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产品之梦

标签:
杂谈 |
银行家都疯了吗?是他们用心邪恶,还是他们变态般的贪心不足?诚然,历史上的盛衰周期轮番出现,市场崩溃伴随着货币的发明到来。但是,这次危机的规模太过巨大,经济学家估计损失总额会高达2万亿到4万亿美元。更令人吃惊的是,这次灾难是由经济自身引发的,不是因为战争,不是因为大规模衰退,更不是因为任何外部的经济震荡,这与以往的历次危机都有所不同。在许多观察家看来,这次是金融系统自身崩溃了,而这仿佛晴天霹雳。当消费者、政治家、权威专家,乃至最有发言权的金融家都在深入思考时,萦绕不去的问题必定是“为什么”。为什么银行、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共同推出并经营了一个自我毁灭的系统?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个系统的缺陷,还是他们疏忽大意所致?
本书开篇讲述原J·P·摩根公司——银行业的百年标志性支柱的银行家们组成的小小集体的故事,由此探索引发此次金融灾难的核心问题的根源。20世纪90年代,他们推出了创新系列产品,如“信用违约互换”(CDS)和后来出现的“合成担保债务凭证”(Synthetic CDO),这些产品作为信用衍生产品出现。摩根团队的创新理念在全球经济环境中历经融合转变,在抵押融资市场与创新产品碰撞冲突。后来,这些产品在严重的信用泡沫及随后可怕的泡沫破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J·P·摩根团队不是信用衍生产品的真正发明者,但是,他们努力完善金融产品的做法却被银行业广泛看做极具风险之举,这一事实让我们对危机有了一种独到的深刻见解。本书还要讲述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是J·P·摩根(以及后来的摩根大通集团)的银行家在看到他们的创意遭到市场疯狂破坏的情况下,没有去做什么。
大规模的信贷繁荣到信贷损失事件,并非可以简单归罪于少数贪婪或邪恶之人,而是银行、投资基金和评级机构的不良动机、扭曲的监管结构,乃至疏于监管引发的整个金融系统误入歧途所致。通过观察人类的弱点、经济或财务方面的分析来解读这次金融灾难才是最正确的。尽管许多贪婪的银行家——或许还有少数疯狂抑或邪恶之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此次金融危机的悲剧却是很多陷入疯狂的人本身并没有不良动机。
相反,更为尖刻的讽刺是,本书的主角——J·P·摩根团队起初推出金融衍生产品的理念是期待金融衍生产品给金融系统(当然,还有他们的银行和他们个人的奖金红利)带来积极良好的影响。即便如今,危机全面爆发之后,信贷繁荣时期推出的一些工具和创新产品依然被视为对21世纪经济颇有价值的工具和产品。尽管深入理解这些工具和产品如何被滥用、为何被滥用至关重要,但是为了理解其价值所在,我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本书,努力深入探讨那些重要问题的答案。
摘自《疯狂的金钱》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