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英若诚英达水流云在中信我爱我家杂谈 |
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书的结构(从监狱的回忆开始)
和内容都是英老自己决定的。书的英文名字我们讨论过好几次,但是2004年之前还没有想起一个合适的名字,所以书的英文和中文名字都是我个人创作的。书的中文名字是从书里的故事想起来的:就是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把杜甫诗的两句话“水流云在”写在温泉的一个大石头上。书名用“水流云在”意思是说英若诚已经去世了,但在这本书里他还能活下去,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还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灵魂。
除了把英若诚的生活故事和回忆都录音和录像下来,我和英若诚讨论的关于自传的内容和结构一切也都录下来了,为了证明我所做的都是按照他的要求。我和英老合作的过程不只是一位带录音机的教授听一位老演员讲话,而是为了写出一本有意义的自传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英若诚早希望能够找时间写他的回忆录,可惜他终于找到时间的时候身体已经不行了,但他的脑子还十分清楚,记忆力也很强,我感到非常荣幸帮助他完成这个任务。我个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想把我认识的英若诚介绍给国际读者。
康开丽: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英若诚说的,但不一定是完全按照录音时的那个顺序。我在他身边的时候从来没有要求他谈什么题目,我让他怎么想就怎么说,所以后来就得努力让零散的叙事变得很连贯。
在这个过程里,我总是思考两个问题:1.英若诚会要我怎么做?2.读者们会喜欢读些什么故事?
另外,要让西方和东方读者都认识英若诚的这些方面:他是个儿子、哥哥、弟弟、丈夫、父亲,又是个演员、翻译、学者和领导;是满族人,又是天主教徒,是政治人物,又是文化大使,也是爱国者。也许大多读者会觉得英若诚的三年监狱经验是最动人的,不过我比较喜欢英若诚小时候的那些部分,因为就能看出这孩子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比方说,英若诚小学时做了“小顽皮”而被三个学校开除,但后来在监狱里,就是这些态度和行为让他乐观地活下去,同时带给别人那么多帮助、愉快、希望。另外,我觉得英若诚小时候是那么可爱,希望我能够回到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而认识他。有时候在医院,英若诚开口回忆他小时候,在他眼睛里我就能看到那个小伙子,就好像回到了30年代的庆王府,我非常感动。现在已经无法看到英若诚的眼睛,但是每次见到他的孙子英如镝(巴颜)的眼睛,就能看到小时候的英若诚。
康开丽:结尾是英若诚1999年做的一个梦,而不是2003年去世的事情。我觉得他1999年做的那个梦是更有意义的,因为那天他决定了不要死,而要继续活下去,那时候他的故事还没有说完。这个结尾对读者会有很多不同的影响和意思:包括预兆了他2003年的死亡,包括表示他对生活的希望感,包括很多其他的意思……我喜欢一个让读者把故事写完的结尾,所以我觉得给读者一个自己来分析的结尾是最好的,让他们参加英若诚的活着和去世,进入他生活的故事。
康开丽:很多美国读者听说过英若诚,而不太了解中国20世纪历史情况,所以看这本书既会认识英若诚又会多多认识中国。美国读者反映都非常好,而戏剧学和东亚学的学者评价也都很好。
北京晚报:中文版是否和英文版内容完全一致?
康开丽:差不多。中文版的照片多得多,又加进了英达、朱旭的序。我的后记也加了几句。英文版(《Voices
Carry》)有一些中文版没有的内容,而且英文版有很多注释——为了帮助外国读者多了解中国的政治和历史。