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落叶生灵自然保护大围山角蟾杂谈 |
分类: 生物江湖 |
http://s10/mw690/621f6a01td1dfa38a2729&690寻觅落叶中的生灵" TITLE="大围山角蟾拍摄记
2011年我接到“中国濒危动物影像保护计划”的拍摄任务,拍摄云南省东南部大围山保护区的大围山角蟾。夜间11点后,我带着头灯、高亮LED手电、水裤、拍摄器材开始寻找角蟾。
当我来到曾经发现过大围山角蟾身影的沟里,在诸多的叫声中竟然没有它的声音。若是没有叫声为导向,要想在满是枯叶的地上找到角蟾谈何容易。它们的身体形态特征就是根据枯叶来拟态的。
正值初春,按理正是角蟾交配季节,为什么会没有叫声呢,第二天带着疑问我拨通了专家饶定齐老师电话(大围山角蟾是1997年由饶定齐和杨大同老师共同发表的新种),他的回答是可能因为环境太干燥。四天过去了,几公里范围内的沟都搜了一遍我还是一无所获。第五天,惊喜出现,一只雌性的角蟾居然就蹲在毫无遮挡的树桩上。经验告诉我一定要轻要慢,角蟾一但受到惊吓,就会采用连续跳跃的方式直到它钻入草中然后一动不动,你几乎不可能再找到它。调试好一切需要的设备和相机参数后,我慢慢靠近它拍摄⋯⋯2011年清明至7月间,我先后四次进入该地区,仅在5月份再次拍到一只。今年从2月开始,我又三次进入大围山,计划拍摄一些有交配行为和特殊行为的照片,遗憾的是今年旱情更加严重了。大围山角蟾所居住的中山湿性阔叶林——这种称之为“天然蓄水池”的森林,当靠早晚温差就能将空气中的水分凝结的森林都出现了干燥迹像,很难想像其它没有森林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大自然已连连发出警告,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这些警告的严重程度。濒危影像保护计划旨在唤醒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意识,这种保护归根结底是保护我们自己,没有了这些自然界的朋友,还会有更严重的环境恶化的后果。
今年5月的一天,接到大围山热心好友的电话,告诉我可以不用去了,那里几条沟的径流已经断流,洼地已经干涸,不计其数的蝌蚪死亡。我心中不禁在问,以往大围山角蟾那集体吟唱的情景何时才能再现⋯⋯
(撰文、摄影/范毅)
http://s11/mw690/621f6a01td1df9f4e333a&690寻觅落叶中的生灵" TITLE="大围山角蟾拍摄记
大围山角蟾
雄蟾体长32-40毫米
雌蟾为42-48毫米
两栖类→无尾目→锄足蟾科→角蟾属
生活在海拔700-2850米的山涧溪流附近的草丛中。
我国特产蟾类。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节选自《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2年第12期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