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真言】14384—14385转自“快乐夕阳”的QQ(1450054872)空间



【凡人真言】14384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cgt)
释义: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但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有永远的凄凉。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能看到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考虑到身后的千古名誉,所以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感悟:这是个价值选择问题,有人选择“贫贱不能移”、“不食周粟”、“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有许多人选择攀高结贵,出卖灵魂。关键还在于信仰,信仰的前提是“认知”,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理解,所以,学习才是根本,当然这个“学习”还包含“干中学”。
【凡人真言】14385
怎么理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和“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这两句话?
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分别对应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境界。
1.
两种态度的对比:“人情练达”强调圆融处世,适应社会规则;偏重“外王”(处事能力);现实功利色彩较重;就像《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那样。“朴鲁”强调保持本真,不刻意迎合;偏重“内圣”(道德修养);追求精神纯粹性;就像陶渊明、贾宝玉那样。
2. 为什么提倡“朴鲁”高于“练达”?
“朴鲁”指本性淳厚、不事雕琢的状态,符合儒家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内诚外直,而非外圆内方。儒家认为质朴少言的人更接近仁德,而圆滑善辩者往往虚伪。
“朴鲁”是道家“自然无为”的体现,如婴儿般纯粹,比“练达”更接近“道”。老子主张“大巧若拙”,庄子推崇“材与不材之间”,认为过度追求世故,会丧失天性。
从现实看,练达易流于虚伪,许多人伪装练达实则趋炎附势。例如:《红楼梦》中“练达”的王熙凤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性命。
3.
这两句话并非绝对对立,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对外处事需“练达”以立足社会(如职场沟通、家庭关系);对内修心需“朴鲁”,以守住本真(如原则问题、精神追求)。更高境界则是“知世故而不世故”(鲁迅语):既能“洞明世事”,又能保持赤子之心,如苏轼“世事洞明仍少年”。
4. 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若只求“练达”,可能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若只求“朴鲁”,则易被边缘化。
平衡之道在于:做事可“练达”,用智慧解决问题;做人须“朴鲁”,保留真诚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