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科学探险杂志社
科学探险杂志社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20
  • 关注人气:2,2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日素描以色列 探访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二)

(2012-09-13 10:06:16)
标签:

世界

耶稣

以色列

犹太人

加利利湖

分类: 特别专辑



六日素描以色列 <wbr>探访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二)

撰文/吕珂可   摄影/周卫军   鸣谢/以色列旅游局 以色列航空公司   执行/杜枫 吕珂可

第二日

采法特 犹太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孔夫子的思想和我们的犹太人哲学有着

很多相似之处,我的父亲已经88岁,我也有孩子,

虽然世界外在环境一直在变化,但是人类

始终是一样的。我还是像父亲教育我们那样,

去告诉我的孩子,做一个好人,学会

适应这个世界,学会经营生活,学会去爱别人。

 



利利湖边,天亮的很早,6点多醒来时太阳已经高高地升起,耀眼的阳光下,湖上波光粼粼,一片银色。加利利湖(Sea of Galilee)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英文被称为“加利利海”,但实际并不是海。它低于海平面二百多米,是地球上最低的淡水湖,仅次于死海,是世界第二低的湖泊。加利利湖是全以色列唯一的水源,政府在湖中安装了特大号的泵,将湖水抽到不远处的一个人工湖中进行水净化,用以提供全以色列人的饮用水,所以加利利湖是禁止游泳的。

加利利地区是圣经上很多故事的发生地,比如耶稣在水上走路,耶稣用五个面包两条鱼救活了好几千人,因此被称作耶稣的“第二故乡”。一大早摩西就带我们来到这个名为“圣彼得受职堂”的小教堂(Church of the Primacy of St. Peter),复活之后的耶稣在这里对门徒们宣布,“彼得,你要继承我的工作。”新约中记载耶稣复活后,被世人见到在三处唱歌,这里是其中一处,另外两处一是在耶路撒冷,一是在来加利利的路上。教堂建在湖边,湖对岸能隐约地看到戈兰高地,教堂外的小公园里有着一座雕塑,记录着耶稣和彼得的某次对话。教堂内最显著的是圣坛上的一块大石头,传说耶稣在这个石桌边和圣徒们一起吃饭、唱歌。

离开低于海平面二百米的加利利,我们转战以色列的最高处,海拔九百米以上的采法特地区(Safed)。在路上摩西问我们,“你们知道诺亚方舟吗?我们即将到达的采法特是诺亚的儿子建立的。这里有‘卡巴拉犹太哲学’研究中心,很多长老在这里写书。”一进城区,车子就保持斜上三十度状态,路边走路的男人们都戴着高高的传统犹太教帽子,西装革履,炎炎烈日之下,我们都好奇他们热不热。女人们都戴着头巾,穿着长袖衣服和遮到脚踝的长裙,犹太教规定女人结婚后就要用头巾包裹住头发。

六日素描以色列 <wbr>探访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二)

我们驱车来到城市的最高处,这里是以色列的艺术家聚集区,类似北京的798或者宋庄。不同的是,在这里没有798艺术区内宽阔的街道和店铺,各种画廊、艺术品店遍布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两侧,就像城市的小商品市场,热闹非凡。五颜六色的商品陈列在玻璃橱窗里,让人有些眩晕。穿梭在不同的艺术品店之间,可能会有人问你“Japan?”,当你摇头说出“China”时,立马能听到一群人用中文自信地对你说“你好!”

穿过一条街后,我们跟着摩西通过一个窄小石门,跨进了一个带绿荫天井的四合院。摩西说:“200年前犹太人曾生活在这个院子里,1837年因为一场地震整个房子都塌了,后来有位艺术家重建此地,现在这里是一个织布艺廊。”和这里的其他房子一样,墙壁都是石块砌成的,窗户和门有着一样的圆形顶部,都是用铁框镶嵌玻璃而成,有些像窑洞。

走入左手的房间,一位戴着圆边帽子扎着辫子的中年男子正在织布机前工作着。看到我们进来,他热情地给我们演示如何人工织布,“客人来到这里,可以自己选择颜色设计图案,然后交给我们来制作,通常3天就能完成一件织品。虽然人工织一天的活,用机器十分钟就能完成,但是我们还是坚持用人工来完成每一件作品。”Tsachy先生停下手中的活给我们介绍道。

看着至多35岁的他告诉我们今年他已经46岁,是一个学校的音乐老师。他每年夏天都会来这家店工作,这已经是第五个年头。问及来这里的原因,他笑着说:“因为在采法特,我能感受到精神上的力量,你知道吗?很多人死了之后,还要求后人把他们安葬在这里。”当得知我们来自中国时,Tsachy说:“中国孔夫子的思想和我们犹太人的哲学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我的父亲已经88岁,我也有孩子,虽然世界外在环境一直在变化,但是人类始终是一样的。我还是像父亲教育我们那样,去告诉我的孩子,做一个好人,学会适应这个世界,学会经营生活,学会去爱别人。”

我们来到了一家手工蜡烛制品店。犹太家庭每年有着非常多节日需要庆祝,除了每周五下午必过的安息日,还有哈努卡节、逾越节等等,这些节日里绝对不能少的就是蜡烛。店里陈设着各种各样的蜡烛,不同节日里用不同尺寸和形状的蜡烛,同一种用途的蜡烛也会做成不同图案和颜色。

正在我仔细端详这些精美艺术品时,身边传来一位女士的声音:“这些蜡烛都是手工制成的,但是这些烛台并不是产于以色列,而是产自于中国。”顺着声音抬头望去,发现说话的是一位包着头巾,穿着艳丽紫红色纱裙,戴着各种金光闪闪首饰的年长妇女,和传统犹太妇女决然不同的风格。她叫Shira Yehudiy57岁,绝对的犹太人。20年前她从耶路撒冷来到采法特,她非常喜欢这里,因为这里虽然聚集了不同犹太教派的人,但是大家却能和平地相处,在这里过的每一天,总是在享受生活。除了在蜡烛店工作,每天清晨她还为别人清扫房间。家政这份工作为她每个月增加2000谢克的收入,其中的一半会用来支付这里的房租。她租的房子离蜡烛店只有20分钟路程,有4个房间。她生有3个女儿,大女儿在特拉维夫的电影学院上学。

六日素描以色列 <wbr>探访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二)

谈到自己的父母,她说:“我的父母都来自欧洲,纳粹时期,我父亲全家都被纳粹杀害,只剩他一个人,我的母亲在柏林的一个地下室躲避了6年。1947年他们来到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地区定居。我没有兄弟姐妹。”说起纳粹的那段历史,女士还是有些愤慨的情绪,但是一说起现在的生活她又愉快起来,继续给客人介绍产品。看得出来,在采法特她找到了自己专属的幸福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