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童心天籁胡同善款风俗杂谈 |
分类: 王石足迹 |
盲童学校的学生正在学习盲文
进城后,直奔西藏盲童学校。越野车停在胡同口,步行走进盲童学校院子。校长赛布芮娅和保罗都在学校里,今天要举办一个小小的仪式,我代表万科员工向西藏盲童学校捐赠善款。
校长赛布芮娅是一位年轻的德国女士。两岁时被诊断出色素性视网膜病变,12岁那年彻底失明。起初,赛布芮娅在盲人学校接受教育,随后进入波恩大学学习英语、计算机、历史和文学,并热爱上了中亚学,依靠电脑听音分析器学习藏文。1997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她一个人来到拉萨旅游,发现这里的盲人不仅没有受教育机会,还遭受各种歧视,缺少尊严,当地风俗认为,盲人是前世造了孽,今世遭受神的惩罚。
赛布芮娅被盲童的遭遇深深刺痛,决定要帮助他们。“我无法让他们看到常人的世界,但要让他们体验到心灵的光明!”在西藏旅途中,她认识了荷兰人保罗。保罗当时作为生活优裕的西欧白领,拥有四个学位,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曾在非洲当过救助儿童的志愿者。保罗十分支持赛布芮娅的想法。1999年6月,赛布芮娅的计划得到德国政府赞助。她和保罗先后回到拉萨,建立盲童学校。后来,二人结为夫妻。
第一个进入学校的盲童叫索朗本措,是一个女孩,因为遭受歧视和欺负,她的性格变得十分自闭,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坏人。来到盲童学校,小女孩找到了安全和欢乐,学习英语、藏语、汉语、计算机、美术和音乐等课程。到了节假日,索朗本措和同学一起搭乘长途汽车,往返拉萨和位于墨竹贡卡县乡下的家。 如今的她已经变得自立、自信。
学校有60多名学生,从4岁到18岁不等,按学龄分班。赛布芮娅在布莱叶盲文基础上创造藏盲文,自己发明了藏盲文打字机,逐渐培训孩子们的指感,教会他们盲文阅读和打字。
现在,这里的盲童大都可以读、写、使用盲文打字机和盲人电脑,用汉、藏、英三种语言进行日常交流。除了初级学校教育和基本生活技能,盲童还要进一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包括按摩、手工编织、医疗看护等。赛布芮娅鼓励孩子们坚强、乐观、平和地面对生活,通过给予鼓励和快乐,让他们越来越自信。
2003年我前往攀登珠峰,途径拉萨时,被摄影家车刚带到盲童学校。“是去做一次慈善捐赠吧!”心里很乐意,但带着一种给予者的优越感。
那一天刚好天气温暖,阳光洒满盲童学校的藏式小院。孩子们歌唱着欢迎来客,歌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纯净无瑕的歌声更令人感受到心灵之美。面对苦难,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是乐观、积极、自信,不禁问自己:残障儿童尚且如此,身体健全的人又该如何呢?在盲童面前,原有的优越感被瓦解得荡然无存,赛布芮娅的爱心和不屈精神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领唱的男孩叫久美,纯真、激情而富有表现力的嗓音令人联想到意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切利。久美喜欢与人交谈,抓住我的手不放。这个孩子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当赛布芮娅告诉他,这个梦想恐怕永远不可能实现时,孩子想了想说道:“既然开不了车,那我就当出租车公司的老板!”纯洁的歌声,天真的梦想,让我感到:真正给予的人不是自己,而是面前这些可爱的孩子。
节选自《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3年第1期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