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秋杨 |
分类: 人在旅途 |
王秋杨是登上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徒步到南北两极极点的第一位中国女性,然而卸下沉重的登山装备,她又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在她身上,有一股力量促使着她一步步攀登到顶峰;有一种勇气让她面对着登山途中的种种困难,甚至是威胁到生命的危险,也没能阻止她“7+2”的步伐;在随时都与死神相伴的雪山上,她学会了看待死亡的另一种方式。
对于很多人来说,“7+2”是一个有些陌生的概念。所谓“7+2”,指的是登顶地球上七大洲的最高峰,分别是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南极洲最高峰文森、亚洲最高峰珠穆朗玛、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并徒步南极点和北极点。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二十多人完成“7+2”,王秋杨是其中首位中国女性。从2004年7月登顶厄尔布鲁士开始,到2010年7月登顶麦金利,王秋杨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7+2”,在这过程中,她一直坚持用日记和照片的形式记下自己攀登和徒步的经历、感受、所见、所想,并将之结集出版,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难能可贵的人类极限之旅的全记录,也是目前唯一一份“7+2”全程现场亲历的中文记录。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http://s4/mw690/621f577ctdccfbf044733&690
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的一个部落。王秋杨一家与当地人合影。
祖籍山东、生于军人家庭的王秋杨儿时有过许多壮伟的梦想:地质工作者、考古学家、炼钢工人。很早就独立的她养成自己拿主意的习惯。2003年,这个开 疆罗布泊的风一样的女子又玩起了登山,一不留神成了时尚人物。
登 山爱好者有一句招牌式的话:“因为山在那儿”,所以引发了很多人攀登的冲动。在王秋杨看来,登山最重要的不仅是登顶,更在于登山过程中山友们互相协助、互 相交流的快乐。圈里交往了很久,不知彼此职业身份的大有人在。在都市里,这个什么总,那个什么人物,到各种场合座次不一样,坐飞机也不一样,但在山面前就 只有“登山爱好者”一个角色。应当四个人睡一个帐篷的时候,谁也不能例外。
在今典集团的创业初期,王秋杨恨不得24小时扑在工作上。而当企业发展规范化、职业经理人到位之后,她得以有更多空暇干点自己喜欢的事,这让她感到尤为幸运。“如果将登山也理解为像都市、行走等生活方式的话,你就不必惊讶登山的一群人。”登山渐成风尚,骨子里不羁奔放的王秋杨将其视为必需的选择。
http://s15/mw690/621f577ctdccfc1ae0c7e&690
王秋杨在南美洲与当地居民合影。
在大山深处,率性而为的王秋杨留下许多眼泪。一次是登顶见到马尼堆青山,那是源于感动;一次是登穆斯塔格峰,从顶峰撤回,进了帐篷,第一件事就是哇哇大哭。彼时,她既觉很有成就感,也感慨自己付出了们很多。
还 有一次在冰裂缝区,周围都是冰川褶皱。攀爬过程中风雪很大,手杖离地横飞,她不得不把它套在胳膊上。由于过度疲劳,高山缺氧,她出现了幻觉:两个儿子在她 面前玩耍嘻笑,她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走在前面的王勇峰队长觉得不对头折回,大声询问她为何不快走,“我说看到我儿子在这儿,他说你别胡想了,你什么事都 没有,你快走!”天寒地冻不允许人停留,否则血液循环能力降低,容易冻伤。最后,王秋杨让队友为自己照了张相,幻想是否如此便可在照片上看见儿子。回到北 京,她从电脑上打开这张照片,只有她自己才能理解当时刻骨的思念之情。
“登山真好”
http://s2/mw690/621f577ctdccfc0c98d71&690
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王秋杨向营地行进。
当王秋杨描述起在珠峰顶上看到的日出时,她 依然流露出了那种向往和感动——“那是我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日出。”她说。每当生活中遇到特别的事情,她脑子里就会不由地出现那幅日出的景象。然而,美景 却不是所有人都能见到,所有登顶的人也都是目睹着沿途遇难的同胞们而走到顶峰的。可是当王秋杨回想在登珠峰途中遇见的第一具尸体时,却还是如当初在山上那 般冷静,她说尽管那位遇难者的脚上穿着与自己相同的登山鞋,尽管那位遇难者就躺在她帐篷的门对面,她的心里却依然“特别的平静”,甚至平静地接受着自己也 有可能在某一天永远地躺在山路上。直视死亡,王秋杨除了平静,还有着好像与生俱来的那股韧劲儿,她说在登上途中,不论再怎么感觉精疲力竭了,也不能有放弃 的念头,如果放弃了,“可能你的生命就真的走了”。
http://s11/mw690/621f577ctdccfbf75a32a&690
王秋杨在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身边的铁钉是顶峰的标志。
面对别的登山者的死亡,王秋杨能做到很平 静,那么当自己面对危险的时候呢?王秋杨说,在临出发的时候,自己一直在哭,因为内心感觉自己“很壮烈”,“有一种很悲壮的感觉”。在手机最后有信号的时 候,王秋杨给丈夫张宝全发的最后一条信息是“我会努力争取活着回来”,然后就踏上了艰险的登山路。尽管前路未知,王秋杨却说那会儿的自己被登山的信念深深 感动着,甚至想自己若是在半路中倒下了也要保持前进的姿势,因此,这种豪迈的心情也让她自己在出发一个多小时后才慢慢平复下来。
http://s11/mw690/621f577ctdccfbcb90bda&690
珠穆朗玛峰海拔5900米的冰塔林奇观。
王 秋杨说,其实每一位登高峰的登山者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提起在阿空加瓜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的时候,表示自己那会儿其实“一点都不害怕,没觉得自己要走 了”,可是在她意识到队友开始不停地打她,让她疼痛,而其实是在对她做抢救措施时,是她坚韧的要活下去的意志支撑了自己,让自己即使在开始出现幻觉的时候 也努力保持清醒,保持与队友们的对话。王秋杨在回忆睁眼那一刻的情景时说道,看着队友还穿着前一天的登山服,就知道队友守了她一夜什么都没有做,连衣服都 没来得及换。而自己睁眼发现自己还活着时候,王秋杨却是出人意料地说了一句“登山真好”,她说完这句话,戏剧性的场面也出现了,满屋子守着她的男队友们竟 然全都哭了起来。王秋杨解释说,正因为登山,她才可能这样直接地体验到生死,也才能用一种不同的视角来思考人生,也才能那么深切地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情 谊,所以即使自己差点因为登山而遇难,还是发自内心觉得登山是件好事。
学会感恩
http://s6/mw690/621f577ct7c7b2c459e55&690
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雪线上并不冷,几位男性脱成了“光猪战士”,为的是赏金——1美元。
在乞力马扎罗,王秋杨和两个儿子一起登顶,“我看着他们两个一前一后,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顶峰的时候,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涌了出来⋯⋯在顶峰,一边搂着一个儿子,那一刻,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我的儿子们,把我作为一个母亲的骄傲、喜悦和幸福,鲜明地写在了蓝天下的非洲最高峰上!”
登完乞力马扎罗山后,王秋杨在山底为一个小孩照相。孩子脸上爬满了苍蝇,他母亲为了让孩子能拍一张好照片,给孩子赶这些苍蝇,怎么也赶不走,当时王秋杨的眼泪又下来了。这让她想起2003年自己驾车穿越西藏,到达海拔4700米的塔尔钦时,看到当地自然环境恶劣——寒冷、贫瘠,藏区的学校没有窗子,缺少桌椅板凳,甚至没有黑板,而孩子们却拥有无比渴望知识的眼神⋯⋯都是地球上的人,大家基因有什么不同?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贫穷的怜悯敦促王秋杨自发做出决定,和丈夫张宝全投资1000万建立了西藏小学和苹果基金,用以扶植西部教育。
http://s15/mw690/621f577ctdccfbe2aed9e&690
南极文森峰,王秋杨在俄罗斯登山队建造的雪洞里。
苹果基金会是中国首批注册的慈善基金会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面向藏区的非公募基金会,王秋杨任理事长。每年仅今典集团就要通过苹果基金会向西藏阿里投入500万元善款用于扶助当地教育、医疗、文化及环保。目前,王秋杨主持下的苹果基金会已累积向西藏捐助善款超过1.8亿元,兴建、援建4所中小学校、一座藏医学院,为134个行政村培养赤脚医生及接生员,为8万余藏民免费送药,并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为当地修建了一座电影院。此次《自由呼吸》一书出版,王秋杨也将所有的版税捐献给苹果基金会。她表示:“我想争取把我们苹果基金会做成一个更开放的平台,很多企业、NGO、个人想在阿里做事,可以通过我们帮他们落地。”
登山让王秋杨学会感谢。感谢生活,感谢生命,感到世界上有太多的美好等待自己去体验。每次登山挑战极限时,她都会想到,如果活着回去,就要善待所有的人。
LADY对话王秋杨
http://s10/mw690/621f577ct7c7b2c361ad9&690
王秋杨到达北极点获得的证书和纪念品,她也是第一位徒步到达北极点的华人女性。
LADY:第一次登山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
王 秋杨:我的基因里、骨子里跟许多人不一样,我十几岁读高中的时候人家在读琼瑶,我在读三毛,我看过所有三毛的书,我向往着到撒哈拉沙漠去。我小的时候非常 羡慕三毛,向往流浪的生活。我从小在部队长大,我父亲不断地搬家,我故乡情结不重。我祖籍是山东人,但我在福建长大,现在我除了对西藏特别亲切以外,有故 乡情结以外,我不知道故乡在哪里。
我喜欢流浪的感觉,登山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记得我很年轻的时候就会经常去远方。那时候在北京,公司辛苦,但是我经常开车去内蒙古草原,到坝上骑几天马,跟着牧民去采蘑菇、收皮子,然后再回到城里。
后 来我逐渐喜欢背包旅行、自驾车出行,喜欢登山。我经常在城市、户外两种状态下游走,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不赞同旅行是从你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 的地方去这个说法,我认为旅行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状态,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一切全部的生活构成了我的一个生活全态,离开了任何一个可能都不 是我。我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就上路。
有些人问我,到底哪一次算你真正第一次出行。我就会说1998年第一次去南极算不算,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从小骨子里头就想自己出去流浪。
LADY:你在登上了很多自然界高峰之后,内心里面实现的自我最大的超越是什么?
王秋杨:我认为是自己接近自由的一部分。自由是一个最高的境界,在无限接近不断去往的路上。完成“7+2”我觉得自己内心的释放让我觉得离自由更近一步。
http://s8/mw690/621f577ctdccfbdb91757&690
南极点的阿蒙森—斯科特纪念碑
LADY:这样运动最难克服,体能、精神有什么建议吗?
王 秋杨:首先要耐得住寂寞,登山不像其他的体育运动,不像球类,大家可以一起来抢一个球,大家一块儿玩。登山过程中前面的人离你几十米,后面的人离你几十 米,或者前后看不见,你一直总是在孤独地走着,只能自己跟内心说话,看着自己的脚尖,看着自己不远处一小段路。实际上登山是一件耐得住寂寞
的极限运动。
我 最近会跟朋友接触一些禅修的东西,去五台山行禅,我突然发现这跟我们登山很像。在行走的过程中,你去想很多人生的问题,会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会在这 里。你会觉得自己会有一些很哲学的思考,或者根本没有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会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这种感觉非常美妙。五台山活佛说走在路上我们要想象我们 是一步一个莲花,其实登山就是这样,走在路上确实要安住当下,每一步每一步。
LADY:登山是一个体力活,还是一个考验人意志的活,您不觉得精神也可以给人一些启发吗?
王秋杨:似乎是,至少可以让别人有一种感觉,很多人看到我觉得她看上去很瘦弱,他可以也许我也可以。其实我想说的是,没错,为什么我完成“7+2”, 因为我去做了,有的人没有去做,有的人比我更有条件和实力。这个世界上有这个条件去做的远不止我一个人,但是我出发了,我去做了,去实践了。我很喜欢一句 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是一个行动的人,我是一个想做什么立刻去做的人,我毫不犹豫,大概看一个方向就会往前走。
俞 渝是我的好朋友,经常我们两个人相约去哪儿玩,她说我去做一个攻略,等到她打电话问我在哪儿,我说我已经在什么什么地方了。她就会说:又走了,我的攻略还 没有给你写好呢。我觉得大概差不多就可以走了,就像我背包旅行,我买一张去的机票,我不买返程票,我走着走着突然觉得累了,我想回家了,我想儿子了,再买 一张返程票。在这些方面我是比较性情的人。
LADY:登山的过程中对儿子是情感上的牵挂,还是精神上的储备?
王 秋杨:老实说我醒着的时候我不想孩子、不想家,我出门不怎么打电话,我是做梦的时候想,其实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潜意识里没觉得。我有时会从梦里惊 醒,梦里可能会梦到孩子出了很大的事,我给家里打电话,好像事情就在眼前似的。我毕竟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还是不由自主的。
珠穆朗玛峰,海拔5800米到6500米之间的ABC营地夜景。
LADY:在我们的理解里,登山是男人的运动,在这个圈子里男人非常多,登山的男人怎么看待你呢?完成“7+2”会有性别的障碍、阴影吗?
王秋杨:我觉得登山不太分男女,女性可能会喜欢登山,男性也会喜欢登山,并没有说登山这项运动更适合男性,并没有说中国足球中国男人会比中国女人踢得更好吧。同样的运动跟性
别 没关系,因为我们喜欢所以我们走到一起,在山里头是不太会分性别的,在山里头都是裹得严严实实的,所以性别变得不明显。当然作为女人要克服很多生理上的困 难,比如例假。你的周期到了不能因为这样不去,那是不行的,这是必须要克服的。你跟异性每天在一起同吃同住同睡同劳动,要住在一个帐篷里,要解决所有的问 题。
LADY:“7+2”历程中除了成就感、感恩以外,还有山能让您想去征服的吗?
王秋杨:我是很忙的人,我在同一时间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很多的事情。我没有让我觉得闲着,这个事告一段落的时候。我完成“7+2” 回来,别人总是问我,你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我就说我想无所事事一段时间,这个话说完两年时间了,我根本没有所谓无所事事。就像苹果基金会,我刚从西藏回 来,我下一星期又要去西藏。很多事情在等着你,这是我异于别人很幸福的一点,做不完的事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很烦恼,对于我来说有做不完的事情可能是件很幸福 的事情,你有太多被需要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很好,这个阶段我可能在登山,这个阶段我可能在干别的。登山我可能还会去登,这么多山在那里,没有理由彻底把 它给放下。
节选自《LADY格调》2013年第5期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LADY格调》2013年第5期
http://s2/mw690/621f577ctdcd022698d61&690
购买本期或全年杂志请刷二维码
http://s13/mw690/621f577ct7c7b36a8f3ac&690
微信二维码
http://s12/mw690/621f577ctdcd02276e28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