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红旗岭农场从农场到最美湿地

标签:
黑龙江省红旗岭农场杂谈 |
分类: 环保 |
2012年夏日的一个清晨,天气还有些微微凉意,荒原里的簇簇野花早已开始怒放,芦丛中的各种水禽珍鸟也在欢快地鸣叫着,一切都展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这里就是位于黑龙江省完达山北麓的红旗岭农场,如今被称为千鸟湖湿地。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批批转业官兵先后来到红旗岭农场,开始了改造沼泽地、垦荒种庄稼的艰苦历程。为了垦荒,全场的职工要年年排水。当时也没有机械化作业,全靠人工。泡在沼泽地里开荒打粮,和水“斗”了多年,按农场老人的话说,“我们是在水盆里种庄稼”。但由于盲目开发,也导致湿地水源涵养功能严重丧失,水患频发,农业经济陷入低迷。
当农场的老职工再回到红旗岭时,或许做梦都没想到:当年的五星湖,已成了三江湿地保护区的著名景点之一;割荒草芦苇的草泡子里,修起了观鸟的栈道和观景台;那些曾经一踩一陷的沼泽地,成了飞鸟水禽出没的地方。当年拼尽全力改造出的庄稼地,现在又翻回头成了沼泽地,让人感叹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所面临的深刻改变。而这一切的发生,与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就是红旗岭农场的场长张晶华。
在2005年来到红旗岭农场之前,张晶华曾在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红兴隆垦局任环保局长。正是环保局长的经历,让他了解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几年来,红旗岭农场不惜牺牲每年1750万元的收入,搬迁5个作业站,退耕还湿6万亩,“两荒”还林3600亩。
如今,红旗岭的千鸟湖湿地已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0万亩,2011年还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它成了东北亚候鸟重要繁殖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保护区内有鸟类89种,鱼类32种,还容纳了由低等到高等的500余种植物。丹顶鹤、白枕鹤、白鹳、野鸭、江鸥等珍惜水禽在此筑巢安家,嬉戏觅食,构成了一幅幅和谐动人的生态画卷。
(撰文、摄影/雷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