人》时的冒险和艰难。
米高梅的衰落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二十年前它已经被日本索尼公司兼并。那时日本的经济如日月中天。据说日本人自己对自己的估价是:一个日本可以买二十个美国。日本人当年买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出手之快,出价之高,让一向见怪不怪的美国人都瞠目结舌。索尼的随身听、录像机等家庭和个人娱乐设备的产量和质量都是世界第一。它买下米高梅公司,就是要米高梅库存的几千部故事片的版权,同时从单一娱乐设备生产商向娱乐内容生产方面进军。
在美国人老道的金融暗算下,日本很快就走向了持续衰退。在技术战略方面,美国人同样老谋深算。美国完全抛弃了模拟技术的产品生产,将其抛给日本,使日本一时成为模拟技术产品的皇帝。而这时,美国的数字技术已经悄悄地成熟了。
日本人二十年也没有服美国的水土。米高梅这个电影帝国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失去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机会。
美国电影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工业系统,它是以消费来定产的。它有严格的市场评估系统、有严格的创作分工系统和严格的生产组织系统。金融和保险业自始至终地参与每一部影片的生产和监督。美国电影业有清晰的行规和法律,包括普通工作人员在何时可以坐,何时不可以坐都有明确的规定。美国电影业有极严密的公会组织,制片人、导演、摄影师、演员……开口群众演员和无台词群众演员分别由不同的公会代理。美国电影业有自己的权威理论杂志,它们不为娱乐普通观众,而是行业内自己最新的眼光和指南。美国娱乐新闻记者也是极具专业知识和眼光的,他们并不屑于那些八卦和桃色小道消息。
……
还有,就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一个松散但权威的学术组织。
美国电影雄踞世界电影市场,成为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最重要的代表和产品,也是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利器。这并不是因为美国电影界的某个人是英雄,而是因为美国电影行业有其科学系统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现在号称每年生产影片超过500部,但观众知道的和喜欢的又有几部?能盈利的又有几部?
为什么?
和工业国家的电影行业相比,中国电影目前的生产还属于无序和初级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产量虽然大,每年几百部,但电影制作本身还是分散的。个人、小公司、大公司,彼消我长,区别只是一亩三分地或一亩四分地而已。
我们没有一份理论杂志可以权威地总结和指导全国的电影生产,分析电影的质量和艺术。
我们没有任何电影从业人员的专业规范和保护机制。
我们电影艺术部分的生产分工还只是个体的联盟和扩大,而不是专业性的系统分工。
我们的电影行政机关、电影家协会和遍布全国的电影教育院系与电影艺术生产没有有机的互动协调机制。
鸡犬之声相鸣,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形容我们影视行政、电影创作队伍和影视教育的总体状况和内部情况,一点都不过分。
米高梅破产了。风水轮回,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也超过了日本,似乎比日本当年还牛!听说有几个中国电影大亨有意参股米高梅。
在一个美国人和日本人双重文化交织了20余年的电影公司中再加一点中国文化,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