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奥巴马学英语2》作者孟宪波专访

(2010-06-25 15:55:22)
标签:

翻译

译员

主持人

笔译

孟宪波

巴马

教育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访谈。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才能一直为世人所称道,有人甚至认为是他颇具感染力的演讲帮助他赢得了美国的总统大选。奥巴马的演讲曾在日本掀起一股热潮,成为广大英语爱好者学习英语的素材。今年5月份,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跟奥巴马学英语2》就独家收录了多篇奥巴马的演讲。无论是从翻译的水平,还是从其中介绍的知识而言都堪称经典。我们今天也有幸邀请到了这本书的作者、著名的翻译专家孟宪波老师来到了我们的节目现场,请他和大家聊一下编译这本书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并且给我们的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学习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孟老师您好。

孟宪波: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孟老师您好,我知道中信出版社之前出版的《跟奥巴马学英语》也是由您翻译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您接受邀请,翻译奥巴马演讲这样一个系列?

孟宪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本人很喜欢奥巴马的风格,他是一个出色的演说家。同时他还是一个政治明星,有人这样概括,奥巴马的演讲魅力堪比林肯。他有着双重效果,他可以用自嘲加批评的方式,有的时候可以做到催人泪下,有的时候可以让听众捧腹大笑,达到一种幽默、睿智的效果。这样的沟通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有人这样来概括他的一些演讲特点,激情四射,振奋人心,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我是学外交和翻译专业的,对国际政治非常敏感,同时对语言,对翻译也非常着迷,所以我就接受了中信这个任务,同时大家还很忙,在忙更重要的事情,所以中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主持人:您这本书一共翻译了多长时间?

孟宪波:三月尚不足,两月颇有余。

主持人:在这期间有没有特别的体会,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孟宪波:在翻译过程中,我有一个体会就是翻译真难,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有时候翻译我看明白了,但是真正能够表达出来吗?因为翻译它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就是准确地解读原文,第二个就是流畅地表达出来。特别是表达环节很难,有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主持人:在翻译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

孟宪波:有。比如说奥巴马在演讲的时候涉及到不同的题目,比如说涉及到医疗保险,比如说涉及到汽车公司,像通用汽车公司的重组,还涉及到民族问题,像在阿拉伯世界的开罗大学发表的演讲,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做译员的知识面没有那么丰富,这个时候想办法去查资料,把它准确的表达出来。

主持人:现在市场上的英语读书琳琅满目,这本书最大的看点是什么?和其它的英语学习书籍有什么不同?

孟宪波:这本书处处是看点,跟其它的作品有异曲同工的功效,其它的英语读物都做得非常好,那么这本书的特点就是融政治、经济、语言、外交于一体。大家在看这本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本书附赠一个MP3的光盘,聆听奥巴马本人的声音,非常优美,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对学习方法的一些解释,还有我对翻译的一些解读。

主持人:您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提到“翻译的艰辛程度不亚于文学创作”,就这本书而言,您在里面的再加工和再创作成份占到多少?

孟宪波: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它肯定是在原文的基础上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我在接受中信出版社邀请翻译第一本合作的书《我们相信变革》的时候,那时候奥巴马团队对翻译提出要求,不允许更改他一个字。最后我把他所有的字篡改了,都变成中文了。我想借用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两句诗概括,“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文学创作和翻译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字对字的对译。我们有时候需要翻译出这个文章的精髓和灵魂,那就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了。

主持人:在翻译过程中这种再加工和再创作有没有受到英语不同体裁的影响?

孟宪波:有。有的文体就限制你,不让你做过多的发挥,比如说法律文本。最好的法律文本,如果说派两个非常高深的专家翻译,他们两个的文本是一样的,还有医学、科技,像一些说明书之类的东西,没有很多发挥的余地,但是像文学作品,诗歌、小说,这个时候需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因为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些质的不同,结构上和表达方式上,大家的理解习惯不同,这个时候就要尽可能的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语言之间架设一个桥,争取达到严复所提到的“信、达、雅”。奥巴马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政论文,应该是限制比较严格的,不可以信口开河去译,因为他的团队提出来不可更改一个字,在这里面再加工和再创作的成份,相对来说比文学作品要少一些。
主持人:您身为外交部的资深同声传译译员,同时也翻译过很多笔译的著作,您觉得口译和笔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孟宪波:我是一个普通的外语工作者,也是外交队伍中普通的一员,我对翻译中口译和笔译两个形式这样看:我认为笔译是基础,再高深的口译都是建立在笔译的基础上,如果离开这个基础,或者说基础打得不牢,口译只能算是一个空中楼阁。口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宾主会谈双方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如果说出的话语法有错误,发音不准确,结构上经不起推敲的话,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主持人:您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并且说自己每一次做完口译和笔译之后都觉得很多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您觉得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您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孟宪波:就我自己个人而言,我的经验是,勤奋是我唯一的资本,因为谁天生都不会做翻译,都是后天不断积累知识,积累经验,才积累出翻译的一些功夫来。我想给国内爱好翻译的同事们和同学们讲,翻译其实包括两个环节。刚才我讲到,严复提出“信、达、雅”,太高深莫测了,一般人都望尘莫及,我也是达不到。但是我坚信翻译有两点,一个叫做comprehension,解读,也就是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第二个就是expression,流畅的表述出来。如果你做到这两点,我看翻译上基本上完成了。

主持人:同声传译是一份高薪,也是要求特别高的工作,也是现在很多英语学习者的奋斗目标,您作为一名资深的同声传译译员,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普通的英语学习者如何提高自己,最后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同声传译译员?

孟宪波:实际上同声传译的工作非常辛苦,尽管它的报酬比一般的笔译高一些,或者高很多,但是它所付出的代价或者说付出的时间成本是非常大的。我可以借用翻译界的几句算是座右铭的话来跟大家一起共勉。有一句话是外国翻译教程上的话:

Translation is based upo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t has the longest apprenticeship of any profession. Not until thirty do you start to be useful as a translator, not until fifty do you start to be in your prime.

那么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作为翻译,我们的职业以知识和经验打底,学徒期之长居任何职业之冠。三十岁始登其途,五十岁方入佳境。所以,对那些有志于做口译,做同传的同学们,还有同行们,我想送给他们这段座右铭,来与他们一起共勉。希望大家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几点:一个是practice, 多练习,实践出真知。西方也好,东方也好,我们东方人说实践出真知,西方人会说Practice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另外,还要进行时间投入,比如说听力、发音,你的表述,你的中文和外文的修养,你的基础是不是打得很牢。还有就是要有耐心,十年磨一剑。还有一句话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主持人:我们也从网友当中征集了一些问题,请孟老师来给我们提供一些好的建议。

有一位网友提到,平时工作总是和科技英语打交道,很少翻译新闻、广告方面的英语,所以乍一翻译这方面的文章,感觉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想请孟老师给她一些具体的建议。如何能够驾驭不同题材的文章的翻译呢?

孟宪波:我想对这位网友说,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也是我们每个翻译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因为我们的知识面,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知识面也是沧海一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个时候对于我们翻译来讲,我们没有专业,但是所有的专业都应该成为我们的专业,所以我们要多积累、多学习、多观察。那么从基本功来讲,要多模仿。有人喜欢说闭门造车,我说闭门造车做不了好翻译,也做不好车。科技英语这种文体,要求你必须字对字,句对句翻译。因为误差大了就安不上了。像广告,像刚才我们说的商业广告,这样的翻译就需要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说出来的话怎么样打动你的听众。比如说有一个广告词是这样写的:Incredible India,太美了,incredible,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或者美得一塌糊涂。Incredible和India压的首韵。像这样的广告词就需要我们下一些功夫才能掌握。

主持人:平时要在这方面多积累,多注意。还有一个问题,广大英语学习者都十分关心,想请孟老师给我们推荐一些英语翻译方面的书籍。

孟宪波:首先我推荐《跟奥巴马学英语2》。这是开玩笑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供翻译学习者参考的书籍,比如说你可以看到刘毅编写的词汇书。为什么我强调词汇呢?如果一个人的词汇量不够,那就很难达到表述起来得心应手。为什么呢?因为词汇是一个人的思维、思想的载体,词汇不够的话,直接制约你的表达水平,你的翻译水平。所以呢,我想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词汇记忆的书,特别是做口译的译员。还有一个是要读一些翻译理论的东西,不用很多。一开始可以找平时常见的,国内国外的都可以,看一看翻译的教程,看看一两本。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名家的译作。有人说,我多么希望他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学生,比如说季羡林,那就不可能了。王佐良,大翻译家,也不可能了。但是我们通过读他们呕心沥血的作品,就好比是在跟老师促膝谈心,用读他们的作品的方式来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方法,我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主持人:比如说在阅读了翻译理论方面的著作之后,怎么样才能把它更好的用于实践呢?就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因为有一些英语学习者可能会觉得这好像是两张皮,翻译的理论和翻译的实践。

孟宪波:我是这样看的。刚才我提到一个观点,就是“实践出真知”,所有的好翻译都曾经是个“二把刀”。所有的大家,都曾经在翻译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包括我本人。我想平时咱们多积累,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另外观察别人,看外国人是怎么用他们本国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多模仿,多观察。另外呢,多用实战来锻炼自己。好多人说你去做同声传译吧,“不行,我很忙”,其实他并不忙,只是胆怯。这个时候一定要放下包袱,勇敢地去接受一切挑战和任务。每个翻译都是在别人的批评声中成长的,只有客观对待别人的批评,才能够有所进步,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呢,针对你的不足多下功夫。

主持人:不断地改进自己,多实践。最后请您用一句话为《跟奥巴马学英语2》做一个推介。

孟宪波:经典之作,不能错过。谢谢。

主持人:谢谢孟老师。非常感谢孟老师来到中国日报网做客,非常感谢他为我们分享了这么多英语翻译方面和英语学习方面的宝贵经验,再次感谢大家的热心观看。下期再见。

(中国日报网 拍摄剪辑:楼谊 编辑:Julie)
《跟奥巴马学英语2》作者孟宪波专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