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一化学《硫酸》课例研究

(2018-08-20 11:12:04)
分类: 大事记

高一化学《硫酸》课例研究

姓名:刘刚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化学组  邮编:030009

电话:0351-8134367   电子信箱:wslg_26@163.com

一、对课例研究意义的认识:

“课例研究”(Lesson Study),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其意义在于:它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改进提高模式。课例研究是一种改进的过程,具有阶段性,是一种长期的教学实践,并不是一种激进的教学变革。它始终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在于清晰的特有的学习目标,教学改革总是围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课例研究”尊重教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特点,课例研究中产生的知识马上可以得以应用。课例研究是教师合作完成的。通过团体运作的方式改进教学,教师能够分析课堂教学,相互之间进行启发,进一步学会教学。

二、我组课例研究开展的情况:

1、概况。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结合新教师的带教工作,选定刘刚老师为试点教师,开展教研组的课例研究工作。我们的课例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行为阶段

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完全由刘刚老师自主设计教学,充分体现新老师的教学特点,同时也暴露出他教学上的不足之处。课后,全组老师认真分析,对他的长处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刘刚教师把课例研究当作学习的极好机会,虚心向老教师请教。

第二阶段:新设计阶段

试点教师和老教师一起研究教学内容。然后进行教学设计、试讲。教研组老师听试讲课。课后再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试点老师再修改教学设计,再上课,再进行教学展示,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三阶段:新行为阶段

最后阶段,教研组有意识地组织试点老师选定同一内容分别再教学设计,再试讲,教研组老师共同听课评课。对比研究教学阶段不仅对上课的老师而且对听课老师都有更多的思考与感悟,通过第三阶段,课例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参与课例研究活动的老师也有更大的收获。

下学期拟计划把课例研究推广到高二年级,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

2、具体实施安排:

课例研究进程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开课时间

2008430

200858

2008512

开课内容

硫酸(第一课时)

硫酸(第一课时)

硫酸(第一课时)

三、原始课例

(一) 原始课例简述

导入:

看到、听到硫酸一词,常人都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因为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事情发生:2003223,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的黑熊;200683,一条满载200吨浓硫酸的货船在京杭大运河发生泄漏 (投影相关图片)

活动一:探究硫酸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后归纳: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3%的浓硫酸的沸点是338。硫酸是一种难挥发的强酸,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活动二:探究硫酸化学性质

在盛有一小块铜片的试管中加入约3mLH2SO4,观察现象;小心加热试管,观察现象;把生成的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和石蕊试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实验装置图:

高一化学《硫酸》课例研究

 

 

 

 

 

 

 


活动三:课堂练习:

请分析下列现象中硫酸表现出来的性质。

1)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    

2)石蕊试液滴入稀硫酸中时,变红。

3)把木屑放入浓硫酸中时,变黑。

课后作业:

如何鉴别失去标签的浓硫酸和稀硫酸?

结课: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的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因为量变导致质变,所以浓硫酸体现的以下与稀硫酸不同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二)自评和组评

自评7班试讲。我感觉很糟糕。原因之一是学生的反应几乎没有,整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师生根本没有互动起来,在当今现代教学中,没有互动的课绝对是不好的课。这固然和班级的班风学风有关系,也跟我这次的教学设计有很大关系。我讲述的知识相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枯燥了点,没有趣味。第一次试讲,课前我信心十足,课后很受打击。决定好好修改修改。

组评:

王淑贞: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这些导入的事实和图片将让学生产生怎样的想法。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想:(1)浓硫酸危害很大(2)化学是有毒、有害的化学 3)化学就是污染 4)我们应该远离化学 。如此的化学、如此的浓硫酸,我们还敢解决、还要学习吗?太可怕了……

樊晓媛:在做实验时,教师应该先交代操作步骤,做完后要总结一下。

殷年凤:整堂课给人感觉前松后紧,所以在时间的设计上还应再仔细想一想。课堂练习较少。

刘帅:在实验的四个问题处理上,有些浪费时间,直接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张。教师不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出示,如果一起把问题出示给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四、二次课例教学内容程序简介

(一)在原始课例基础上,又进行了适当修改调整,调整如下:

    导入:

(接前)是不是因为硫酸伤人伤物就要把它请出历史的舞台呢?不是!其实硫酸也正服务着我们……硫酸不仅是实验室中的常用试剂,而且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用途最光的化工基本原料之一,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那么硫酸这把双刃剑该如何善用呢?(投影相关图片)在导入课题时,就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和用途的锅,这样就统一了适合做锅的材料只有铜片、铝片和铁片。

    探究硫酸物理性质

看:颜色、状态

闻:气味

尝:味道

测:熔点、沸点、密度、水溶性、挥发性

观察样品后归纳。

探究化学性质

200 mL烧杯中放入20 g蔗糖取一个干燥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 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

高一化学《硫酸》课例研究实验装置图:

 

 

 

 

课堂练习:补充一题:下列气体可以用浓硫酸干燥的(  

A.H2    B.NH3   C.CO2     D. H2

课后作业改为:“Cu与稀硫酸能反应吗?Cu与浓硫酸能反应吗?产物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

结课改为:浓稀硫酸两兄弟,组成不同性差异,稀硫酸,谈酸性,浓硫酸,看特性,吸水脱水氧化性。

(二)自评和组评

自评这次的试讲效果很好。2班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好。也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是板书设计出现了问题。

组评

谢莉娜:感受很深的就是,这是一堂精心准备的课,显然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备课,材料准备得也很丰富。在教学中,设计得一环扣一环,很有逻辑性,而且教师非常注重方案设计的细节。在实验操作中,教师注意到了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比如仪器的名称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

阎芳芳:听了这节课,我感觉刘老师是最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的。整堂课教师的教态亲切、大方,语言非常美。实验探究的方法设计得非常好,将它打到大屏幕上,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孟圆:  让学生看书的时间太长,多让他们讨论讨论。

李雪萍:因为该实验设计的化学内容不仅仅是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由该实验可顺理成章地将本节另一个重要内容——炭与浓硫酸的反应有机地联系起来,它是糅合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于一体的好素材,需要我们用心去开发和利用。

五、活动反思与小结

自我反思

通过2轮设计修改,让我对课例研究有了更深一步地认识,而且体会到了合作研究的乐趣。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整个课例的研究中化学组的每一个老师都尽心尽力,群策群力,共同为我的课例出谋划策,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经过这样一次反复的锻炼打磨,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增强了我的业务能力和钻研能力,为我以后的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都说公开课最能让一个教师成长起来,真的不假,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让自己快快成长起来喜欢这样的课例研究。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为了一个好的教学设计,绞尽脑汁,多少个夜晚苦苦思考,研读书籍,查找资料。但是最后当课能够漂亮的上出来的时候,心里又是多么的宽慰。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能力。

通过这次课例研究,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同行合作的力量。下一步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科研业务水平,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组里小结

执教者和研究者先后经过三次教学设计,两次评课反思及修改。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细密地进行了课堂结构的优化,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成功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多方面的能力。本课教学体现出以下优点:
  (1)是采用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体验和价值观显现,整个教学流程设计符合学生感性——实践——理性——提高的认知规律。

  (2)是处理教材简洁明快,目标要求落在实处。整节课以课件流程作为教学流程,又以板块式教学来完成各大环节教学任务。即使学生学习任务明确,又使教师活动连贯自如,从而使整个课堂程序联结紧密,行运流水。
  (3)是课堂容量大,学生能力培养范围广。在实验设计方案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分析理解能力得到培养;而每个环节教学又无不需要学生陈述理由或交流发言,这又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4)是注重由课内到课外的扩展迁移环节。这一环节使学生视野开阔,巩固提高所学知识能力。比如,在让学生理解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概念时,教师进行了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些实例,充分让学生理解概念,并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生活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总之,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活动,我们更加认识到了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也更意识到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激情导入——实验探究——迁移实践——课外拓展的教学模式。今后,我们将加大教研力度,使之纵深发展,真正成为我们科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最终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春.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8825

2.郑金洲.教学课例——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J.人民教育,.20053—462

3.朱郁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实施中的几点思考J.福建教育,20066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