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刀一粒橄榄神功苏州杂谈 |
分类: 文化遗产 |
核雕作品《达摩面壁》选用直径超过2.4厘米的大料,采用高浮雕和透雕等工艺,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此类精品核雕目前市场价值已过万元。
遗产档案:
遗产名称:橄榄核雕制作技艺
所属地区:江苏·苏州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遗产级别:国家级
传承人物:苏州地区核雕艺人
靠着国内文玩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雕工艺非但完全没有失传之忧,反倒成为了太湖边舟山村的一项支柱产业。全村700多户人家,有8成以上从事核雕创作和销售,加上周边和外地学艺的人,总数已达2000人以上。村子老街两旁,密密麻麻立着各式店号的核雕作坊,既产又销,亦店亦家。村里的年轻人也吃上了核雕这碗饭,从田头走到了案头。“赚得不少,比外面去打工舒服多了”。市场真正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手段。
35岁的赵华新在自己的核雕工作室里精心挑选着核子。他坐在板凳上,耐心地用游标卡尺仔细度量着,希望在上千颗橄榄核中选到自己满意的料子。特别大或者极小的核子都是核雕师傅们的宝贝,一枚上佳的核子必然是颗粒饱满、光滑、去皮后肉质红润。“广东增城产的乌橄榄核最好,也最贵。个头大、油性足,最适合用来雕刻。”赵华新说,一枚上佳的橄榄核料子能卖到两三千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好料精工,东西就能上价钱了”。
赵华新选出一把精巧的刻刀开始了创作。一把藤椅,几十把刀具,基本就是核雕师傅所需的全部家当了。雕刻台其实不过是一张红漆早已斑驳的旧课桌。桌面上码放着雕刻用的各式刀具、带着灰皮的橄榄核原料、游标卡尺、一块显然用了很久的木板被牢固地钉在桌子上,满是刀痕。
赵华新正在创作《十八罗汉听经》。
赵华新以“三藏”作为自己核雕作品的名款,取佛教典籍“经、律、论”三大法藏之意。有过皈依经历的他对佛教题材的把握已然驾轻就熟。凭借对佛教典籍的参悟,他在橄榄核雕刻特别是佛教题材作品的创作上极有新意,完全突破了常规思维。“人家雕的罗汉头都是立体圆雕,我想是不是可以变化一下,将罗汉人物独特而丰富的面部表情,用多层次的高浮雕来表现出来,质感会更加丰富”。
“薄意山水的手法在田黄章料上用得很多,我借鉴了一下,试着在核雕上来表现,效果不错。”赵华新的优势或许在于他醉心于尝试。他会用传统玉雕的手法去刻一个橄榄核的瑞兽,居然也古意盎然;即便是人们随手丢弃的桃核,他也能想出用传统剔红的技巧雕刻出层次分明的牡丹。
苏州素为百工之乡,能工巧匠灿若繁星。舟山村的各家核雕作坊几乎都没有休息天,仅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古玩艺术品市场就几乎消耗完了这个苏州小村里的大部分核雕作品。稍有名气的核雕师傅都排满了自己的档期,甚至被收货的商人预约了下一年的所有作品。而若是顶尖级的核雕大师,那更是“一核难求”。火爆的艺术品收藏大军让小小的橄榄核成为文化新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核雕的前景自不必忧,传统的接力会在这些小小的手工作坊里延续下去,并按照自己步调传承和发展。
(撰文、摄影/许志伟)
节选自《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3年第7期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3年第7期
购买本期或全年杂志请刷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