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伴侣

标签:
微信博物馆终身里带年代 |
分类: 岁月 |
灵魂伴侣是一个奢侈的概念,它被解释成“在精神上有深刻共鸣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于是,此伴侣不是要喜欢你眼睛、眉毛,不是要与你分享共同爱好,亦不仅仅是有着相通性情、一致目标。那个超越了日常琐碎生活、时刻与你相同的频率可遇不可求,但为何人人期待?
浪漫主义:济慈与芬妮
http://s5/bmiddle/621f577ctx6Ces2yD1G14&690
济慈
http://s6/mw690/621f577ctx6Ces5L7Uh95&690
芬妮
http://s6/mw690/621f577ctx6CesepElT05&690
电影《明亮的星》芬妮与济慈
http://s10/mw690/621f577ctx6CeseF0kVa9&690
http://s2/mw690/621f577ctx6CesgtpTje1&690
济慈的墓志铭
http://s6/mw690/621f577ctx6CesiLCipb5&690
济慈的诗
http://s16/mw690/621f577ctx6CetFqFQ3df&690
济慈给芬妮的信
“我真挚的爱人,你是天边最明亮的那颗星;在黑幕中熠熠闪烁晶亮,永恒高挂。即便你已离去,却一如往昔照耀我心,当我孤独,当我迷失,只要遥望夜空,就能感受你的温暖,你的爱永存我心,直到生命逝去。”
所有伟大的诗人中,再也没有比济慈更容易描述的生平了吧:一个出身极卑微的18世纪的伦敦人,26岁客死异乡,留下不朽的浪漫诗篇和无限怅然。就像他的墓志铭上呈现的一样,“在此长眠者,他的名字曾在世间昙花一现。”这是符合他浪漫诗人身份的中文翻译,英文直意为“名字写在水上”,更透露出无常的宿命感。
浪 漫主义是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济慈有一首诗作 《明亮的星》,写给一个叫芬妮的女孩儿,这是闪烁到世人眼眶温润的光亮爱情。芬妮一定是极美的,就算你难以在稀少的图片资料中确认,你也不难从她的爱好中 略知。她喜欢跳舞,最大的兴趣是自己设计服装,因生在富裕之家,她每天都可以用大量的时间去摆弄那些蕾丝和花边儿。
而那时的穷小子济慈,只是一个出版过不畅销诗集的蹩脚诗人。他靠朋友的救济生活,如此忧郁而不得志。谁知道芬妮会发现他的明亮?就在偶然间翻看济慈的诗,芬妮即感受到了强烈的共振,爱情应运而生。因为害怕影响济慈的创作,济慈的朋友曾经三番五次阻碍过芬妮的爱,他欣赏济慈,资助济慈,却无法抵挡两个炽热灵魂的接近,爱神已悄然降临。
济慈坦白地告诉芬妮,他没有钱结婚,一直负债,因受人资助而没有自由。而对芬妮而言,这都不算事儿。既已触及灵魂深处,又何必被身外之物影响?她坚定地爱他并毫无保留,犹豫的济慈不再逃避,他送给芬妮戒指,承诺未来会娶她。
济慈的弟弟死后,济慈也感染上风寒,他的朋友又因面临经济困境中断对他的资助。漂泊无依的济慈被几个出资的朋友安排去意大利治疗,忍痛与芬妮告别。谁也没想到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会面。没多久,芬妮就得到了济慈病死他乡的消息,他最后的信中写着,“我可以承受死亡,但我无法承受失去她⋯⋯我皮箱里的一切都令我回想起她令人颤抖的抚摸。她放进我旅行帽中的衬里滚烫着我的头颅,这世上没任何事物能让我离开她片刻。”
芬妮一度伤心崩溃,亦以如此深情的方式回应坚贞不渝的灵魂,她剪去长发,为济慈服丧数年,以寡妻自居。深受打击的身心经过很长时间调整才恢复正常,她终身不曾摘下与济慈私定终身的戒指。这一段夭折的爱情,短暂、永恒。济慈病逝的那一年,芬妮只有19岁。
现实主义:罗丹与卡蜜儿
http://s4/bmiddle/621f577ctx6CesA5xzt33&690
卡密儿
http://s14/bmiddle/621f577ctx6CesrCyPb6d&690
罗丹
http://s6/mw690/621f577ctx6Cess0LQx35&690
“这 两天,我不得安宁,我想还是说出来好些,说出来,算是缓解,还是饮鸩,我不知道,我还在想,自己是不是把你当作一个塑造中渐趋完美的情欲对象?或者是借由 这股因你而起的冲动,激发身体里很久未见的力量,然后将其述诸笔墨,以成就更好的我的作品?你是个工具吗?你是我实验自己极限的一种道具吗?这是克制的极 限,还是隐喻的极限?还是最终指向虚无和绝望的目的,我只是通过渴望你来走一遍这漫长之旅?”
罗丹写给卡蜜儿的情书,在信中他反复称呼她为C。C小姐是长期上不了台面的地下情人,就连死后都以注脚的形式存在于罗丹的巨大成就背后。人们因此得知她的名字——卡蜜儿,一位极具艺术天分的美人,才华横溢,叛逆倔强,19岁即迷失在45岁 罗丹的艺术臂弯里,直至疯狂。这样不对等的关系,称之为灵魂伴侣未免牵强?可罗丹对她说:“你被表现在我的所有雕塑中。”是的,她的眉目神情渗入他的雕 塑,也深入他的内心和灵魂。秘密工作室,爱情伊甸园,他们尽情享用对方的身体和灵魂,艺术创作跟爱情纠缠、融合。卡蜜儿那时一定认为她选对了爱人,她恍惚 中觉得幸福,因为他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罗丹坚信“艺术即情感”,他是现实主义雕塑家,摒弃了浪漫主义中易流于浮夸的热情和空虚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力量与美。或许他爱卡蜜儿也是爱她的“残破”,一个与生俱来性格里带着痴迷的女孩儿。
http://s4/mw690/621f577ctx6CescXCLN13&690
电影《罗丹的情人》
http://s9/mw690/621f577ctx6Ces9PcdW88&690
电影《1915年的卡密儿》
痴 迷是毁灭的前兆。像卡蜜儿这样有极致性情的美人,痴迷泥土、大理石和她痴迷于罗丹和爱情是一样的,她像一只执拗的兽,痴迷是她的致命伤。和大部分女性无 异,在爱情中她终究需要世俗的安全感:婚姻与长相厮守。她的灵魂伴侣罗丹反复声称,卡蜜儿是他艺术创作上的唯一源泉,是他心中唯一的女神。但,也和大部分 大师无异:承诺还是算了吧。罗丹还有一个离不开的老情人萝丝,他们经年累月的朝夕相伴,让罗丹对她产生了极度的依恋,而萝丝对他则几乎没有要求。
卡 蜜儿决定离开,她打掉腹中的孩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开始了孤立的创作时期。或许曾经在罗丹面前绽放得太放肆太热烈了,最好的岁月已被葬送。她的花瓣开始 凋落,却执拗不减。那些刻刀将她最初的天分和才情分割得面目全非,如今只有疼痛、绝望、怨恨被雕刻进了冰冷的石头。她长期酗酒,雕塑也无法成功售卖。一边 夜以继日地雕刻,一边又歇斯底里地毁坏自己的作品。在她捶击之下的狼藉碎片中,她的哭喊无比无助。
试图逃离与罗丹有关的一切而重新找回自己,可终究败给了天然的脆弱。内心世界的轰然崩溃,卡蜜儿真的疯了。随后的三十年,卡蜜儿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她不断地给弟弟保罗写信,诉说渴望:外面的世界,春天的来临。一个萧瑟的秋日,她在巴黎远郊蒙特维尔格的疯人院里悄然离世。
在罗丹的授意下,罗丹博物馆收藏了卡蜜儿的15件作品,也算是他对灵魂伴侣的交代。而他直到生命即将走向完结才和老情人萝丝结婚。
存在主义:萨特与波伏娃
http://s6/bmiddle/621f577ctx6Ces5cNLL45&690
波伏娃
http://s16/bmiddle/621f577ctx6CerUr8M78f&690
萨特
爱情被认为是普遍具备专一性和排他性的,但是萨特和波伏娃却让无数人大跌眼镜。即使在伟大的爱情中,女人也极易沦为背景,唯有波伏娃可以与男人平起平坐。
1929年夏日的每天清晨,波伏娃只要能溜出家门,就一定要去见萨特。于是在巴黎街头出现一道特殊景象,一个戴着眼镜、右眼有伤的矮个男子,与身边高瘦冷峻的女子形影不离。这一场恋爱真的是“谈”出来的,在一起要谈论的东西实在太多,朋友、写作、生活、前途⋯⋯长久的漫步和倾心的对谈让他们彼此欣喜不已。
萨 特回忆起第一次见波伏娃时,总是显得格外清晰:“我认为她很美,我一直认为她美貌迷人。波伏娃身上不可思议的是,她既有男人的智力,又有女人的敏感。”波 伏娃的魅力并不难想象,就连女人都会热烈地爱上她。而只有在对萨特的关系中她会肯定地定义,“是我一生中不容置疑的巨大成就,三十多年来,我们只有一次在 就寝时是不和谐的。”
http://s6/mw690/621f577ctx6CesbPneJ05&690
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
和 谐成了他们之间令人羡慕的特质,这显然与外表无关。在外人看来,这样一对瘦高美人和眼疾矮个子男人的爱情并不般配。单来自灵魂的爱怎么会那么简单?“存在 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波伏娃欣赏 萨特不停思考的大脑,对一切保持怀疑的态度,而更重要一点,萨特读懂她:他让她保持好奇、坦率、真诚,并鼓励她写作。是的,写作——他们共同的追求,以及 直抵内心的最佳方式。
波伏娃喜欢过冒险生活,她精力旺盛喜欢刺激。大学毕业后就把自己放在了不羁的位置,脱离家庭,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十八岁时,她尝试着写了一部小说的开头几页,内容是关于一个十八岁少女,为如何避免被人纠缠而废寝忘食。
萨 特则是一个天生的作家,他从十岁起就写出了自己第一个故事,他还尝试诗歌、随笔、警句、双关语、民谣。他总是对他遇到的姑娘们说,她们也应该写作,“因为 一个人只有创作虚构出来的作品,才能避开生活中的遭遇。”他和数位姑娘纠缠,却谁都改变不了他永不入围城的决心,他对安定的生活、诱人的财富均嗤之以鼻, 只想周游世界,以积累阅历用于写作。
http://s1/mw690/621f577ctx6CerSqKsg40&690
http://s13/mw690/621f577ctx6CerOYyKw2c&690
http://s16/mw690/621f577ctx6Ces83EC33f&690
波 伏娃是萨特遇见的奇迹,“我们的结合是一种本质上的爱。”这另外意味着,他们可以偶尔出轨,但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关系。波伏娃竟然对此认同,她也无法杜绝与 其他人的约会。这对恋人充分认识到,他们是一类人,他们一致认为独身状态理所当然。只要永远相爱并生活在一起就够了,这原是婚姻的本质,而无需去办理什么 手续。双方都保留一个空间,这只能使双方的感情更加深入。事实的确如此,这对情侣决定绝不分手,他们考虑的只是短暂的分别,而不是孤独的逃避。波伏娃写 道:“我们不发誓永远忠诚,但我们的确同意延迟任何分手的可能性,直到我们相识三四十年的永远的年代。”
他 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在爱情的多元化伴侣选择中,他们竟彼此更为互相需要。他们无比坦诚相对,相守了一辈子却无一纸婚约。萨特和波伏娃一生都在实践 和证明“存在主义”的观点,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这也给他们的爱情晕染出特殊的深意和光环。这样一个稀有的爱情之所以成立而并没有沦为其他的恶俗故事,只 因为有萨特,才会造就了波伏娃;同样有了波伏娃的存在,才能衬托出萨特的分量。他们永远是彼此作品的第一阅读人,靠着彼此的激励与支持,他们保持着思想上 的共振及感觉上的共鸣,成了“灵魂伴侣”的最佳代言。
节选自《LADY格调》2013年第8期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LADY格调》2013年第8期
http://s16/mw690/621f577ctx6CetK1qGz6f&690
购买本期或全年杂志请刷二维码
http://s3/mw690/621f577ctx6CetL0ehI52&690
微信二维码
http://s8/mw690/621f577ctx6CetKmj8X8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